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执政根基已失。溥仪时期,满清已无可用之才,且经济、军事实权(盛宣怀、袁世凯)均掌握在有起事之心的汉人手上,地方实力派也不再听命于中央。溥仪就等于三国之时的汉献帝,且不说重振江河,就连自保都很难。
2、思想界已经混乱,家天下的皇权理论已经行不通。经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家天下的思想体系对于当年左右民情的社会中坚已不适用。社会中坚力量追求共和政体的决心,让失去执政根基的满清已经无牌可打。
可如果是在同治时期则不一样,其原因有三:
1、清朝执政时期难得的政通人和。同治时期,对于刚经过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的清朝各族百姓来说,之前的民族矛盾降到了最低点,且中央和地方也形成了难得的平衡。如果有康熙这样的思想开明、手段高超的皇帝出现,很有可能借机进行体制调整,以适应新形式。
2、百年难得的大才皆出于此时期。同治时期,满族有恭亲王、荣禄等治世之臣在内辅佐,汉人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具备先进执政思想之大员可供趋势;军事上还有湘军、淮军等具备十年以上实战磨砺之将领可供整合使用。
3、外部环境相对缓和。此时期美国刚经历南北战争,无力影响东南亚。欧洲正在内部纠纷,也无力东顾。给了同治有利的变革环境。如果换成是康熙,不敢说中国走向共和政体,至少能够形成如二战之前的日本政治格局。
当然,历史无法假设。如果按照这样的历程,搞不好会给中国人民带来更深重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