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重道抑佛:从唐代统治者信仰,看道教思想对唐代社会、文学的影响

重道抑佛:从唐代统治者信仰,看道教思想对唐代社会、文学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910 更新时间:2024/1/10 0:55:44

盛世大唐

隋朝覆灭后,新建立的唐朝非常重视道教,道教进入空前的兴盛时期。唐高祖李渊自称是圣人老子的后代,所以李渊在位期间在全国范围遍立老君祠,使人祭祀。并在乾封元年,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且修饰老君祠。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高了道教的社会声望。

武则天时期规定佛教居于道教之上,但是武则天并没有排斥道教,反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在她看来佛教和道教都对她有好处。后来的中宗和玄宗恢复了道教在宗教的核心地位,并进一步健全了道教的管理制度。整个唐朝时期可谓是一直在大力倡导道教。同时,道教也对唐代社会和唐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来逐一解析产生影响的渊源和具体方面。

一、道教的悠久历史及发展

道教,最早起源可追溯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老子为代表的的道家学派,后演变成了一个崇拜神明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在公元215年,由于得到魏晋王朝皇室的支持下,道教开始迅速的发展。又在许谧的帮助下,道教到达了全盛时期。但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大量的佛经和精妙的佛法哲学给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制度化力量,道教的地位开始受到威胁。到了隋朝时期,国家的统治者虽然并不是只发展单一的宗教模式,但是国家的宗教支柱仍然以佛教为主,道教思想的影响在当时微不足道。

道教

二、道教与李唐皇室的渊源由来

隋朝末期,各地农民争相起义,许多道士认为天道将改便纷纷转而辅佐李渊父子,到处宣扬秦王李渊是天命所归,当得天下,这符合了李渊父子的政治需要,因此李渊父子对道教和道士非常的重视,封官赏物,褒扬他们的“济世之功”,并在茅山建太平观。

据《唐会要》 卷50 记载,就在高祖改楼观为宗圣观的那一年,晋州人吉善(应该是道士) 报告说,在羊角山看见了一位仪容甚伟、乘白马朱鬣的老叟,自称是李唐皇室之祖。

在建国初期,门阀势力还是很强劲,而唐朝皇室的祖先并不是纯粹的汉族血统的贵族。为了提高门楣,李渊一听李唐皇室之祖出现,马上命人将此山改名为龙角山,并在山上建老子庙且亲制碑文,李渊亲自到宗圣观确立了和老君的祖孙关系。

在武德八年,李渊正式宣布道先、儒次、佛末的三教地位。确定了道教在唐朝的地位。其逻辑顺序是: 既然老子李耳是道教始祖,而且具有神性,那么,作为其直系后裔的李渊当然也就不会逊色,也就具有神性; 既然李渊是神的后裔,那么,其皇权就不仅是神授的,而且还是代神执掌的;既然李渊有神性,那么,其直系子孙当然也就都有神性,所以,李氏坐天下就理所当然,且具有万世永传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儒释道三教

而后道更是教全心全力的扶持唐王朝的建立和稳固。《道德经》的思想内容成为了官吏们做官的标准,上行下效,下层群众也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在唐王朝内外扶植了一股忠心拥护王室的社会力量。

三、道教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唐朝建立并安定后,道教始终与唐王朝关系密切,武德八年,高祖亲到国子监,宣布三教地位,为道一、儒二、佛三。是贞观十一年( 637) ,太宗下诏,男女道士的地位在僧尼之上。仪凤三年( 678) ,高宗宣布,道士隶属于宗正寺,班在诸王之下。反过来在道教的影响下,唐朝的宗教政策逐渐发展成为全方位的神权统治。

1、道教维持了本土教与外来教的平衡

隋朝推崇佛教,寺庙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并且不需要缴纳税负,到了唐朝时期,普通的地主阶级和僧侣之间有了矛盾冲突。为了削弱佛教的势力,唐朝统治者开始扶植道教与佛教抗衡。武德九年,李渊勒令除了限定的寺庙和道观,其余的和尚和道士均要还俗,道教人数不多,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而佛教因为人数众多导致大量的寺庙被废弃,众多的僧侣被迫还俗。

唐太宗继位后,继续重道抑佛。武则天想要以周代唐,道教极力反对,佛教则不断的为武则天的称帝造势,武则天顺势而为废除李耳的玄元皇帝的名号,改为太上老君。武则天称帝后规定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这导致唐玄宗时期,国库空虚而佛教掌握了大量的钱财,寺院不仅与地主阶级发生冲突,更是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固。为了稳定朝廷和社会,唐玄宗召令天下僧尼还俗并仍把道教作为宗教的核心。

武则天

3、道教思想是唐朝治国之术的基础思想

道教历史悠久,思想内容丰富,道教的无为而治之术被加以修改运用到治理国政上面。为了休养生息,唐太宗曾经以道教的清净宽简作为处理国事的基本思想。同时经常运用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等思想处理国事。唐高宗更是开唐以道治国之先河,他在大力崇道同时,明确地宣称 :“政道莫尚于为也”道教思想作为治国的思想。玄宗继位, 更于“听政之暇,常读《道德经》、文、列、庄子等书”, 进一步钻研道家理论,他认为这些书“可以理国,可以保身”, 并宣称“肤欲敦崇其教以左右人也”。同时,多次在宫中召集群臣讲授《道德经》。

开元二十三年 ( 7 3 5年) , 亲自注释《道德经》,以总结和阐发他钻研老子思想并以之治国的心得体会。他把老子简略概括的清静无为思想具体化为节用省敛 、重农务本 、与民休自 、废除烦苛政、从简易等施政措施 。 “载弘道教,崇清静之化 ,畅玄元之风 ”。在他看来 , 能够出现“开元盛世 ”,“皆圣祖 (太上老君)之感也 , 至道之应也”,因此 ,玄宗被人称为“以道治国”的皇帝 。

三、道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

由于唐太宗对道教的尊崇导致盛唐、中唐甚至是晚唐文学中的道教因素颇多。唐朝道教文化深入人心,许多官员和儒生都是道士出身,据《毛仙翁传》记载,中晚唐政府中,儒家高级文官及文人士大夫如 元稹白居易韩愈等,爱戴道士毛仙翁,如同师父或兄长。“或师以奉之,或兄以事之。”他们都与道教结缘。他们或许政见不同,但是他们对于道教的喜爱是一致的。《唐代墓志汇编》统计过有大量的墓志铭和墓碑上都有道教思想的文字。

道教大典

由此可见,道教深深地影响了唐朝各个时期文学。例如,著名诗人白居易很相信道教,并且非常沉迷于炼丹吃药。他的诗中就有大量的记载:

《浔阳晚岁寄元八郎中》就有“商水年将暮,烧金道未成; 丹砂不肯死,白发自须生”,《不二门》有“亦曾烧大药,消息乖火候”,《对酒》有“漫把参同契,难烧伏天砂;有时成白首,无处问黄牙”,《醉吟先生传》有“吾好药,治衣削食,炼铅烧汞,至于无所成”等等。

陈寅恪在《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关系》中找到了更多证据,证明了白居易中青年 时代确实是“以药术为事”,或“惑于丹术”的。而韩愈就是由于服用丹药过多早早的就送了性命。而白居易长寿的原因可能也是因为他并没有炼成丹药。

唐朝的文人雅士把炼制丹药看做是一种荣耀,许多诗词和作品中都有描写。贺知章,白居易等人的诗歌中也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古人对天地,山川有着深厚的敬畏和崇拜,由于道教的兴盛,关于道教的法事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法事中,文人墨客们一方面用诗词来歌颂自己对皇权和万物的赞美。另一方面,他们借助于诗词来表达自己对道的理解和感悟。中后唐时期,许多文人也有关于道教的祭祀文和颂神文,如杜牧、李商隐、李白等等。由此,中晚唐以后的应用文,也被道教文化所浸渍了。为皇帝服务的中枢机构中书省也被称为紫微省,道教中紫微星就是北极星。

由于唐代的道教独尊,使得道家的经典如《老子》、《庄子》等道教五经在有唐一代不仅是科举考试中道举科的主要内容,也是儒学明经科、进士科、童子试等的加试内容。随着科举制的普及,道家思想和道家理论也随之普及。

道教炼丹术

四、总结

为了神话唐朝皇室的身份,唐太宗李渊尊崇道教始祖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为了抑制佛教的恶性发展,各个皇帝尤其是唐玄宗把道家思想作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思想,推崇道教成为唐代的一项基本国策来与佛教抗衡从而达到社会稳固。而后道家的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道教的思想渗透到了唐代文人儒生的文学作品中。

整体来看道教在唐朝的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道教的道士对于唐朝的建立有这不可磨灭的功劳,唐朝统治者又不断的发展道教,这才有了道教的繁荣辉煌、传承至今。

参考文献:

1、《中国通史》

2、《旧唐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魏晋时期鲸鱼诗零散单一,无“内涵“,为何到了唐朝会全面繁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唐诗繁荣原因,魏晋南北朝七言诗对唐朝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各种诗

    鱼作为中国先古时期渔民们的生存物品一直到升华成劳动人民精神世界的一种意象,其种类多样,内涵丰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意象就是鱼中的种类之一—鲸鱼在文学作品和诗歌中的演变过程以及其背后的原因所在,魏晋时期鲸鱼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概率相当低,只是一些零散的单一的一种象征性的描写。到南北朝时期有了一些发展

  • 受到武则天的赏识,还曾嫁给李显,没想到结局这么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要是提起武则天大多数人都是十分熟悉的,毕竟作为一名女子她在唐朝所留下的影响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当一个普通人登上皇位,再利用自己的身份对于国家政事进行一定的掌控形成了她个人的军事集团,并且将唐朝的皇位继承掌握着自己的手中,所以说,武则天有着如同男子一般的政治才能,这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没有任何事情的成功

  • “诗魔”白居易的朋友圈?刘禹锡,韩愈,元稹,三个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韩愈白居易元稹,元稹白居易刘禹锡之间的关系,韩愈刘禹锡范仲淹龚自珍简介资料

    唐诗是我国诗歌艺术史上的顶峰,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排名,“李杜”李白,杜甫被排名为前两名是无争议的。一个写尽了浪漫主义诗词,无人能模仿,从未被超越。一个把现实主义诗词写成了教科书,封圣诗界。直到白居易的新乐府出现,才被公认为唐朝第三大诗人。白居易不仅诗歌取材多样,通俗易懂,他还有一个强大的朋友圈。唐朝

  • 连战告捷,唐朝主场作战,怛罗斯之战为何还会输给阿拉伯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阿拉伯怛罗斯之战记载,阿拉伯帝国和唐朝经过几场战役,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为什么帮唐朝

    当地的诸多小国如龟兹、于阗等纷纷归附。与此同时,阿拉伯的帝国也正在崛起。东西方两个强大的帝国,在今天的中亚一带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较量。一共发生过五次战役,唐朝唯一一次失败便是怛罗斯之战。(一)、连战告捷,一次败北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一直有继续向东行进的意图,他还命令谁先踏上中国的土地,谁便是这方的最高长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唯独他被唐太宗处死,因群臣都要求处死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太宗凌烟阁24功臣,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序,凌烟阁24个人名单

    影视剧中的侯君集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为人粗犷不羁,但天生勇武,隋朝末年投靠李世民,得李世民赏识,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尉迟恭和侯君集是坚决煽动和支持者,李世民继位后,封潞国公,官至兵部尚书,后随李靖破突厥、灭高昌等。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鬼李白的雅俗情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配图,酒鬼李白,李白写酒的经典诗句

    余光中先生曾这样评价李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在李白的豪情诗作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李白个人的旷达与闲适,还可以感受到盛唐的雍容之气。正是因为盛唐时期的安定与太平,使李白可以逍遥的追寻诗文艺术,而李白眼中的盛唐,一定少不了"酒气"。每当李白佳作出世时,不仅有诗兴,还有酒兴。在李白的诸多诗文中,以酒为题

  • 唐高祖李渊有二十二个儿子之多,玄武门之变时,其他儿子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渊有哪些儿子目睹过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李渊后来怎么样了,李渊玄武门之变后生了几个孩子

    影视剧中的唐高祖李渊嫡长子:李建成(589年-626年),生母窦皇后,历史上真实的李建成仁厚,很有才能,不是小说和影视作品中那样的卑鄙平庸,公元618年(武德元年),李渊建立大唐王朝,立为皇太子,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发生“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被自己的亲弟弟李世民所杀。影视剧中的太子李建成次

  • 李世民敢杀兄霸嫂,却为什么不敢杀了父亲李渊?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杀李渊十个孙子,李世民和李渊晚年关系,李世民为何杀李渊

    玄武门之变,李二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出线,果然就杀了长兄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成功抵垒,锦绣江山唾手可得,于是他真的就唾了唾手,前来到“上所”找他老爸皇上李渊。从内廷大门到李渊的座椅,只有短短几十步,在李渊的盯视下,李二走的心惊胆战,每一步都像是一个世纪,爷儿俩各自的盘算,连同即将要组织成的语言,凝滞了

  • 环境恶劣|崇尚武力,匈奴突厥蒙古异军突起,浅谈北方民族简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蒙古突厥匈奴的关系,匈奴简史视频,金灿荣谈匈奴和突厥

    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并不是他们爱好战争的理由,为了生存才是他们南侵真正的理由。那么今天就带大家看看古代北方民族的发展血泪史。夏商周至春秋战国,受义渠,戎狄等游牧民族威胁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最初都是出于各部落混乱的局面,比如义渠、戎狄等最初由这些北方民族脱颖而出的部落成为了中原政权最初的威胁,特

  • 大唐最美皇后,惨被武则天砍掉手脚,还放进酒缸里浸泡几天几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武则天死后大唐存活多久,大唐武则天,武则天皇后被处死

    影视剧中的王皇后王皇后的名字没有记载下来,她出身山西太原王氏,这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非常显赫的家族,出过很多的贤臣名将。王皇后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西魏名将,后入隋朝为官。隋末,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祐投奔李唐,为大唐统一天下立下过战功。可能是出身名门望族的原因,王皇后天生丽质,美艳动人,德才兼备,唐太宗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