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唐
隋朝覆灭后,新建立的唐朝非常重视道教,道教进入空前的兴盛时期。唐高祖李渊自称是圣人老子的后代,所以李渊在位期间在全国范围遍立老君祠,使人祭祀。并在乾封元年,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且修饰老君祠。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高了道教的社会声望。
武则天时期规定佛教居于道教之上,但是武则天并没有排斥道教,反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在她看来佛教和道教都对她有好处。后来的中宗和玄宗恢复了道教在宗教的核心地位,并进一步健全了道教的管理制度。整个唐朝时期可谓是一直在大力倡导道教。同时,道教也对唐代社会和唐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来逐一解析产生影响的渊源和具体方面。
一、道教的悠久历史及发展
道教,最早起源可追溯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老子为代表的的道家学派,后演变成了一个崇拜神明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在公元215年,由于得到魏晋王朝皇室的支持下,道教开始迅速的发展。又在许谧的帮助下,道教到达了全盛时期。但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大量的佛经和精妙的佛法哲学给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制度化力量,道教的地位开始受到威胁。到了隋朝时期,国家的统治者虽然并不是只发展单一的宗教模式,但是国家的宗教支柱仍然以佛教为主,道教思想的影响在当时微不足道。
道教
二、道教与李唐皇室的渊源由来
隋朝末期,各地农民争相起义,许多道士认为天道将改便纷纷转而辅佐李渊父子,到处宣扬秦王李渊是天命所归,当得天下,这符合了李渊父子的政治需要,因此李渊父子对道教和道士非常的重视,封官赏物,褒扬他们的“济世之功”,并在茅山建太平观。
据《唐会要》 卷50 记载,就在高祖改楼观为宗圣观的那一年,晋州人吉善(应该是道士) 报告说,在羊角山看见了一位仪容甚伟、乘白马朱鬣的老叟,自称是李唐皇室之祖。
在建国初期,门阀势力还是很强劲,而唐朝皇室的祖先并不是纯粹的汉族血统的贵族。为了提高门楣,李渊一听李唐皇室之祖出现,马上命人将此山改名为龙角山,并在山上建老子庙且亲制碑文,李渊亲自到宗圣观确立了和老君的祖孙关系。
在武德八年,李渊正式宣布道先、儒次、佛末的三教地位。确定了道教在唐朝的地位。其逻辑顺序是: 既然老子李耳是道教始祖,而且具有神性,那么,作为其直系后裔的李渊当然也就不会逊色,也就具有神性; 既然李渊是神的后裔,那么,其皇权就不仅是神授的,而且还是代神执掌的;既然李渊有神性,那么,其直系子孙当然也就都有神性,所以,李氏坐天下就理所当然,且具有万世永传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儒释道三教
而后道更是教全心全力的扶持唐王朝的建立和稳固。《道德经》的思想内容成为了官吏们做官的标准,上行下效,下层群众也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在唐王朝内外扶植了一股忠心拥护王室的社会力量。
三、道教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唐朝建立并安定后,道教始终与唐王朝关系密切,武德八年,高祖亲到国子监,宣布三教地位,为道一、儒二、佛三。是贞观十一年( 637) ,太宗下诏,男女道士的地位在僧尼之上。仪凤三年( 678) ,高宗宣布,道士隶属于宗正寺,班在诸王之下。反过来在道教的影响下,唐朝的宗教政策逐渐发展成为全方位的神权统治。
1、道教维持了本土教与外来教的平衡
隋朝推崇佛教,寺庙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并且不需要缴纳税负,到了唐朝时期,普通的地主阶级和僧侣之间有了矛盾冲突。为了削弱佛教的势力,唐朝统治者开始扶植道教与佛教抗衡。武德九年,李渊勒令除了限定的寺庙和道观,其余的和尚和道士均要还俗,道教人数不多,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而佛教因为人数众多导致大量的寺庙被废弃,众多的僧侣被迫还俗。
唐太宗继位后,继续重道抑佛。武则天想要以周代唐,道教极力反对,佛教则不断的为武则天的称帝造势,武则天顺势而为废除李耳的玄元皇帝的名号,改为太上老君。武则天称帝后规定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这导致唐玄宗时期,国库空虚而佛教掌握了大量的钱财,寺院不仅与地主阶级发生冲突,更是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固。为了稳定朝廷和社会,唐玄宗召令天下僧尼还俗并仍把道教作为宗教的核心。
武则天
3、道教思想是唐朝治国之术的基础思想
道教历史悠久,思想内容丰富,道教的无为而治之术被加以修改运用到治理国政上面。为了休养生息,唐太宗曾经以道教的清净宽简作为处理国事的基本思想。同时经常运用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等思想处理国事。唐高宗更是开唐以道治国之先河,他在大力崇道同时,明确地宣称 :“政道莫尚于为也”道教思想作为治国的思想。玄宗继位, 更于“听政之暇,常读《道德经》、文、列、庄子等书”, 进一步钻研道家理论,他认为这些书“可以理国,可以保身”, 并宣称“肤欲敦崇其教以左右人也”。同时,多次在宫中召集群臣讲授《道德经》。
开元二十三年 ( 7 3 5年) , 亲自注释《道德经》,以总结和阐发他钻研老子思想并以之治国的心得体会。他把老子简略概括的清静无为思想具体化为节用省敛 、重农务本 、与民休自 、废除烦苛政、从简易等施政措施 。 “载弘道教,崇清静之化 ,畅玄元之风 ”。在他看来 , 能够出现“开元盛世 ”,“皆圣祖 (太上老君)之感也 , 至道之应也”,因此 ,玄宗被人称为“以道治国”的皇帝 。
三、道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
由于唐太宗对道教的尊崇导致盛唐、中唐甚至是晚唐文学中的道教因素颇多。唐朝道教文化深入人心,许多官员和儒生都是道士出身,据《毛仙翁传》记载,中晚唐政府中,儒家高级文官及文人士大夫如 元稹、白居易、韩愈等,爱戴道士毛仙翁,如同师父或兄长。“或师以奉之,或兄以事之。”他们都与道教结缘。他们或许政见不同,但是他们对于道教的喜爱是一致的。《唐代墓志汇编》统计过有大量的墓志铭和墓碑上都有道教思想的文字。
道教大典
由此可见,道教深深地影响了唐朝各个时期文学。例如,著名诗人白居易很相信道教,并且非常沉迷于炼丹吃药。他的诗中就有大量的记载:
《浔阳晚岁寄元八郎中》就有“商水年将暮,烧金道未成; 丹砂不肯死,白发自须生”,《不二门》有“亦曾烧大药,消息乖火候”,《对酒》有“漫把参同契,难烧伏天砂;有时成白首,无处问黄牙”,《醉吟先生传》有“吾好药,治衣削食,炼铅烧汞,至于无所成”等等。
陈寅恪在《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关系》中找到了更多证据,证明了白居易中青年 时代确实是“以药术为事”,或“惑于丹术”的。而韩愈就是由于服用丹药过多早早的就送了性命。而白居易长寿的原因可能也是因为他并没有炼成丹药。
唐朝的文人雅士把炼制丹药看做是一种荣耀,许多诗词和作品中都有描写。贺知章,白居易等人的诗歌中也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古人对天地,山川有着深厚的敬畏和崇拜,由于道教的兴盛,关于道教的法事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法事中,文人墨客们一方面用诗词来歌颂自己对皇权和万物的赞美。另一方面,他们借助于诗词来表达自己对道的理解和感悟。中后唐时期,许多文人也有关于道教的祭祀文和颂神文,如杜牧、李商隐、李白等等。由此,中晚唐以后的应用文,也被道教文化所浸渍了。为皇帝服务的中枢机构中书省也被称为紫微省,道教中紫微星就是北极星。
由于唐代的道教独尊,使得道家的经典如《老子》、《庄子》等道教五经在有唐一代不仅是科举考试中道举科的主要内容,也是儒学明经科、进士科、童子试等的加试内容。随着科举制的普及,道家思想和道家理论也随之普及。
道教炼丹术
四、总结
为了神话唐朝皇室的身份,唐太宗李渊尊崇道教始祖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为了抑制佛教的恶性发展,各个皇帝尤其是唐玄宗把道家思想作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思想,推崇道教成为唐代的一项基本国策来与佛教抗衡从而达到社会稳固。而后道家的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道教的思想渗透到了唐代文人儒生的文学作品中。
整体来看道教在唐朝的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道教的道士对于唐朝的建立有这不可磨灭的功劳,唐朝统治者又不断的发展道教,这才有了道教的繁荣辉煌、传承至今。
参考文献:
1、《中国通史》
2、《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