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四贵”当政是秦国大一统路上的逆流,为消灭它,秦王用了40余年

“四贵”当政是秦国大一统路上的逆流,为消灭它,秦王用了40余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815 更新时间:2024/1/20 23:14:05

自从商鞅开始变法起,秦国统一华夏的趋势已经初现倪端。

这不是说商鞅变法本身多厉害,而是商鞅的变法开了一种新的统治社会的制度,那就是从任人唯亲、任人为贵的官僚统治系统,开始向任人唯贤、挑人选聘的统治制度过度。

战国时代,战国七雄里每个国家都知道想要强大就要变法,几乎每个诸侯国也都尝试去变法了,但是除了秦国之外,山东六国的改革都不彻底。

[var1]

商鞅一开始的改革彻底吗,其实也不见得,但是经过秦孝公之后的几代君主的深化,秦国统治国家的力量也已经具备了一种新模式,也就是布衣将相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前,秦国经历了七八代君主,这中间几百年的历史,秦国统一大业也差点被旧贵族摧毁,也就是在秦昭襄王统治时期出现的“秦国四贵”。

[var1]

秦昭襄王是秦国乃至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最长寿的君王,他活了74岁,在位55年,虽然他亲政时已过花甲,但却遏制了四贵当政。

“四贵”当政是秦国大一统路上的逆流,为消灭它,秦王用了40余年,虽然他亲政的时间比较短,但是秦国能灭六国,促秦成帝,却少不了他的功劳。

秦昭襄王精彩而又无奈的一生。

秦昭襄王嬴稷,他本是秦国王室的弃子,他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去赵国做人质了,他的母亲芈八子也就是后来的宣太后,这时还只是秦惠文王后宫里没有任何权力的地位地下的连妾都算不上的女人,所以她的儿子被送去做人质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命运总会开玩笑,嬴稷的哥哥秦武王因为举鼎而死了,秦王王位面临空缺,芈八子联合弟弟魏冉开始摆动秦国的政坛,一举夺得了秦国的权力。

[var1]

这时候的嬴稷本来离王位还有十万八千里,但赵国出了一个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为了让秦国一直和赵国亲近,赵武灵王用武力威逼着芈八子、魏冉等把身为赵国人质的嬴稷推上了秦国王位。

嬴稷继位的时候只有19岁,一直到74岁才去世,在位55年,但其中41年都是宣太后和魏冉把持这秦国朝政,这中间秦昭襄王嬴稷也只是一个傀儡而已,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母亲和舅舅的监控之下,也就是说这一段时间,统治秦国的先进的选聘官僚制又成为了任人唯亲的旧贵族制。

秦昭襄王时期的“四贵”。

宣太后的一生,我们本次不做过多评价,后期会专门写她,秦昭襄王时期的四贵其实都是宣太后的人,宣太后的两个弟弟穰侯魏冉和华阳君芈戎,宣太后的另外两个儿子高陵君公子悝和泾阳君公子芾。

这些人中,又数魏冉最有本事,身兼秦国的上将军和丞相,在秦国可以说是一手遮天,后来范雎劝说秦昭襄王时,就曾说:秦国哪有国君,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

[var1]

有史料研究显示,宣太后的这两个儿子其实都是秦昭襄王的同母异父的弟弟,也就是说他们并不姓嬴,芈八子为了长保权力和富贵,还责令秦昭襄王死了之后要把秦国王位让于自己的弟弟。

只是谁都没有想到秦昭襄王可以活那么久,苦苦熬了40余年,在范雎的策划下,秦昭襄王一举收回了宣太后的权力,然后又剥夺了魏冉的相位,连他两个储君弟弟也一个被熬死了,一个在被迁往其封地的路上莫名其妙的死了,自此秦国的统治又回到了任人唯贤的正规道路上。

“四贵”当政对秦国的危害。

秦国为何会越来越强,六国为何又会越来越弱,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六国的改革不彻底,没能跳出旧贵族把持朝政的怪圈,贵族的势力越来越大,国家的统治自然就会衰弱,这也是历史发展中中央集权制度会取代分封制的根源。

秦国的四贵当政也让秦国又重新跳进这个怪圈,这四贵在秦国的权力,已经严重影响了秦国新制度的正常运行,四贵想的也并不是如何强大秦国,而是怎么扩大自己权力,积累自己的财富。

[var1]

旧贵族当政另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会阻碍国家对于人才的选拔,在四贵当政的四十余年中,秦国也并没有出现能治国的贤臣,武将倒是不少,白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能在马上打天下,却不一定能在马上治理天下。

秦国自秦孝公开始就有强大的根基,那就是国君贤明,武有将军,文有丞相,这就好比统治国家的三台战车,缺一不可,四贵的出现就是让这三台战车,折损了两台,虽然秦国还在强大,但是如果一直如此,衰落也只会成为必然趋势,只是这一切都被秦昭襄王扼杀在摇篮中了。

飞鱼说:

?“四贵”当政是秦国大一统路上的逆流,为消灭它,秦昭襄王用了40余年,这四十年虽然漫长,但庆幸的是,秦昭襄王熬了过来,并没有磨灭秦国向前滚动征服六国的野心。

秦昭襄王活了74岁,在位55年,虽然他亲政时已过花甲,但却遏制了四贵当政,尤其是任用白起,有效消灭了六国的有生力量,任用范雎实施其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使秦成帝业更近了一步。

[var1]

帮助秦国崛起的路上离不开的就是山东六国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原本这些六国的人才在自己国家默默无闻,但是到了秦国却炙手可热,是六国容不下这些人才吗,当然容不下,旧贵族把持下的国家,又岂能容忍这些布衣士子夺取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呢。

秦国的变法,让这些士子看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希望,当然也给了他们实现报复的舞台,所以山东士子会争相往秦国跑,学而优则仕,这是战国每个布衣士子都极其渴望的,所以金鳞在秦国都变成了蛟龙。

对此,您怎么看呢?

更多文章

  • 楚国令尹到郑国娶亲,郑国却把他们拒之门外:还是郑国有先见之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郑国齐国,郑国春秋时期的资料,郑公子与郑国的关系

    就在公子围一行抵达郑国、准备进城时,被郑人挡住了—古时诸侯大夫出行都带有军队,郑人担心楚人借入城之机发难,搞不好顺手就将郑国灭了。郑国派行人子羽前去接待,让楚人在城外暂时安顿。[var1]于是楚人驻扎在城外,开始安排婚礼事宜,直至进入最后环节—亲迎。于礼,迎亲者应在女方祖庙内接新妇,楚人顺势提出全部

  • 他在吴国进行了一场人事考核,结果掀起了一场震动朝野的政治案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在吴国进行了一场人事考核,吴公敏于政,魏国公徐鹏举

    [var1]这一年,曹操、刘备都成了“过去时”,天下英雄谁敌手?可吴国外患虽然暂消,内忧却在加剧:北方恢复稳定,为孙氏立国提供了人才基础的“北士南流”也基本停止。放眼望去,朝堂上多半是吴会豪门的子弟,很多还是靠着爷爷、老子的势力滥竽充数。暨艳看到了这一点,他觉得身为国家人事部门的一把手,必须要做点什

  • 齐国曾称霸天下,打得秦国割地求和,为何后来一蹶不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齐国最后怎么对待秦国,齐国打得过秦国吗,齐国为何最后会被秦国击败呢

    话说战国中期的齐国,国力绝对在秦国之上,经过齐威王、齐宣王两代国君的经营,齐国的国力蒸蒸日上,如日中天。公元前301年,齐宣王病死,他的儿子田地即位,即齐湣王。当时,唯一能和齐国较量的只有秦国,所以齐湣王一即位,就揭开了两国争霸的时代。齐湣王刚刚即位,就挑起了与楚国之战的战争。[var1]齐将匡章率

  • 都是吴太伯后裔,为什么虞国是公爵,而吴国只是子爵?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虞国和吴国什么关系,孙吴建立了吴国吗,孙吴为什么叫吴国

    在人们的印象中,公爵要比子爵高贵,因此身份地位必然悬殊。让人奇怪的是,周章作为吴国第五代君主,吴太伯之后,只封为“子”爵;而周章的弟弟虞仲,虞国的开创者,却被封为“公”爵。两人都是吴太伯之后,为什么身份地位相差如此之大呢?[var1]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要看周朝的爵位制。大多数人认为的公、侯、伯、

  • 秦国因商鞅变法成为强国,为何商鞅最后还会被处死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商鞅惨死为什么无人替商鞅复仇,商鞅与商鞅,商鞅死后秦国是否还参与变法

    [var1]处死商鞅的嬴驷就是秦国第一位王——秦惠文王,他在位期间依旧支持新法,可见嬴驷并不反对商鞅变法的内容,那么他处死商鞅就仅仅只是针对商鞅个人了。当初秦国刚变法一年时,时为太子的嬴驷就触犯了新法,加上当时新法推行并不顺利,商鞅就想以嬴驷正典型。可嬴驷毕竟是秦国储君,不好用刑,只能由太子傅公子虔

  • 此人与苏秦师出鬼谷子,几句话让六国自相残杀,秦统一的最大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鬼谷子苏秦简介,鬼谷子和苏秦谁最厉害,鬼谷子弟子苏秦有何成就

    [var1][var1][var1]如果说苏秦是屌丝逆袭的代表,那么张仪就是典型的贵族中的天才。张仪是魏国人,但当他来到秦朝的时候,因为其贵族的身份,却受到了秦王的格外优待。而当年穷小子苏秦来的时候,秦王将他像垃圾一样踢了出去,两相对比之下,可见也的确是活该秦国有此一劫。说回张仪吧,张仪这个人虽是贵

  • 齐桓公最后饿死了,为什么他的专职厨师,却被后世奉为祖师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齐桓公饿死的真相,齐桓公是饿死还是病死,齐桓公为什么被饿死

    [var1]易牙没有管仲治国的本事,但齐桓公也离不开他,为什么呢?原来易牙有烹饪的本事。在春秋时期,饮食都非常简陋,无非是把一些肉菜等倒入鼎中,像煮火锅一样煮熟便是食物了。但易牙懂得创新,他不管从调味还是烹饪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他总能创新菜谱,做出别人想都想不到的菜。说句实话,齐桓公觉得身边有这

  • 秦国统一六国是顺应当时的大势所趋,积累数百年终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国能统一六国的原因,秦国凭借什么统一六国,秦国统一六国全过程电视剧

    所以,秦国当时是携着滚滚大势而来,绝非人力所能抗拒!秦国当时到底是携着怎样的雄雄大势呢?秦国发迹西周时期,秦国开国之君秦非子因为养马养得好而得到了周孝王的赏识,于是获封秦地(甘肃天水一带),成为秦国的开国之君,号称秦嬴。这时秦国只是一个疆域不足五十里的附庸小地,秦非子也算不上是卿大夫,更称不上诸侯。

  • 生产力的发展使嫡长子继承制失去根基,故春秋战国多有违背者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欧洲嫡长子继承制,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缺点

    春秋战国时期,公子们通常要经过激烈的斗争之后才能继位,最终继位者往往不再是嫡长子,而是能力最出众者,庶子取代嫡长子继位诸侯王成为了当时普遍的现象,齐桓公、秦昭襄王、赵惠文王、楚武王等就是以庶代嫡的代表诸侯。嫡长子继承制的产生与发展①商中期以前的混合继承制在夏朝,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标志着家天下的开

  • 清圣祖尊崇儒家,开博学鸿儒还拜谒孔子,并使朱熹学说在清初盛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孔子和朱熹资料,宋代朱熹对孔子的评价,孔子的资料和朱熹的资料

    康熙帝名爱新觉罗·玄烨,生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崩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享年69岁,在位61年,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自从儒学产生以来,特别是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制定政策时,都不能也没有对儒学视而不见,重视文教,一直是历代王朝相沿不变的传统。清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