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以狐喻胡”:谈谈文化偏见下的胡人形象-以唐代狐精为例

“以狐喻胡”:谈谈文化偏见下的胡人形象-以唐代狐精为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970 更新时间:2024/1/17 18:48:04

“狐狸”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是一种十分有代表性的动物,“狐精”也是在古代神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鬼怪。唐朝时期,胡汉文化交融,因为文化偏见,汉人常“以狐喻胡”来表带对胡人文化的讽刺,但这些神话故事中的狐精确在很多方面真是的反应的当时胡人的真实情况,这对研究中西文化的交流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唐代志怪中各种各样的狐精

唐朝时期关于狐精的故事十分盛行,这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密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故事中的狐精的身份也是千奇百怪,最为流行的几种观念是将狐精分为擅长魅惑的妖媚型、重情重义的情义型、博古通今的智慧型等等。

1、狐精的妖媚之术

妖媚型的狐精是神话故事中常引用的比喻,唐代时期的故事中,狐精常幻化成妙龄女子,长相姣好,魅惑他人,然后割人头发。《云笈七签》中关于狐精的记载:“凡梳头发及爪,皆埋之......夜入人家取其发爪,则伤魂。”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头发就是灵魂的代表,割去头发就是伤及灵魂,随着文明的进步,唐朝时期的人们这种观念已经有所淡化。

《广异记》中记载:“年可十三四,姿容绝代。”讲述的是以狐精幻化的女子,长相十分美丽,擅长魅惑,迷惑了上官翼的儿子,使他神魂颠倒,整日浑浑噩噩,天天与这女子私会,后来还阻拦男子吃饭,最后,狐精被上官翼投放在食物中的毒药毒死。狐精不仅会化成女子,还会化成翩翩公子,魅惑少女,《广异记》中的“长孙无忌”一篇中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2、知恩图报的深情狐精

这一类型的故事中,狐精也是以妖怪的身份出场,后来被人救助,回来报恩的故事。《河东记》中讲述了李自良的故事:相传一个名叫李自良的少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得到了狐精遗落的天符,狐精返回想要拿回,少年便归还了天符,后来,狐精回来报恩,帮助李自良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最后成为工部尚书兼任太原节度使。

《广异记》中的“冯芥”一篇中,讲述了一名叫冯芥的男子娶到一位狐精幻化的女子做妻子,妻子贤惠善良,对丈夫倾尽真心,后来冯芥高中,官途一片光明,冯芥的父亲就开始对这狐精化成的女子百般刁难,最后请来法师,想要斩尽杀绝,逼不得已之下,女子忍痛离开心爱的丈夫。这种凄美的爱情故事在古代的神话故事中常常以悲伤结尾。

3、精彩纷呈的狐精形象

唐朝的志怪中,狐精还以菩萨的角色出现过,在《广异记》中:“唐永徽中,太原有人自称弥勒佛......忽见足下是老狐。”,也有博学多才的书生形象,《搜神记》中张华伏狐的故事中,描述的狐狸幻化成的年轻书生博学多才,十分儒雅。

总之,在唐朝这个文化发展十分迅速的时代,狐精的形象是多姿多彩的,有善有恶,有男有女,形象特征也各不相同,这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也不尽相同,这都是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狐精形象的产生本就是混血儿的身份,在当时社会生存的过程也注定是十分艰难的。

二、唐代胡人与狐精的联系

唐代胡人与故事中描写的狐精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当时大量胡人涌入汉人族群,引起社会上很大的波动,也导致了胡人的生活并不似想象中的顺利,生活的坎坷,汉人的嘲讽和一样的眼神,胡人特别是胡人中的女人生活境遇是身份悲惨的,这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狐精的故事正是人们在借故事来暗讽胡人的长相、生活习俗、文化特征等各个方面。

1、狐精反映了胡人的体貌特征和习俗文化

唐朝时期人们,“借狐喻胡”十分常见,自西域开通以后,西域的胡人、僧人大量涌入内地,“狐”成为对胡人的歧视用语,在众多的神话故事中也可以看出故事中的狐精与胡人的当时的真实境遇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故事中狐精的很多特征与胡人的现实生理特征、文化习俗和特长等有关。

例如:《搜神记》中的男性狐精多是面向苍老的长者身份,这与当时胡人长相多胡须,面向苍老,多佩戴香囊来遮挡身体的体味。

“狐精畏狗”这样的说法与胡人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康国的《通典》中记载了当时的丧葬习俗,每有人去世后,将尸体放置在院子里,让狗啃食,待肉被啃食干净后再埋葬。这样的习俗也在暗指狐精即是胡人,在很多的甚或故事中都曾提到狐怪害怕狗这一特性。此外,关于狐精的神话故事中,狐精化身的女子常穿着飘飘白衣,这以穿着打扮与西域的奴人女子穿着一样。

2、胡人女子的悲惨遭遇成为狐精的故事原型

《广异记》中的“王苞”篇和“贺兰进明”篇都是描写了男女情真意切,但发现一方是狐精所变化之后,便被要求断绝一切来往,这与当时胡人女子与汉人生活后的遭遇不谋而合。胡人或者有胡族血统的女子试图融入汉人的家庭,虽然长相可人,风姿绰约,有贤惠善良,却仍然得不到男方家庭的接纳。

有些女子为了博取夫家人的好感,每年都赠送大量的礼物,生活中行事小心翼翼,即便这样,男方家人却还是以焚烧女子的东西为乐趣,并与众人一同嘲笑她。现实中的胡人女子与故事中狐精化成女子境遇相似,虽然情真意切,心中并无害人之意,却还是被众人排斥。胡人与汉人的后代作为时代的混血儿,在当时的生活境遇是十分艰难的,两族人中的异类,受尽白眼,在当时那个过渡时期,文化的歧视真实的反映在这些人身上。

3、擅长魅惑的狐精与现实胡女的生活相契合

狐精被认为是擅长魅惑之术的妖怪,常变化成妙龄女子,蛊惑男子。《新唐书.西域传》中:“葱岭以东俗喜淫,龟兹、於厧置女肆,征其钱。”吐鲁番出土的一份买婢契正巧直接说明了当时西域的商人存在买卖奴隶的行为,魏晋以后,女奴隶的买卖在中土地区流行,很多富贵官人家里的妾,大都是胡女。

当时的胡女常常出现一些青楼这样的地方,酒肆的陪酒女仆,被人调戏的行为比比皆是。唐朝时期的诗词中对胡女的描写也是十分多的,李白的“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岑参的:“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这里的胡姬指的就是胡女,常常靠出卖色相为生,所以这些貌美如花的胡女对中土男子的诱惑和故事中的擅长魅惑的狐精相契合,胡女就是狐魅故事的生活原型了。

三、逐渐消失的文化偏见

唐朝时期,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政治政策的改变促进边疆地区的文化融合,胡汉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胡人对中土的本地居民来讲就是外来的族人,产生排斥也是因为开始对于异域文化的不了解,加上人们口口相传,歧视心理便越发的严重,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就开始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嘲骂异域文化。

但唐朝时期对于胡人的态度较以前朝代是有很明显的改观的,人们对胡人的文化不在如此强烈的排斥,这主要取决于唐朝时期开放的政策使人们对于异域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唐朝以后关于狐的神话故事中,狐怪的角色不在只是负面影响,也出现“狐仙”、“狐精”等词语,张读的《宣室志》中关于“许贞”这一条中描写的狐精就是一位长相端庄,生有九个孩子的良家妇女的形象,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胡人女子的了解增多,胡女本就存在着“不惜红罗烈,何论轻贱躯”的坚贞女子。

狐怪故事自唐朝开始脱离原始的嘲讽观念,并逐渐形成一种文化体系,这是文化交融的产物,早期的讽刺类文章对后期狐精神话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中华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胡汉文化的交融也是胡人与汉人的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胡人与中土人结合成新家庭,血统上的融合逐渐广泛,流传已久的文化偏见也逐渐消失,异域文化已经被人接受,并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四、总结

唐朝时期的文化交融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以开始的“以狐喻胡”的嘲讽和讥笑到后来“胡仙”等的出现,都体现了人们思想的进步和文化的开放,胡汉交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融合,对国家的和平统治有着显著的影响,这种文化偏见的产生到消失也是文化发展历程中所必然经历的过程,最后沉淀为中华传统文化星河中灿烂的繁星。

参考文献:

1、《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

2、《狐仙信仰与狐狸精故事》

3、《搜神记》、《广异记》

4、《太平广记》

5、《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

更多文章

  • 被秦汉隋唐帝国所击败匈奴、突厥去哪里了?上帝之鞭横扫欧洲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隋唐突厥争霸史,隋唐时期与突厥的战争,秦汉匈奴隋唐突厥

    秦汉时期,对中原政权威胁最大是含有夏桀血脉北方匈奴人(古北亚人与原始印欧人种结合)。匈奴人生活在北方戈壁大漠,纵横高原,崛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曾南下入侵赵国,鬼谷子弟子战神李牧,诱敌深入,一举歼灭匈奴10万兵马,给匈奴当头一击。战国七雄,中原各国忙于征战,匈奴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后,又开始骚扰中原边境各国

  • 一颦一笑 - 命运转折:武则天逆袭之路,乖巧柔媚背后是权术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武则天所用的智谋权术,武则天权术,武则天的权术二三事

    并州文水武家出生了一个姑娘,据说这个姑娘很小的时候就天赋异禀、特别的聪慧;也因此常常让其父亲感慨她要是个男孩就好了,武姑娘老爹是曾经开国功臣,虽然建立的功绩没有凌烟阁那些大佬那么强悍,但至少也为大唐出了一份力,总体来说武家还算是当地的豪门望族。武家有女初长成武姑娘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书和学习文化,

  • 大唐有多强盛?安史之乱后仍可以收复河西,他的功绩值得我们敬佩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安史之乱大唐实力排名,三点趣史安史之乱后期的大唐,大唐衰落与安史之乱

    人们总说唐朝繁荣昌盛,但是却没有非常具体的例证。今天我们就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诠释。很多人都说,安史之乱是唐朝走向衰落的标志,这之后的唐朝不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唐。从社会发展来说,也的确是这样的。安史之乱不仅破坏了北方的经济,还影响了整个唐朝的中央格局。在这场动乱之前唐朝的统治,可以说是非常稳定的,连女

  • 杨贵妃体重:唐朝第一大美人究竟有多胖?身高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贵妃身高体重是多少,唐朝杨贵妃有多高多胖,唐朝的杨贵妃多少斤

    杨贵妃大家都知道的,本名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本来是唐玄宗第18个子寿王的王妃,奈何唐玄宗也看上了杨贵妃,并且一定要娶杨贵妃,做儿子做臣子

  • 秦王扫六合,百代皆秦政,昙花一现千年论兴亡,柳宗元却切中要害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柳宗元和秦国的关系,柳宗元为什么要杀秦王,柳宗元说秦朝之势

    秦王朝又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王朝,它是由东周的开国诸侯秦国,演变而来的一个历史王朝。从秦国到秦朝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从秦穆公所实施的王道政策,到秦献公时期的以战养战,再到秦孝公时候的商鞅变法,秦国人民对于国家发展的探索是非常之深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探索,让中国的历史社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让古代历

  •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通过唐代律例看当时的婚姻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代的婚姻法,唐朝对婚姻制度的规定,唐代婚姻政策规定

    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凡夫”,都向往甜甜的爱情,幻想幸福而又稳定的婚姻。不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人们都有对这一方面的向往,像汪洙的“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四大喜事,就包括婚姻在内。那么古代封建社会,经过历朝历代的变迁,婚姻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 唐太宗弑兄杀弟的报应:十四个儿子,十三个死于非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太宗14个儿子12个死于非命,唐太宗弑兄,唐太宗弑兄篡位了吗

    影视剧《隋唐英雄》中的唐太宗李世民长子:太子李承乾李承乾(619年-645年),唐太宗长子,生母长孙皇后,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继位后,年仅7岁被立为太子,但天性顽劣,唐太宗对其多次教导和规劝无果,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因忌惮深得唐太宗宠爱,且怀有夺嫡之心的同胞弟弟李泰,派人刺杀,但

  • 唐朝对外政策和胡风文化的形成和繁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对外政策是什么,唐朝在文化方面的对外交往,唐朝胡风盛行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养殖蚕并且利用蚕丝织布的国家,经过一代代养蚕人和匠师们的探索,中国的丝绸享誉国内外。根据史料记载,丝绸之路在开辟之前,就已经有商人将中国的丝绸送到了中亚和印度。在《穆天子传》之中记载着,周穆王周游列国之时,就是以丝绸作为礼物,得到了各国贵族的热捧。因为各国对丝绸的强烈需求,开辟

  • 历史上两位女强人,武则天姐弟恋一步登天,吕后遇到渣男晚节不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吕后和武则天,武则天吕后谁先谁后,吕后和武则天谁更厉害

    武则天和吕后这二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才登上了皇权之位,俯瞰天下,将他人生死握于手中,可叹最后结局难言,虽说后世风云莫变,评论纷繁复杂,但就这二人对比来,又是谁能更胜一筹?出身PK:吕雉出身较为平凡,本来和自己的父亲吕公住在砀郡单父县(今山东单县终兴镇潘庄),想来也是个家境殷实的人家,不过,秦朝灭

  • 武则天跟李世民12年没生育,为何与李治却能“一夜中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则天和李世民李治的关系,武则天与李世民和李治是什么关系,武则天到底是爱李世民还是李治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李世民是否临幸了武媚娘,他们是否有生育障碍?唐太宗当年40岁,古代人虽然平均寿命短,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一说,40岁也不会太影响生育能力。李世民后宫佳丽三千,貌若天仙的宫女妃子很多,一共为李世民生下了35个子女,包括14个皇子,21个公主。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他的生育能力没有问题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