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事先明明有机会与董卓争锋,为何皇甫嵩反而应召入京甘当受辱?

事先明明有机会与董卓争锋,为何皇甫嵩反而应召入京甘当受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819 更新时间:2024/4/5 12:02:06

洛阳城

及嵩拜车下,卓曰: "可以服未?"嵩曰:"安知明公乃至于是?"卓曰:"鸿鹄固有远志,但燕雀自不知耳。"嵩曰:"昔与明公俱为鸿鹄,但明公今日变为凤皇耳。" >>> 《献帝春秋》

为何曾经名满天下的昔日英雄,沦落到如此地步,甘当受辱?难道军事上抵不过董卓而抛弃抗争,应召入京?还是另有隐情?那么先看一下当时两人的军事实力。

军事实力

董卓独揽朝政之后,担心后院起火,紧邻其大本营地凉州的三辅地区,就有不可不防的极其危险分子-手握三万精兵的皇甫嵩(驻扎在槐里)和京兆尹盖勋,两位可不是泛泛之辈,都是非凡人物。董卓深知在军事谋略上皇甫嵩相比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用多言,当然有亲身经验。

槐里

当初,讨伐黄巾军之时,在黄巾军大本营河北讨伐天公将军张角、人公将军张梁兄弟的卢植、董卓,相继失败,皇甫嵩临危受命,先斩除张梁(张角已病死),然后灭杀地公将军张宝,从而消灭黄巾军主力部队,把东汉王朝从死亡边缘上重新拉回来,威震天下。显而易见,从结果来看,军事能力上,皇甫嵩明显胜于董卓。或许有人就问,碰巧皇甫嵩运气好罢了,单单以一场战争胜利,判断能力的高低,确实有点牵强,幸好,有一场董卓和皇甫嵩的直接较量,轻而易举地断定孰强孰弱。

中平五年(188)十一月,凉州叛军首领王国围攻陈仓,朝廷又任命左将军皇甫嵩统领前将军董卓,共派遣四万人军队讨伐王国。董卓认为陈仓危急,应该速派军队救援,然而皇甫嵩持反对意见说:"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兵。陈仓虽小城池坚固无比,不易攻破,待贼众士气下落,疲惫不堪之时,发动进攻才是取胜之道。"果然,王国围攻八十多天未能拔下城。

次年(189)二月,久攻未下,疲劳至极的反贼们解围撤军,皇甫嵩立马出兵追击,此时,董卓出来劝阻说:"狗急跳墙,兵书上说,穷寇勿追。"皇甫嵩回答说:"我们现在发动进攻的是全无斗志的想逃亡的疲惫之师,不是'穷寇'。"于是皇甫嵩独自率军出击,让董卓作后援,连续作战,大获全胜,剿灭一万多人,董卓羞惭恼恨,从而与皇甫嵩结下仇恨。

董卓

两人直接PK中,董卓完败,综合上述,毋庸置疑在军事谋略上皇甫嵩更胜一筹。那么当时董卓手上有多少兵呢?没有查到准确的史料记载,但从侧面可以了解一些,董卓被杀之后,李傕郭汜为首的凉州兵团攻打长安之时,共有十余万人。

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 《三国志·董卓传》

当时,董卓已吞并丁原并州集团军、何氏兄弟何进、何苗部队,收编白波军杨奉部队,至少也有几万人;原来宿卫都城的二三万禁军;还有考虑到新招募的兵卒等等,共加起至少有六七万人,由此推算,董卓入京之前顶多有四五万军队,与同样等级官职的皇甫嵩军队数量多也多不了多少。

凉州兵攻打长安

还有另一件事情说明此点,董卓入洛阳之前,皇甫嵩侄儿皇甫郦曾经说过,"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大人今为元帅,杖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若两个人军队实力差距悬殊,不可能说出此种生死攸关的话,说明董卓军队和皇甫嵩军队,两方实力相当。

诏书到达皇甫嵩军中之时,同样收到诏书的京兆尹盖勋与皇甫嵩密谋讨伐董卓;还有皇甫嵩的下属梁衍劝道:"目前董卓独揽政权,若将军应召入京,重则有杀身之祸,小则难免受辱。现今董卓安排皇帝迁都长安,自己留守洛阳,正好此时,迎接皇帝,与关东军联合,东西两面夹击,可以擒拿董卓呀!"

然而,皇甫嵩都一一拒接,毅然而然,前往洛阳。普通人也能看出,明显为调虎离山计,让皇甫嵩放弃兵权,请君入瓮,以便束手就擒。难道皇甫嵩智商有问题,没有看出来其究竟,然而回顾其以往战绩,不像是智力上有问题之人,肯定另有其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先了解一下,皇甫嵩的一些经历。

优等生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教之后,经过二百多年的儒家思想洗礼,纲常名教俨然成为东汉王朝大多数人的行为规范,从而忠诚成为核心道德规范,即对君主尽心竭力,全心全意,毫无隐瞒。

皇甫嵩生于凉州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曾祖父为度辽将军皇甫棱,祖父为扶风都尉皇甫旗,其父皇甫节为雁门太守,叔叔皇甫规为度辽将军,东汉末年鼎鼎大名的"凉州三明之一",显赫的将门之后。

尚书

皇甫嵩,年少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读《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且深得家族优良遗传,熟习骑马射箭,可谓文武兼得、根红苗正,按现在说法,所谓的德体智全面发展的深受家长和老师喜爱的优等生。

果然不负众望,被举孝廉、茂才,逐步担任郎中、霸陵令、临汾令、议郎、北地太守,平定黄巾起义之后,荣升为左车骑将军兼任冀州牧,爵位由原来都乡侯升为槐里侯,享受八千户的租税,可谓锦绣前程,前景一片光明。

担任冀州牧期间,向朝廷奏请免除冀州百姓一年田租,用来救济饥民,得到皇帝批准,由此深得民心,以致于坊间流传歌谣,"天下大乱兮 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皇甫嵩向来如此,每次行军休息之时,待到士兵营帐建完之后,才进自己棚帐;士兵吃完之后,自己才用餐等等,尽显仁义之举,不仅如此,对于朝廷忠贞不渝,真是称之为"儒家学说标兵"也无过之。

黄巾起义

平定黄巾起义之后,皇甫嵩名震天下,但朝政依旧混乱不堪,一日不如一日,天下越陷越入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曾经的信都县令、凉州名士阎忠,劝导皇甫嵩说:"现在机会摆在将军面前,智者顺时而动,您抓住机会,要保持大名。"皇甫嵩却问:"这是说什么呀?"一脸懵逼的样子,也不能怪他,也不是装傻犯糊涂,而是他心底里未曾有过篡位自立的想法,难怪一脸懵懂。

阎忠继续说:"现在您军功卓越,又有高尚品德,而要侍奉昏庸的人主,怎么求得安全呢?"皇甫嵩说:"朝夕努力工作,心忠于皇上,怎能不安?"皇甫嵩想得太天真,世上事情不是你一个人努力工作,遵守规矩,就安然无事。

阎忠说:"韩信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况且现在宦官当道,不能与昏庸君主久居,若不趁早图谋,想后悔都来不及。" 皇甫嵩惊恐地说:"图谋大业不是平庸的人所能做到,人不能忘主,苍天不会保佑叛逆者。若徒然想达成功业,祸害加速到来,不如尽忠本朝,恪守臣节。或许受诽谤,遭遇流放、抛弃,但还能留好名声,反常的言论,我不敢听从。"听完之后,阎忠完全确信皇甫嵩绝不会采纳自己建议,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离皇甫嵩而去。

由此可知,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皇甫嵩的字典里根本无法查到"叛逆"二个字,心里未曾有过一丁点此想法,满脑子全是忠君、恪守臣节之念,另一件事情更说明此点。

凉州兵

中平六年(189),朝廷为了削减董卓手中军权,决定升迁董卓为并州牧,其军队由皇甫嵩接管,然而董卓不听从,此时,皇甫嵩的侄儿皇甫郦劝说:"朝政混乱不堪,导致天下大乱,能够挽回危局者,只有大人与董卓而已。现在两人已结怨,势不两立,董卓奉诏不从为逆命之罪,还趁京师混乱,迟迟不行,说明怀有不臣之心,且凶残冷酷,将士不附,大人身为元帅,依国威讨伐,对上显忠义,为下除害,可立绝世功勋呀!"

然而,皇甫嵩说:"专命虽罪,专诛亦有责也。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裁之。"标准的儒家优等生模范答案-"不听命虽然有罪,不请命诛杀也有责。"若是换成"不良学生"曹操、孙坚之辈,肯定是先斩后奏,就是先解决问题再说后面事情,皇甫嵩显然太过于拘谨,明哲保身。

皇甫嵩上书朝廷之后,昏庸的灵帝只是责备董卓不是,未采取任何措施,事实上此时的朝廷有心无力,没办法解决董卓,于是董卓更加怨恨皇甫嵩。

结语

优等生皇甫嵩,一而再,再而三失掉铲除董卓机会,终究还是应召入京,结果不言而喻,董卓就等着皇甫嵩,自来送死,以无须有的罪名囚禁。史书上记载,因皇甫嵩儿子皇甫坚守与董卓私下关系不错,当众磕头求情,才避免死难。

嵩子坚寿与卓素善,自长安亡走洛阳,归投于卓。卓方置酒欢会,坚寿直前质让,责以大义,叩头流涕。坐者感动,皆离席请之。卓乃起,牵与共坐。使免嵩囚,复拜嵩议郎,迁御史中丞。>>> 《后汉书·皇甫嵩传》

皇甫嵩

其实,这只是董卓借坡下驴之举,当时关东军声势浩大地正在讨伐董卓,真正原因为董卓害怕杀死皇甫嵩之后,其部下们闹事,使其两面受敌,进退两难。

不久,董卓被吕布杀死,其部下李傕、郭汜作乱长安,此时的皇甫嵩或许后悔莫及,因而在忧愤与疾病双重打击下去世。

正如宋末元初大儒郝经所言,“(皇甫)嵩(朱)儁有大将之略,昧匡时之几,遂为逆所制,不能以功名终。”纲常名教的羁绊之下,皇甫嵩未能抓住挽救时局机会,反而被董卓所控,郁郁而终,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才华功成名就。

更多文章

  • 貂蝉是怎么死的?民间流传着5种说法,3种都是和关羽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貂蝉之死真相大揭秘,历史上貂蝉什么时候死的,三国时候的貂蝉是怎样死的

    一:关羽为保她名节杀之在吕布成为曹操的刀下亡魂之后,貂蝉就被刘备一行人收入''囊中'',经过辗转到达了关羽的手里,这样一位美人也不为关羽所动,但是像她这样的女子,能在吕布与董卓两人周旋一定是水性杨花的,但是关羽又不想看着她就这样被别人玷污,为了保住她的名节,不得已才挥剑将这位美人杀了。二:欲勾引关羽

  • 姜维死前写给刘禅的密信,多年后被打开,未曾辜负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姜维真的给刘禅写了密信吗,刘禅投降姜维在干嘛,姜维 刘禅

    姜维本来是属于魏国天水郡人,在诸葛亮北伐了天水后,也就看中了姜维的本人,所以就将他收为自己的弟子,一直带在身边细心的培养,不幸诸葛亮最终还是离世了,然而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弟子,只能挑起了蜀国的大梁,不断的继续北伐,希望能够完成诸葛亮的愿望完成统一,他先后进行了11次的北伐,可惜却没有一次成功过。最后因

  • 三国最佳十二人:一个主公,两大帅才,四位谋臣,五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国正史最厉害的武将,三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十大武将,三国时期最厉害的几个武将

    一个主公:曹操许劭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实在精辟,难怪曹操会“大悦而去”;曹操的人格魅力无人可比:鲍信一眼就看出“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朱灵本来是袁绍派来帮忙的,结果”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不走了。再看看张辽徐晃张郃等降将,无一不是在投

  • 三国最惨的背锅侠,奉命弑君后成为弃子,葬送了全家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三国最惨的背锅侠,三国死得最惨的五个人,三国时期最惨的角色

    在我国封建社会,下层的小人物,想要出人头地,仅凭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大机遇,例如,曹魏名将邓艾,自幼好读书,而且能够结合实际,经常对着名山大川研究,哪里可以屯粮,哪里可以布置伏兵等,却也白白蹉跎了二十余年,直到有机会面见司马懿,才有了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不过,很多机遇看似可遇不可求,却有很多风

  • 三国时期命运凄惨的六大美人,有人年轻守寡,有人被掳到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死得最惨的美人,三国绝色美人,匈奴美人

    第六位:糜夫人糜夫人是刘备的一位夫人,是糜竺的妹妹,糜夫人年轻貌美,生的楚楚动人。当年袁术攻打刘备,刘备随即应战,结果吕布趁机攻取了下邳城,得到了刘备的妻子子女,刘备部腹背受敌,只能率部攻取广陵,一时间刘备军死的死,伤的伤,粮草断绝,陷入了绝境。糜竺得知刘备有难,于是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并送刘备

  • 此人是曹操五大谋士之一,为何能成为配享曹魏太庙文臣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曹操十大谋士排行,曹操五大谋士个人简介,历史上曹操的第一谋士

    第一,曹魏功臣从魏明帝曹睿开始先后有五次配享太庙,第一次是公元233年,这一次只有三人入选,“诏祀故大将军夏侯敦、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程昱於太祖庙庭。”,程昱是以车骑将军配享太庙的:程昱生前在曹丕220年登基后官封卫尉,不过同年就死了,享年八十岁,曹丕亦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卫尉是九卿之一,车骑将

  • 刘邦曾被大嫂羞辱,称帝后给侄子一个封号,让其永世为人耻笑,至今被当做笑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邦的正史资料,刘邦的封号叫什么,刘邦大嫂的结局

    他既是豁达大度的无赖江湖子弟,也是知人善用,爱护将士的领导人才。有人甚至说他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虚伪狡诈,假仁假意。点击此处,看不为人知的精彩,你懂的自古君王便不是个可以用普通人思维去定义的人,权力就是他的话语权。刘邦是个重感情的人,他称帝后没有忘记自己的兄弟和家人。以前那些默默无闻、贫困潦倒的亲戚在

  • 历史上的三大飞将:其中一人称雄三国,一人是隋唐第十八条好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隋唐十八将排名,隋唐十八好汉全集,历史上真实的隋唐十八好汉

    李广提到飞将军,第一个想到之人一定是李广。李广历经汉文帝,景帝和武帝三朝,军旅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边疆驻守,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李广是将门之后,他的祖上就是豪言20万秦军灭楚却被项燕击败的大秦名将李信(其实李信也就败了这么一回,他在灭燕和灭齐之战中立有大功),将门出身所以李广骑术和箭术冠绝一时,

  • 官渡之战曹操的阵容如何?主力尽出,麾下名将几乎无一缺席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官渡之战前曹操如何稳定军心,官渡曹操势力阵容,刘备和曹操官渡大战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原因很多,当然也和其麾下众将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那么官渡之战曹操的阵容如何?主力尽出,麾下名将几乎无一缺席,我们来看一下。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曹操为了他和袁绍的决战能顺利进行,于是在周边部署了不少部队,正是周边这些部队有力的策应了曹操,这才使得官渡之战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否则此战结

  • 曹操做对了什么,让匈奴服服帖帖?西晋做错了什么,被匈奴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操杀匈奴的真正原因,西晋被匈奴灭亡,曹操和匈奴的关系

    于夫罗东汉末年前期,匈奴并不寂寞于夫罗这个名字,在东汉末年出现的并不少。他是南匈奴的单于,187年(184年黄巾起义后)应东汉朝廷邀请,带兵进入中原,帮助讨伐张纯、鲜卑叛乱。没想到第二年匈奴发生内乱,于夫罗回不去了,就留在了太原、河内一带。《资治通鉴》记载,于夫罗曾经派右贤王去卑,和白波帅李乐、韩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