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却被政敌抹黑,成了不学无术的“驱驴宰相”

他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却被政敌抹黑,成了不学无术的“驱驴宰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089 更新时间:2024/1/29 3:23:45

有唐一朝名相、贤相辈出,其中曾在则天朝担任过三年内史、文昌右相职务的王及善,便是很有名望的一位。不过王及善在任期间却得了个“驱驴宰相”的称号,很多野史、笔记小说也把他描述成不学无术的官僚,整天跟府衙中的驴过不去,真相的确是这样吗?

王及善是功臣王君愕的儿子,以父荫袭爵邢国公,并被授予朝散大夫,有爵位、品级,但没有任何职权,实际上属于被朝廷俸禄养起来的高干子弟,白吃饭不干活。大凡功臣子弟的才智都很一般,性格却骄横跋扈,但王及善却是个“异类”,这在正史关于他的三则记载中可见一斑。

王及善劝谏太子李弘,受到高宗的奖赏

王及善在唐高宗时担任左奉裕率,侍奉太子李弘。某日李弘与属官宴饮,畅快之余竟然让大家歌舞助兴,结果轮到王及善时却吃了个“闭门羹”。王及善板着脸对太子说跳舞不是属臣的任务,如果自己奉命跳了,有亏辅佐之道。太子听后倍感惭愧,赶忙向王及善道歉。事后,唐高宗特赐王及善百匹绢,不久又授予他右千牛卫将军的职务,在身边服侍自己。

孝敬之居春宫,因宴集命宫官掷倒,次至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乐官,臣止当守职,此非臣任也。臣将奉令,恐非殿下羽翼之备。"太子谢而遣之。高宗闻而特加赏慰,赐绢百匹。寻除右千牛卫将军...见《旧唐书·卷九十·列传第四十》。

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契丹进犯中原,朝廷准备任用王及善为滑州刺史。在送别仪式上,武则天告诉有病在身的王及善,路上可以缓行慢走,到滑州后务必阻断黄河通路,防止敌军深入。接着又向他询问朝廷得失情况,王及善详细陈述了治乱之策十余条,让武则天大为惊叹,遂改变主意让王及善留在身边,让他担任内史(由中书令改名为来,属于宰相职务)。

武则天欣赏王及善的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后契丹作乱,山东不安,起授滑州刺史。则天谓曰:"边贼反叛,卿虽疾病,可将妻子日行三十里,缓步至彼,与朕卧理此州,以断河路也。"因问朝廷得失,及善备陈理乱之宜十馀道,则天曰:"彼末事也,此为本也,卿不可行。"乃留拜内史。引文同上。

武则天晚年宠幸张易之兄弟,二人恃宠而骄,每次参加内宴时都肆意欺凌大臣,毫无体统。王及善此时已身居宰相之职,面对此情此景曾屡次上书女皇,请求制止二张的不轨行为。武则天对王及善的上奏不厌其烦,竟然警告他不许多管闲事。王及善很气愤,上书称病一个多月,武则天也不闻不问。王及善心灰意冷之余,便向女皇乞骸骨还乡,但依然遭到驳回。

王及善劝谏武则天约束张氏兄弟,反遭忽视

时张易之兄弟恃宠,每内宴,皆无人臣之礼。及善数奏抑之,则天不悦,谓及善曰:“卿既高年,不宜更侍游宴,但检校阁中可也。”及善因病请假月余,则天都不问之,及善叹曰:“岂有中书令而天子得一日不见乎?事可知矣。”乃上疏乞骸骨,三上不许。引文同上。

从以上三则记载来看,王及善是一位正直清高、敢于谏言的贤臣,而且对于朝政的得失很有独到的见解,并非庸庸碌碌、尸位素餐的“混子”宰相。所以正史也说,王及善虽然学术素养比较浅,但在职时清高正直、临事坚定,有大臣之节(“及善虽无学术,在官每以清正见知,临事难夺,有大臣之节。”引文同上)。

王及善颇有作为,绝非庸碌宰相

王及善在相位上坐了3个年头,任内最大的贡献,便是力劝武则天诛杀酷吏来俊臣,以及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不过在政敌抹黑和野史、笔记小说的歪曲下,王及善被塑造成一位不学无术的宰相,在任期间毫无作为,唯一施行的政策,便是禁止属官将驴牵进官署,并且每天忙着赶驴,所以时人戏称他为“驱驴宰相”。不过从史实来看,属于赤裸裸的丑化、抹黑。

王及善才行庸鄙,为内,时谓“鸠集凤池”。俄迁右相,无他施设,惟不许令史辈将驴入台,终日驱逐。时号“驱驴宰相”。见《古今笑史·迂腐部》。

王及善被抹黑成“驱驴宰相”,实属不该

圣历二年(699年),王及善转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但就职不到十天就去世,虚龄82岁。王及善去世后,武则天废朝三天以示哀悼,并追赠他为益州大都督,谥号为贞。

更多文章

  • 此人是无争议的隋唐第一名将,打仗水平远胜秦叔宝、李元霸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老版李元霸误打秦叔宝,李元霸与秦叔宝,秦叔宝为什么救李元霸

    李靖出身官宦世家,舅舅是隋朝名将韩擒虎。年轻时的李靖就表现突出。韩擒虎常常惊叹于李靖的军事才华。隋朝宰相杨素也认为李靖将来必成大业。隋末的时候,李靖在并州做官,那里是唐国公李渊的地盘。李靖看出李渊有谋反之心,于是弃官逃走,准备去江都报告。不过由于道路阻隔,李靖没能到南方,反而被李渊俘虏了。李渊下令将

  • 隋朝极尽奢华地招待外商,外商说:与其用丝绸缠树,何不救济穷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隋朝用丝绸包裹树木,隋朝的贡献,隋朝的丝绸文化有哪些

    隋炀帝是一位好大喜功、喜欢夸耀的皇帝,即位后不久便派人出使各国,以非常优厚的条件吸引他们来华朝贡通商,并借机扩大帝国的影响力。为展示中原的强盛、富庶,炀帝用极尽奢华的方式来招待外商,可谓不惜血本。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隋朝的安排最终却以尴尬收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隋炀帝好大喜功、喜欢夸耀大业六年(6

  • 最令隋炀帝恨之入骨的叛臣,最终被乱箭射死,身体则被同僚分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隋炀帝残忍好杀,对待叛臣尤其残酷,但凡落到他手里的,没一个不受尽折磨而死的,其中结局最惨者,当属斛斯政。斛斯政被逮捕后,不仅被乱箭射死,连身体都被同僚吃掉,简直令人毛骨悚然。斛斯政出身于鲜卑族斛斯部,曾祖父斛斯足是斛斯氏的鼻祖,但真正让这个姓氏闻名于天下的,则是斛斯足之子斛斯椿。斛斯椿生于北魏末年,

  • 公司财产与奴隶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代奴隶制女性的悲惨生活,公司与个人资产隔离,现代奴隶制是什么

    大资本进入一些领域运营之后,会和一些人签约,签约费很高。但是,只要人们和大公司签约之后,就会失去很多的自由,要在合约期内完全受控于公司,其实就是受控于资本,不得自由。说白了,他们成了公司投资的财产,而不是什么自由人了。如此来看,似乎和奴隶制有些相似。 奴隶制相对于原始社会来说,比较进步,而相对于封建

  • 看封神:纣王七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封神演义为什么从纣王七年开始,为什么纣王要封神,封神中三皇为何不帮纣王

    后帝乙在位三十年而崩,托孤与太师闻仲,随立寿王为天子,名曰纣王,都朝歌。文有太师闻仲,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中宫元配皇后姜氏,西宫妃黄氏,馨庆宫妃杨氏;三宫后妃,皆德性贞静,柔和贤淑。纣王坐享太平,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八百镇诸侯尽朝于商──有四

  • 困扰中国古代历史的千古难题:分封制到底好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古人对分封制的评价,中国古代史分封制,历史分封制的利弊

    最近读三国,发现了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话题,那就是分封制到底好不好?比如说,三国中的曹操作为一个枭雄,他建立了魏国的基业,但是死的时候对自己的儿子们并不是很信任。他将大位传给了曹丕,但是对于另外两个儿子并没有给予实权。当然也封了王,但是封地比较小,力量也比较弱。曹操这样做的优势是避免了诸侯国尾大不掉,但

  • 她是封神榜里的白骨精,骨灰级剩女,为何认为姜子牙既无能又没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新一代姜子牙重新封神,郭德纲单口姜子牙封神,封神英雄榜第一部姜子牙

    马氏初嫁姜子牙的时候,姜子牙虽说已经七十二岁了,但由于在山上修行多年刚刚下山,情商一直停留在青少年水平。由于一直觉得自己是被阐教教主抛弃了,姜子牙失魂落魄,根本没有什么要过好现实生活的意愿,也没意识到自己的一身本领足以在凡间大放光芒,简直就是一个迷茫又带点颓废的大龄青年。当义兄宋异人问他会什么道术时

  • 全球唯一保留奴隶制的国家,68万人被奴役,总统也无力改变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全球唯一奴隶制国家,现今存在的奴隶制国家,世界上现存唯一存在奴隶制的国家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当中,奴隶制曾普遍的存在于世界各国当中,但自从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这种制度便日渐不得人心,最终被大部分国家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不过凡事都有例外,直到今天,在某些披着“文明”外衣的国家,却依旧存在着令人发指的奴隶制,真可谓大开历史的“倒车”。其中,西非大国毛里塔尼亚,堪称典型代表

  • “百兵之祖”真的是蚩尤发明?比干将莫邪还厉害的铸剑师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蚩尤魔将如何熔铸成血矛,干将莫邪铸剑真实故事,蚩尤发明了哪些兵器

    今天笔者要跟大家讲一把剑,这把剑的主人很有名,属于历史上励志逆袭典范的伟大君主越王勾践所有。所以这把剑也被称作越王勾践剑。在讲越王勾践剑之前,笔者先给大家讲讲剑在我国历史上的起源。不消说,剑作为一种兵器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因此它也得到了一个响亮的绰号,叫“百兵之祖”。说实话,霸气得很。那么剑

  • 史上最早的红颜祸水是谁?比妲己貌美且柔弱,最终被杀,下场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十大祸水红颜,妲己是被谁杀死的,苏妲己一共被杀几次

    但在这之后,周朝由盛转衰,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周懿王时,戎狄交侵,暴虐中国,周人深受痛苦,到了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可周厉王并没有体恤百姓,反而是让卫巫监视,若是有人诽谤天子的,立即杀死,这更使得百姓担忧自己的性命安全,最终国人引发暴动。周宣王继位后,励精图治,平定四方叛乱,开疆扩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