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种啥感觉?
因为死在英年,因为智斗乱世枭雄袁世凯,因为与小凤仙情深话别——蔡将军的确像是位纵马历史长河,一闪而逝的白衣豪侠。
聊蔡将军,今天咱不聊铁血,只聊情义。
读历史,一类人教会咱们怎么做,而另一类人教会咱们的是怎么活。
咱觉得蔡将军更属于后者。
晚清民国的历史,有些瞬间、有些人是很有先秦古风的,简单说就是君子风。
蔡锷的人生就是被这君子风吹起的,历史有时候总那么意味深长,为蔡锷送上这人生第一缕君子风的不是别人,却是他日后要反的人,乱世枭雄袁世凯。
据梁启超回忆,蔡锷日本留学之前,手里没钱,从长沙出来只借到两毛钱,到了武汉,才从亲戚手里借到了六块大洋。用那六块大洋到了北京后,机缘巧合让袁世凯看见了,枭雄的眼光很毒,看出此人是个人才,于是慷慨相助,而且一出手就是一千大洋。
有这一千大洋,蔡锷顺利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并由此成了“中国士官三杰”之一。
蔡锷很有才,更幸运。
刚从日本学成归来,他的人生大贵人就立马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这位蔡锷的贵人正是咱们今天要聊的这段历史中的另一主角。
此人叫李经羲,李鸿章之弟李鹤章的第三子,清末最后一任云贵总督,只是当时,他还是广西巡抚。
在李经羲的提携下,蔡锷年纪轻轻就干上了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习官,这个总教习官的权力很大,广西当时几乎所有的军事院校这就都归了蔡锷管,也正是有这一段历史,才有了李宗仁、白崇禧等一批将领皆出自其门下的佳话。
然而随着蔡锷名声渐起,嫉妒也随之而来,更尴尬的是,蔡锷素来有藏而不露的修为,如此一来,广西的革命党人一度认为这位蔡将军是异路人。
风起云涌的年代,异路往往意味着杀伐。
因为遭受革命党人的误会排挤,蔡锷在广西待不下去了,这时候,升任云贵总督的李经羲又一次向蔡锷伸出了大手。
来云南。
结果蔡锷到了云南,李大人顶住压力直接给蔡锷弄了个旅长干起。
可就在随后不久,风云见血,云南革命了。
李总督不亏是李鸿章的贤侄,此人不仅有眼光识时务,更有君子操守。
一方面他理解革命党,另一方面他却不叛朝廷。
落到蔡锷头上,李总督是接到检举揭发不仅不声张,相反提醒帮其避险。
而当蔡锷动员他一起干的时候,李总督却又不为所动。
这样一来,一个现实的难题也是道德的难题就摆在了蔡锷面前。
先前是恩人,即将成敌人,怎么办?
蔡锷的选择是不纠结、不选择、尽君子而为。
在攻打总督府前,蔡锷先是送去了密信,他请李总督先行到法国领事馆避难。
总督府攻下后,蔡锷又登门力劝李总督出来主持大局。
结果是李总督誓不背叛,蔡将军呢,绝不勉强。
这一幕让咱觉得,两人都是君子。
很幸运,枪炮并没有让君子变形。见云南没法再待下去了,蔡锷亲送李总督离开。
这里有个细节要格外说一说,护送李总督去车站的路上,李总督坐轿,蔡锷一直徒步紧随。
将总督送上车后,为了防止路上风险,蔡锷又特派了一连士兵随车护送。
聊到这里,你或许觉得这很平淡无奇,但身临其境后再去品味一番,其中细节咱觉得却是很扎人心。
当一个人被枪炮包裹的时候,人与枪炮一样容易擦枪走火,做君子已难,做手握枪炮的君子更难。
再说到蔡锷,真君子真英雄,从不做是恩人是敌人的选择,也不做是恩人是敌人的折中,即便手握杀器,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