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远亲不如近邻,秦国反其道为之受益颇丰,燕国为何屡次碰壁?

远亲不如近邻,秦国反其道为之受益颇丰,燕国为何屡次碰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67 更新时间:2024/2/14 4:55:59

[var1]

就好比秦国,在战国中期以后,它所奉行的是远交近攻的政策,也就是说,要交好与它相距比较远的燕国齐国,但对于临近的韩国、魏国等国家却采取近攻的政策,这是秦国在邦交政策上的态,也是秦国攻伐与结盟的主要参考措施。

与秦国类似,燕国也有大体相同的政策,其实,燕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对于相隔较远的国家关系较好的,它与临近的赵国与齐国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剑拔弩,从表面上来看,这两个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大体类似,都是远交近攻,但在形式类似的两种政策之间,两个国家所获得的收益却是远远不同的。

[var1]

对于秦国来讲,远交近攻给它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既让它拓宽了领土疆域,增加了常住人口数量,更是安安抚了与之相距较远的国家,革除了东进道路上的一些障碍,减少了自身对手的增援力量,为秦国的发展贡献了不少的力量。

同样是远交近攻,燕国却屡次碰壁

但燕国就不一样了,燕国在这种政策的支持之下屡次吃亏,不仅没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帮助,反而屡次将自身陷入了其他国家的控制之中,而对于与自己临近国家的交战上,也是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的。

那么为什么表面类似的两种政策却拥有如此不同的结局呢?本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为什么秦国与燕国共同使用一种政策,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实施政策的目的不同

[var1]

秦国目的性很强

秦国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国家,无论是连横政策也好,还是远交近攻政策也好,他们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实施连横的时候,秦国并未想过要通过这一政策获得太大的利益,而是主要立足在自保方面的,说白了,连横就是用来破除合纵的一个措施,所以秦国将自己放在与齐国等同的位置上。

远交近攻是为东进奠定基础

而远交近攻政策则不同,它是秦国为了东进,为了统一所做奠基行为,目的就是为了想通过这一政策拓宽领土疆域,增加常住人口数量,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为以后的统一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秦国想要的很明确,所谓交好实际上是安抚,也就是说,要安抚与自身距离比较遥远的国家,利用或威胁或平和的手段,让他们不去为其他的国家提供支援,如此,秦国在近攻的道路上就能走得相对顺畅。

[var1]

所以说远交是为近攻服务的,远交的目的是为了在近攻的道路上革除障碍,为了更好地从相近的国家手中获取利益;有了一个中心目的,秦国的行为也就有了大体的框架,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拉近与燕国和齐国之间的关系,或是通过利用国家实力进行威胁,或者是通过给通商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总而言之,就是要为攻城略地解决后顾之忧。

既然如此,秦国在近攻的时候也有着很明确的目的性,就是为了攻占城池,掠夺资源,为国家发展做准备。所以说,秦国的行动是环环相扣,一环扣一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奉行政策自然能够取得不错的成果。

燕国远交近攻目的不明确

可是燕国却没有明确的目的,或者说燕国的目的,来自于自身的孤傲和过度的自信;燕国是西周的开国诸侯,在这一点上,燕国拥有的血脉是最为崇高的,至少在西周还没有灭亡的时候,燕国的地位是比其他的诸侯国要高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燕国有一种来自于血统上的自豪和骄傲,这让他们对于邻国的发展分外眼红,换句话说,就是想通过拉低别人发展状态的行为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

[var1]

同时,这种孤傲让他们对于齐国和赵国多有瞧不起,因为战国时代的齐国是经历过国家内部战争的,掌权的已经不再是周天子分封的姜氏,而成为了田氏;赵国是战国时代新兴的诸侯国,在资历上,燕国要甩他们几条街,就像是老人看不起新人一样。

邦交政策上,燕国存在一定的不屑,而作为邻国,赵国和齐国的发展状态衬托着燕国的衰弱,这自然也让燕国心生不满,我们总说,一个人最开心的时候不是自己吃龙虾的时候,而是邻居啃窝头的时候,这句话其实放在国与国之间也同样适用,至少燕国对待齐国和赵国的态度就是如此。

所以说,燕国实施这样的政策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不希望自己被邻国比下去,希望通过一些小手段来压着他们的国家发展,从而让燕国的地位不那么尴尬。既如此,这一政策在燕国的发展历程中就不是必要的,燕国也没有明确的规划和行动力,自然也就不能从中获取太大的利益。

秦国与燕国实力不同

秦国实施这样的政策有着强大的国家实力做支撑,无论是远交也好,还是近攻也好,他们都有着相当大的把握,我们上面也提到远交是在为近攻做准备,但想要与其他国家交好自然是要有一定凭借的,不然它国又为要为你提供方便呢?而这一实力秦国是有的。

[var1]

秦国通过实力威慑和压制对方

事实上,所谓的交好很多时候是一种压制,或者是威胁,毕竟秦国国家实力强大,不是燕国和齐国能够相提并论的,与此同时,是选择与秦国交好,还是冲突他们心中自然有定论。所谓的交好也不一定都是自愿的,但因为实力差距的原因,不自愿又能如何呢?

同时,近攻也是如此,韩国和魏国在国家实力的发展上与秦国有一定差距,而且秦国的目标也很明确,并不是直指这些国家的宗庙社稷,而是想要侵占领土,所以战争几乎都以小规模为主,所谓得了便宜就跑,当然,哪怕如此,也是需要有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持的,而这实力,秦国同样也有。

在近攻当中,秦国也能够取得绝大部分的胜利,也只有近攻取得的胜利,远交才会显得有意义,同时远交近攻才会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所以说,国家实力在这一政策中的体现尤为重要,有了实力才能够有与其他国家结盟的价值,有了实力才能够在战争当中取得胜利。

[var1]

燕国的实力,不足以实行远交近攻

可是这样的实力,燕国却并不具备;燕国虽然也是诸侯大国,但是它在结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价值是很少的,这就让盟友关系的可依靠程度变得很低,也就是说,燕国的实力不能够给其他国家提供太多的支持,同样的,在燕国遭受危难的时候,其他国家也不会给予燕国太大的帮助,这样的同盟关系其实是名存实亡的。

同时,在近攻方面,燕国也比不上赵国和齐国,赵国虽然是一个新兴的诸侯国,但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秦国相提并论,燕国军队发展比较薄弱,战场上的比拼高下立判,而齐国作为东海之滨的诸侯大国,经济发展非常兴盛,军事力量虽不是特别强盛,但是比之燕国还是高出一截的,所以在邻国之间的争斗上,燕国也打不过赵国和齐国,这又让它如何去获得利益呢?

我们上面也说过,只有近攻取得了成果,远交才有意义,可如果近攻屡次失败,远交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只不过是一个恶性循环而已。所以因为综合国力的影响,让这两个国家在最终利益的获取上出现了巨大的差距。

[var1]

秦国与燕国在邦交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在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当中,主导者是它自己,也就是说,与其它国家进行结盟也好,还是攻打邻近的国家也好,秦国都是主导方,其它国家因为实力的差距总是处在被迫防守的局面上。

在战国时代,从来没有见过秦国不主动攻打别人,却有其它国家来主动攻打秦国的事情,除了合纵过的几次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主动挑起与秦国的单独争斗,所以是战是和,其实是秦国说了算,这段关系也是以秦国为主要判断方的,这就让秦国掌握了主动权,在国与国的关系当中,掌握主动权的一方总是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秦国自然也不外。

而燕国却是被动的一方,燕国因为自身实力发展比较弱小的原因,一直是依靠着其它国家来进行生存的,也就是说,依附于它国的实力来维持自身的宗庙社稷,可是人在屋檐下都不得不低头,拿人家手·短,吃人家的嘴软,燕国这种依托于其它国家的方式,让它在各种同盟关系当中都显得非常被动,它必须要做提供利益的一方,只有这样,它才有能够依靠其它国家的机会,或者才有让其它国家给它提供帮助的价值。

[var1]

可是这种关系是非常不稳定的,依靠别人总不如依靠自己,一旦其他国家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压力,或者自身内部发展的影响不愿意再提供支持,燕国就没有办法维持生计了,而相应的,秦国在这方面所受的影响就很小,其它国家与它的同盟并不是附属关系,所以秦国获得的利益自然比燕国要多。

结尾

秦国和燕国在形式类似的政策上获利不同,其原因是有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因为综合国力的差距。在国与国的关系当中,实力是最重要的主导因素,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事实就是如此,实力强盛才会拥有主导权和话语权。

就如同秦国一样,无论是结盟也好,还是战争也好,它都拥有着一定的主导能力,话语权越多,对于时代走的影响也就越大,如此对于利益的把控也就会越牢靠。相反,如果实力太过于弱小,只能够依靠其它国家进行生存,那么这样的国家最终也只有灭亡一条路可以走。

所以说,燕国在基础政策的决定上是错误的,它没有像秦国那样强大的国家,实力本身就不应该实施类似于远交近攻政策一样的手段,因为对于燕国来讲,邻近的国家才是大腿,才是更应该抱紧的,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就算是燕国能够与相距遥远的国家结成同盟关系,又能如何呢?距离问题影响了其它国家对于它的支援,也给不了燕国太大的实际帮助。

[var1]

因此,燕国要做的其实是,在安定好邻近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内部发展,先将邻国稳定好,让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然后在内部进行改革,改善一直以来尊奉的道政策,只有这样,燕国才能够有崛起的机会。

但燕国过度的自信导致了他在政策选择上的失误,或许这样的燕国并不值得我们同情,其实燕国是整个战国时代最具有历史底蕴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统一资格最大的国家,可是血脉不代表一切,当周王朝灭亡之后,当燕国实力衰弱之后,血脉也就没有了任何作用。

可悲哀的是,燕国却一直沉浸在这样高贵的血统当中无法自拔,错误的估计了自身的实力发展,错误的估计了战国时代的发展走向,最终只能够悲哀的灭亡;这或许是对于后世的一个警醒,国家的发展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政策,必须要对自身的实力有准确的衡量,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得更远,才能够发展的更好。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有哪些外交策略?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楚国把太子抵押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各诸侯国为完成统一大业,都开展了一系列邦交活动,例如,苏秦、张仪、战国四君子的纵横主义的外交,活跃的邦交对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产出重要影响,甚至出现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现象。齐国提出的“外归其义”的和平外交思想和灵活变通的经济外交策略。我们以最成功的邦交活动秦国

  • 项羽的堂弟,号称“楚国第一剑客”,追随项羽至乌江边战至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项羽战死乌江完整视频,项羽围困乌江签文,刘邦晚年谈项羽不过乌江

    [var1]电影《大汉风》中的楚国第一剑客项庄史书上关于项庄的记载并不多,连他的生年都没有记载,只知他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项梁之侄,项羽堂弟,项燕有三子,长子项超是项羽父亲,早死,次子是项梁,没有记载他有儿子,定陶之战身死,三子项伯,著名的楚军叛徒,改刘姓,由此可见,项燕三子都不是项庄父亲,所以项庄

  • 天资仁厚,举动光伟的春秋贤诸侯,仁厚的秦穆公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吾人今就古籍中对穆公的相关记载,希望能厘清:他究竟是"天资仁厚,举动光伟的春秋贤诸侯"(清‧高士奇语)?抑或是现代某些研究者口中的"狡猾多诈、阴险善变的一代枭雄"?[var1]救灾恤邻的秦穆公根据《史记‧秦本纪》和〈晋世家〉的记载,晋惠公四年(也就是秦穆公十二年),晋国发生了饥荒的天灾,因此向秦国请

  • 《左转》急子遇刺:卫国乱事多,愚孝终有道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左传著名故事,左传中的两件大事,春秋左传主要事件

    [var1](鲁桓公是《左转》中记叙的第二个鲁国的国君,第一个是鲁隐公,我对他的事没啥兴趣。其实是个人原因,不想看。孔子是鲁国人,所有的事情都是以鲁国为第一视角的。)接下来要提到三个国家,卫国,齐国,鲁国。这个视频会有很狗血的剧情,今天主要给你讲述,急子遇刺[var1]这件事起因是:在卫宣公年轻时候

  • 从国家制度和贵族影响角度,分析为何秦国吸引人才最多?制度保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国招揽了哪些别国的人才,秦国强大原因是人才制度,秦国的科技人才

    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战争四起,这是对国力的比拼,也是对人才的考验,时势造英雄,在战国这个大争时代,整个社会的人才产量还是很大的,毕竟那样的年代里,人才有用武之地,尤其是谋臣和武将,这些人在乱世当中的价值远远大于在和平年代的价值,所以说,整个战国时代,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宝库。[var1]我们通过分

  • 刘晔料事如神,为何曹操父子却很少采纳他的计策?|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操为什么不信任刘晔,三国刘晔个人简介,曹操和刘晔对话

    刘晔虽然天赋异禀,但是,在关键时刻,曹操、曹丕却很少采纳他提出的计策。对于原因,曹操并没有加以说明,不过,曹丕倒是亲口说出了他不采纳刘晔计策的原因。帝乃旋师。云:"卿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三国志·刘晔传》黄初五年(224年),曹丕行幸广陵,欲与孙权决战。当时群臣大多认为孙

  • 曹操有多狠?在小妾房中一觉睡到自然醒,随后处死小妾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曹操一觉醒来为什么将小妾打死,曹操小妾活了多少岁,曹操怎么对待妻妾

    导语:曹操作为三国里面最受争议的人,有人觉得他有勇有谋。可以在中原四面受敌之际,冷静分析各个势力的优劣情况,找到他们最致命的弱点,逐个击破,吞并了他们,最终成为三国里面最大的诸侯。也有人觉得他残暴无比,在一系列战争中,无所不用其极,没有军粮就屠城,收编不了就坑杀士卒。而且生性多疑,害怕人家加害于他就

  • 昌邑王刘贺为何即位27天便被废?只因三个举动一个人,被抹黑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昌邑王刘贺历史评价,刘贺在位27天做了什么荒唐事,昌邑王刘贺结局

    据《汉书.霍光传》所记载,刘贺被废前,霍光曾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其定罪。随后举出其所犯罪行达1127条,折算下来平均每天便犯约42桩罪,几乎每小时都会有2条过错诞生!这样的罪名无疑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然而在翻阅史料后,我们却发现,霍光所提出的这三项罪状,仅仅只是刘贺在私生活方面的

  • 孟达和吕布一样反复无常,为何曹丕还要厚待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孟达见曹丕,吕布与孟达的关系,曹丕为什么重用孟达

    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孟达,也是一位反复无常的武将。并且,和吕布一样,孟达最终也没有获得善终的结局。一定程度上,孟达和吕布一样,最终的结局都是咎由自取,一点也不能怪到别人身上。一首先,孟达(?-228),字子度,本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字。扶风郡郿人。在东汉末年,孟达原本是益州牧刘璋

  • 根据线索猜三国人物:猜中一半以上的是三国迷,全部猜对的是大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猜三国名将,三国猜人物100道题,三国时期看图猜人物

    第一位人物:线索一:原是袁绍部将,官渡之战前就弃袁投曹投效了曹操;线索二:被曹操处罚过,原因正史里面没提;线索三:曹魏太庙26功臣之一。第二位人物:线索一:他是江东本土出身的东吴大将,逍遥津之战他参战了;线索二:曹丕三路伐吴时他也参战了;线索三:入伙比较早,孙策平定江东时他就入伙了。第三位人物: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