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国家制度和贵族影响角度,分析为何秦国吸引人才最多?制度保障

从国家制度和贵族影响角度,分析为何秦国吸引人才最多?制度保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263 更新时间:2024/1/28 12:56:09

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战争四起,这是对国力的比拼,也是对人才的考验,时势造英雄,在战国这个大争时代,整个社会的人才产量还是很大的,毕竟那样的年代里,人才有用武之地,尤其是谋臣和武将,这些人在乱世当中的价值远远大于在和平年代的价值,所以说,整个战国时代,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宝库。

[var1]

我们通过分析整个战国时代历史也可以看出,无论是诸子百家也好,还是在国家的发展过程当中也好,各类的人才是层出不穷,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学等大家,各类精通军事的将领,各类能够把握天下格局变化的纵横家,也在变换的时局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战国时期,秦国为何吸引人才比其他国家要多很多?

纵观战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人才选择进入秦国的几率,要比去山东六国的几率大;同时,他们能够在秦国找到一席之地的概率,也比在山东六国安稳发展的概率要大,那么为什么在整个战国时代,那些能人异士们大多选择了进入秦国呢?为什么他们在进入秦国之后,普遍拥有较好的发展呢?

要知道在战国时代,秦国并不是一开始就强大的,秦国需要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的,而在秦国发展中,外来人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篇文章分析一下,为什么秦国能够给予他们立足之地?看一看这些能人异士,选择秦国原因到底是什么?

国家的实力影响人才引进

我们首先来看一些国家无法吸引人才的原因,对人才的争夺比较均衡的时代其实是战国前期和战国中期的前半段,在这两个时期虽然有一些国家比较强盛,但总体来讲还算是相对实力均衡的阶段,各国也都处在发展阶段,所以,它们对于人才的争夺能力也是比较平均的。

[var1]

在这个时候,对吸引人才数目有影响的,主要是这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国家实力的影响;就如同我们上述所说的秦国那样,它本身的实力发展比较薄弱,与其他国家的竞争力比较小,所以这样的国家,其实是很难有大的作为的,并不能给人才寄托什么一统中原的希望,甚至在一场非常普通的战争当中都很难取得胜利。

韩国实力弱小,吸引人才少而不精

又比如说韩国,它的占地面积非常的小,国家的发展实力比不上其他的国家,那么它其实缺少对人才的吸引力,缺少能人异士发挥的平台,因此它也就不能够吸引太多真正的大才,即使在战国期末进入到韩国的申不害,其实也并不能称之上是一个彻底的法家人士,虽然他在韩国进行过一场变法,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改变了韩国的某些薄弱环节。

我们综合来看,申不害变法是一场弊大于利的变法,他将法治扭曲成了术治,并没有将法令的概念推广到整个国家,反而让法令成为了变相去压迫臣民的一种手段,让法令成为了君主手中的一把利器,而申不害所定订立的那些法律条文,基本上都是通过揣摩君主的心思来确定的。

[var1]

韩国申不害变法,不是彻底法治变法,是术治变法

韩王在任用官员时,表面上来看是公正无私的,但事实上也没有排除主观意识的影响,简单来讲就是谁跟他走的近,谁的官位就高,谁跟他走的近,订立的法律就比较倾向于谁。所以,申不害不仅没能够让韩国迅速的强盛起来,反而让这个国家成为了一个崇尚阴谋权术的国家。

韩国各个王公大臣不再通过正当的途径来争取自己的未来,反而是争先恐后的去揣摩君主的心思,不停的阿谀奉承,以此来谋取一个更好的前途;所以,像韩国那样实力发展比较薄弱的国家,是没有办法吸引大量的人才,它在发展当中其实是少了一些运气的,唯一入韩申不害,还是没有能够给韩国带去巨大利益的人,因此我们说,综合实力的问题是造成人才收纳率降低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家制度对人才的制约和影响

第二个原因我们要从制度方面来进行分析,有些国家无法收揽人才是有制度的横加约束的;比较明显的是燕国和楚国;燕国是一个崇尚王道政治发展的国家,它对于祖宗留下来的治国理念是深信不疑的,并且历代的燕国国君受到王道的影响非常深远,这就导致了这个国家的治国理念是根深蒂固的,不容易被改变也不能够被改变。

燕国固守王道政治,吸引不来变法改革方面的能人异士

可是在整个战国时代深度较量的其中之一,就是比制度的先进性,如果想要制度更加的先进和完善,那么就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在改革发展的过程当中寻找更有价值的治国方式,可是燕国备受王道传统的影响,让这个国家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思辨。

[var1]

如此一来,那些要通过变法来强国治国的方式在燕国根本行不通,这也就导致了以变法为主流学说的能人异士,根本没有办法在燕国进行发展,所以,燕国在整个战国时代,都没有进行过一场真正触及到基本制度的变化改革,即使是让燕国短时间内强盛起来的燕昭王变法,也只是改变了一些发展上的形式,可谓是换汤不换药的。

楚国实行分治制,人才受到贵族排斥

而楚国是因为在分治的制度影响之下,国家的权力大部分都分给了大贵族,贵族的发展让楚国的利益纷争变得异常复杂,各个世家大族都在为自己权力的提升绞尽脑汁,这就导致楚国整个权力其实是分散给各个贵族的。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任何一个贵族不会允许另一个贵族出现把控巨大权力的人,所以,他们会进行掣肘,在各自发展的同时,也在各自制约着彼此的发展,保持着一种相对来讲的平衡,也就更不会让外来的人才,在楚国掌握巨大的权力从而威胁到他们的统治。

所以,当吴起进入楚国想要进行变法改革时,就被贵族联合给杀害了,当楚国内部所孕育的人才屈原想进行变法改革时,也被各大贵族联手赶回了老家;同时,在那个时代的变法基本上都是针对贵族的影响提出的,目的就是要革除贵族权力的崛起对于君主权利的影响,所以说,由大贵族来把控的楚国是绝对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的。

[var1]

因此,楚国无法收容大量的人才有着制度上的强加约束;再者,一些君主对于人才的态度也会影响这个问题,比如说魏国的魏武侯魏惠王,他们在人才的任用上面就显得比较狭隘,对于臣子的疑心太重,对于那些没有强大背景的人嗤之以鼻,所以很多人在进入魏国之后并不能达到预计的高度便纷纷选择离开魏国。因此我们才说制度方面也是影响人才收纳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家风气影响人才的引进

再次,就是一个国家的风气对于人才的影响比较严重;比如说赵国是一个非常崇尚武力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崇尚强辩的国家,所以,在赵国比较吃香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在战场上有绝对的军事才能的人,另一种就是比较擅长于争辩的人。

前者就是像廉颇这样的人,而后者大多数都是一些诡辩之人,日常会争论一些白马非马这样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话题,来获得统治者的好感,而对于那些真正在文治方面有着才能的人并不是多么看重,所以像是张仪、尉缭这些人在楚国是没有一席之地的。

这种现象在楚国、燕国也存在,这两个国家都墨守成规,很多流派的人才,根本就不能受到统治者的重用;齐国思想相对开放,且君主尚贤,齐国为了吸引人才,专门设置了稷下学宫来招揽百家流派人才,为朝廷所用。所以,一个国家的风气对于人才是否能够在这个国家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var1]

笔者认为,在战国前期,能够收纳人才的国家并不多,而受那个时段的环境影响,纵横家的作用还没有被完全的体现出来,即使在战国前期,所出现的惊世大才并不多,而我们上述也说到的,在韩国的发展历史当中少了那么一丝运气,而秦国则就很好的避免了这一点。

当然也不是完全的因为运气的作用,本身秦孝公的治国理念就非常的先进,他给予了来到秦国的人才很大的发展空间,让在魏国不得意的商鞅感受到了契机,同时,秦孝公有非常的支持对于贵族的削减,秦国也没有制度上的强加阻拦。

因此,君主和臣子之间的这种配合是相当默契的。所以才能够让一个发展实力比较弱小的国家慢慢的进行改善和强盛;为何秦国能吸引这么多人才呢?并且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做出了重大贡献。

秦国吸引人才众多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进入秦国的人才多半发展的比较好的原因。一般来讲,人才有多少用武之地取决于国家的实力和国家的制度;秦国在商鞅变法时,确立的是法治的基本方针和路线,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秦国治理天下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在这套标准的支撑之下,人才其实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进入到秦国都有着一席之地。

[var1]

秦国完善的制度为人才提供保障

也就是说,就是进入秦国的人不仅要依据君主的思维来进行发展,还可以受到所订立的制度的好处,这也是他们进行发展的一种保障;而秦国的实力发展是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推进的,到了战国中后期时,秦国已经发展成为了整个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一个强盛的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自然比薄弱的国家要大。

因此,在这个当口里,秦国本身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自然也就会给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除此之外,秦国并不是战国时代非常具有历史底蕴的国家,它是东周的开国诸侯,如果单纯的去分析秦国,我们会感觉它的历史也是很悠久的,可是比起燕国、楚国、齐国,这些国家来讲其实属于一个新型诸侯国。

秦国历史底蕴不深厚,更容易变法改革创新

没有很深的历史底蕴,也就不会受到过多的文化影响,这让秦国在创新改革的道路上走的比较轻松,那些通过发展变革的方式来发展国家的能人异士就比较容易取得一席之地,通俗来讲,就是比较容易被秦国的君主和臣民们所接受,也让商鞅的变法实施起来才相对容易,张仪的连横和范雎的远交近攻也没有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阻碍。

[var1]

可是,其他的国家与秦国的景象完全不同,它们本身的国家实力并不是很强大,也不像秦国那样有着对于人才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很多能人异士在进入这些国家之后,是去、是留只能够依靠君主的决策。

因为战国七雄,除了秦国之外,其他国家治理天下时是依靠人的,人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有着非常大的不确定因素,毕竟人有着非常强的主观意识,因此,当没有制度上的保障的时候,这些人的发展也就没有了保证,前途也就比较的渺茫

商鞅变法彻底革除贵族阶层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再者,秦国因为在商鞅变法时,革除了贵族的统治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对于那些没有强大实力背景的人来讲有着相应的安全感,没有了大贵族的阻拦,秦国对于这些人的出身也就不会过多的计较,同时在他们进行变法改革时也不会受到诸多的陷害。

同时,当贵族的实力被压下去,一个国家选取人才的天地也就变得广阔起来,反之,对于人才的收纳就会比较狭隘;就如同山东六国一样,每一个国家都有着对于贵族的相应支持,这也就让它们在选取人才的时候,大部分的输出地都是世家大族,可是一个家族能提供多少人才呢?

而且大多数的贵族都是将自身家族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的,又怎么能给予真正对国家发展有作为的人才呢?所以说,秦国面向的是整个中原地区,自然也就能够招揽到真正具有才干的人,再有秦国的制度作保障,这些人的发展自然会比较的安稳的。

[var1]

综述

笔者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是否顺利,取决的因素是很多的,它们对人才的收容率以及它们能够提供给人才的发展空间,也是受很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的,在这其中就有那些能人异士自身选择的原因,也有个大诸侯国本身发展实力的原因。

当然。我们分析人才政策的时候,也要看到一个客观问题,那就是其他国家并非没有能人异士,而是在战国中后期秦国强大的实力影响之下掩盖了他们的光辉,比如说赵国的李牧、赵奢、廉颇等人,他们的才干难道不高吗?并不是,只是因为赵国的发展实力比不上秦,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这些人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并不能被天下人或者后来人所知晓。因此,当我们在分析一个历史现象的时候,还需要完整的去看待。

但毋容置疑的是,当一个国家明确创新发展策略的时候,当它们发展不墨守成规的时候,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就会相应地变得强大,所吸引的人才也会拥有更高的质量;当各种制度都非常完善的时候,对人才的利用也就越充分,人才所做的贡献就越大,这个国家发展的就越好,这也是我们在现在的发展历史当中所需要注意的。

参考文献:《说文解字》、《汉书》、《战国策》、《吴越春秋》、《国语集解》、《史记》、《吕氏春秋》等

更多文章

  • 刘晔料事如神,为何曹操父子却很少采纳他的计策?|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操为什么不信任刘晔,三国刘晔个人简介,曹操和刘晔对话

    刘晔虽然天赋异禀,但是,在关键时刻,曹操、曹丕却很少采纳他提出的计策。对于原因,曹操并没有加以说明,不过,曹丕倒是亲口说出了他不采纳刘晔计策的原因。帝乃旋师。云:"卿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三国志·刘晔传》黄初五年(224年),曹丕行幸广陵,欲与孙权决战。当时群臣大多认为孙

  • 曹操有多狠?在小妾房中一觉睡到自然醒,随后处死小妾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曹操一觉醒来为什么将小妾打死,曹操小妾活了多少岁,曹操怎么对待妻妾

    导语:曹操作为三国里面最受争议的人,有人觉得他有勇有谋。可以在中原四面受敌之际,冷静分析各个势力的优劣情况,找到他们最致命的弱点,逐个击破,吞并了他们,最终成为三国里面最大的诸侯。也有人觉得他残暴无比,在一系列战争中,无所不用其极,没有军粮就屠城,收编不了就坑杀士卒。而且生性多疑,害怕人家加害于他就

  • 昌邑王刘贺为何即位27天便被废?只因三个举动一个人,被抹黑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昌邑王刘贺历史评价,刘贺在位27天做了什么荒唐事,昌邑王刘贺结局

    据《汉书.霍光传》所记载,刘贺被废前,霍光曾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其定罪。随后举出其所犯罪行达1127条,折算下来平均每天便犯约42桩罪,几乎每小时都会有2条过错诞生!这样的罪名无疑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然而在翻阅史料后,我们却发现,霍光所提出的这三项罪状,仅仅只是刘贺在私生活方面的

  • 孟达和吕布一样反复无常,为何曹丕还要厚待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孟达见曹丕,吕布与孟达的关系,曹丕为什么重用孟达

    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孟达,也是一位反复无常的武将。并且,和吕布一样,孟达最终也没有获得善终的结局。一定程度上,孟达和吕布一样,最终的结局都是咎由自取,一点也不能怪到别人身上。一首先,孟达(?-228),字子度,本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字。扶风郡郿人。在东汉末年,孟达原本是益州牧刘璋

  • 根据线索猜三国人物:猜中一半以上的是三国迷,全部猜对的是大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猜三国名将,三国猜人物100道题,三国时期看图猜人物

    第一位人物:线索一:原是袁绍部将,官渡之战前就弃袁投曹投效了曹操;线索二:被曹操处罚过,原因正史里面没提;线索三:曹魏太庙26功臣之一。第二位人物:线索一:他是江东本土出身的东吴大将,逍遥津之战他参战了;线索二:曹丕三路伐吴时他也参战了;线索三:入伙比较早,孙策平定江东时他就入伙了。第三位人物:线索

  • 蜀汉有五虎上将 曹魏有五子良将 东吴以何与之抗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曹魏蜀汉东吴,曹魏东吴实力对比,三国后期曹魏对抗东吴的将领

    相比较之下,似乎东吴的勇将就相形见绌了,似乎除了孙策、太史慈、甘宁等之外,就别无勇将可言了。那么,能与蜀汉、曹魏三分天下的东吴,又何以与之相抗衡呢?其实,无论是蜀汉的五虎上将还是曹魏的五子良将,都是后世的说法,而在当时却并无此称呼。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张辽、乐进、

  • 诸葛亮英俊潇洒,为啥要娶丑女黄月英?百年后才知他有多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和黄月英的关系,诸葛亮老婆黄月英是丑是美,诸葛亮娶丑女为妻之谜

    两人相伴一直到老,据史册中记载那有关诸葛亮如何娶黄月英的经过事实。在这里面黄承彦的一句话提到了诸葛亮的妻子,而这句话一共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就是说到了诸葛亮的妻子长得也非常丑陋,黄褐色的头发优惠的皮肤,满脸的麻子,这几个形容都完全形容了黄月英的容貌。从这些叙述当中,完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极其丑陋不堪入

  • 三国时期刘备的蜀汉,它的地盘,文臣谋士、武将以及它的兴亡史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蜀汉的兴亡史:188年,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刘焉死,子刘璋继任。刘焉、刘璋相继镇压了当地豪强的反抗。207年,刘备邀诸葛亮为辅佐,提出“隆中对”战略思想 。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214年,刘备占据益州;219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次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221年

  • 三国四大谋臣之死,谁对格局影响最大?不是周瑜也不是郭嘉和法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郭嘉和法正,周瑜和法正谁厉害,赵云张飞法正走枪还是盾

    先说郭嘉。关于郭嘉有四句话流传最广,一句是"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一句是曹操在得到郭嘉之时喜不自胜的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另外两句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后一是痛哭郭嘉:"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这是《傅子》中记载,《三国志》中貌似没提到),二是大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四句话

  • 事先明明有机会与董卓争锋,为何皇甫嵩反而应召入京甘当受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皇甫嵩寿命,三国人物皇甫嵩,汉末皇甫嵩简介

    洛阳城及嵩拜车下,卓曰: "可以服未?"嵩曰:"安知明公乃至于是?"卓曰:"鸿鹄固有远志,但燕雀自不知耳。"嵩曰:"昔与明公俱为鸿鹄,但明公今日变为凤皇耳。" 《献帝春秋》为何曾经名满天下的昔日英雄,沦落到如此地步,甘当受辱?难道军事上抵不过董卓而抛弃抗争,应召入京?还是另有隐情?那么先看一下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