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五霸”中最名不副实者,争霸不成还丢了命,成为千古笑柄!

“春秋五霸”中最名不副实者,争霸不成还丢了命,成为千古笑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716 更新时间:2024/1/17 8:15:58

名号即称号,乃天下之重器,不可轻易授人,也不可授非其人,故孔子一再强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是极言名实相副的重要性。大乱之世,尊贵的名号都是强力者竞争的对象,但是如果不度德量力、审查局势,只是一味的蛮干,到头来往往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比如东汉末年的袁术便是典型。故曹操称“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实在是处世良言。

春秋战国之世,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争长相雄,其中实力最强大者,往往能获得“霸主”的称号。霸主拥有号令诸国、攻伐异己的能力,有权调节成员国间的冲突,并有裁决其内政的权力。霸主的地位名实俱强,自然成为许多“有志”诸侯竞逐的目标,在春秋之世,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获得“霸主”称号,史称“春秋五霸”。不过平心而论,宋襄公的“霸主”称号最名不副实,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var1]

在“春秋五霸”当中,宋襄公最名不副实

宋襄公为宋桓公的次子、嫡长子,名子兹甫,少以仁义闻名于世。桓公病重期间,身为世子的子兹甫以庶兄目夷年长且贤,恳求将公位传给目夷,被目夷坚拒。虽然子兹甫让国之举没有成功,但在诸侯国之间留下仁义的美名,为自己的形象加分不少。前651年,宋桓公去世,子兹甫即位为君,是为宋襄公。襄公即位后励精图治,任用目夷为相,公孙固为司马,内修国政,外施仁义,很快便使得宋国成为当时很有名望的国家。

宋襄公在位前期,正是齐桓公称霸之时,霸主的权力与荣耀常令宋襄公钦羡不已,立志要做齐桓公第二,开创属于自己的霸业。但无论是地盘还是国力,作为二流国家的宋国,根本无力撑起襄公的称霸梦想,国相目夷更是屡劝襄公不可犯险,然而胸怀天下的襄公却一直不以为意。前643年,齐桓公病故后,诸子争立,纷乱的局势为宋襄公称霸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var1]

春秋五霸形势图

前642年,宋襄公号令诸侯,要求他们追随自己,以帮助流亡到宋国的齐国太子姜昭回国夺位。虽然襄公仁义之名遍及各国,但虚名毕竟不同于实力,各国虚与委蛇的很多,积极响应着很少,最终只有卫、曹、邾三个小国派军参加。宋襄公尽管心有不满,但还是率领四国联军攻齐,结果竟兵不血刃地获得成功,真的帮助姜昭实现了回国夺位之梦。

平定齐国内乱的“功绩”令宋襄公威名更盛,自然也令其更加膨胀,自视为天下霸主的不二人选。前641年,宋襄公挟救齐之功,邀滕、曹、邾、鄫等国在曹南会盟,因滕、鄫两国响应迟缓,结果滕宣公被扣押,鄫国国君则被杀死祭天,一时间令其他诸侯大为愤怒。不满的诸侯,以陈、郑两国为首,转而投靠楚国,于是在当时便形成宋楚争霸的格局。

[var1]

在盂地盟会上,宋襄公被楚成王抓捕、囚禁

前639年,宋襄公在鹿地首次大规模会盟诸侯,齐、楚两大国也赶来参加。盟会上,宋襄公以盟主身份自居,裁决各国事务,并擅自规定同年秋在盂地再度会盟,由此引起楚国的大为不满。在赶赴盂地会盟前,目夷以楚人狡诈无信,提醒老弟要多带些军队以应变,结果被襄公一顿仁义守信学说搪塞住。最终,颟顸的襄公竟然只带少量礼仪队伍便参加会盟,结果为受辱埋下伏笔。

除宋国外,楚、陈、蔡、许、曹、郑六国君主都赶来参加盂地之盟,宋襄公见与会国质量皆优,不再是一些边缘小国,心花怒放之际,当仁不让地准备再次履行盟主职责。然而在盟坛上,宋襄公与楚成王发生争执,为谁先执牛耳(盟主身份的象征)一事闹得不可开交,楚成王一气之下,命令军队抓捕宋襄公,在盟会结束后将其带往楚国囚禁。尽管在鲁僖公的调解下,楚成王不久便释放宋襄公,但两国的梁子还是结了下来。

[var1]

泓水之战形势图

襄公回国后,立志一雪前耻,于是便进攻楚国的“走狗”-郑国,楚国应郑国之邀攻宋,宋楚两国遂在战场上一决高低。前638年,两国在泓水开战。两军正式接触前,目夷在楚军初渡江、半渡江时,两次劝说襄公出击,结果被襄公“仁义之师不击敌半渡”的理由拒绝,竟允许楚军过河后再开战。结果此一战,宋军大败亏输,襄公自身也中箭负伤,成为国内外埋怨、嘲笑的对象。

[var1]

以“仁义”自诩的宋襄公大败亏输,最终伤重而死

次年夏季,宋襄公不治而死,霸业最终沦为一枕黄粱。在“春秋五霸”中,宋襄公完全不度德量力、审查局势,完全凭着一腔子热血蛮干,结果不仅争霸未成,反而最终丢了性命,成为千古笑柄,实在是可笑至极。

更多文章

  • 齐国灭亡二百多年后,齐王后裔取代西汉,成为天下之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事情还得从齐王建说起,他是齐国的末代国君,他虽然被饿死,但子孙仍然存在,不过已经沦为庶民。在齐王建的众多孙子中,有个名叫田安的人,他在秦朝末年也参加了反秦的起义。在项羽发起巨鹿之战时,田安率军攻下济北数城,然后率军归附于项羽。之后,项羽率领大军攻入咸阳,对有功之人进行分封,其中田安被封为济北王。[v

  • 白起本不想杀人, 只是历史选了他,而导致这一切发生的人是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白起与商鞅,白起和商鞅谁先出生,白起是不是商鞅后代

    1995年的一天,雨后的山西高平显得更加静谧,一位农民扛着锄头正在田间劳作,一锄头下去,有异响传出,本以为抡出的是一个装满钱的金罐子,结果出来的却是人的骨头。惊慌失措的这位农民,立即上报,考古专家来到之后,经过细细的发掘,仅仅只有20平方米的尸骨坑里竟然有130具尸体,根据骨龄鉴定,这些尸骨的年代已

  • 春申君黄歇:既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也是救赵退秦、灭鲁兴楚的名相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春申君黄歇和苏州渊源,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黄歇春申君故事

    一,阻秦伐楚[var1]春申君黄歇黄歇是战国末期的楚国名士,早年为楚顷襄王效力。楚顷襄王见黄歇能言善辩,于是派他出使秦国。黄歇来到秦国,听说秦国要联合韩魏伐楚,急忙向秦昭襄王上书,阻止秦国伐楚。[var1]秦昭襄王黄歇劝秦昭襄王说:“秦、楚是天下最强的两个诸侯,就好比两只猛虎,如果两虎之间互相残杀,

  • 楚国城濮之战大败,并不是败给了敌国,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大后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城濮之战楚国国君,城濮会战时楚国一共有多少兵马,城濮之战如果楚国赢了会怎么样

    史载,成得臣本来的任务是攻打宋国,可宋国实力并不弱,在城濮之战39年后,楚国国王亲自带队倾巢而出攻打宋国,也未能得手。兵力显然少得多的成得臣能把宋国打得招架不住,而且任凭晋军步步紧逼,依旧死咬不放,不论他的军事素质还是军事眼光,都是值得竖一下拇指的。[var1]晋文公带领全军增援,接连打下楚国的盟国

  • 楚国大臣看上蔡昭侯的衣服,蔡说“我要自己穿”,结果被软禁三年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蔡昭侯简介,蔡昭侯有几个儿子,蔡昭侯与蔡国王

    [var1]到了楚国以后,蔡昭侯把其中一件献给了楚昭王,另一件留下来准备自己穿。可楚国的令尹子常对那件裘皮大衣垂涎三尺,他见蔡昭侯不识相,便直接开口讨要。蔡昭侯哪舍得给他?后来这事儿就在嘻嘻哈哈中搪塞过去了。蔡昭侯以为没事了,谁知子常却怀恨在心,还到楚昭王那里进献谗言,说蔡昭侯的来访别有用心,他是想

  • 春秋国相为抢别人的老婆,不仅害死了人家的丈夫,连国君都杀害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春秋时期的卫国国君被毒死,春秋最荒唐的国君,春秋战国三大恶人

    有一次,宋国宗室贵族华父督在大街上晃荡时,看到了一个艳丽的少妇,一下子就勾起了心中的淫欲,他直勾勾地盯着少妇远去,直到少妇消失在大街的尽头,才回过神来,无限回味地感叹:“真是个妖娆艳丽的妞啊!”[var1]要是换成普通人家的少妇,以华父督的个性,肯定会当街调戏一番。但是,这一回他知道这少妇不是平常的

  • 春秋战国郡县制逐步取代了分封制,为何还有封君?性质已发生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郡县制与分封制的表格,分封制与封君封臣制的异同点,春秋战国分封制瓦解了吗

    (周公)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荀子·儒效》武王伐纣而建立周朝,其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可是年纪尚幼,无法行使君主治理国家的权力。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旦(后人更习惯称其为周公)

  • “四贵”当政是秦国大一统路上的逆流,为消灭它,秦王用了40余年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国王朝最新消息,秦国四贵指哪四个人,秦国四贵的下场

    自从商鞅开始变法起,秦国统一华夏的趋势已经初现倪端。这不是说商鞅变法本身多厉害,而是商鞅的变法开启了一种新的统治社会的制度,那就是从任人唯亲、任人为贵的官僚统治系统,开始向任人唯贤、挑人选聘的统治制度过度。战国时代,战国七雄里每个国家都知道想要强大就要变法,几乎每个诸侯国也都尝试去变法了,但是除了秦

  • 楚国令尹到郑国娶亲,郑国却把他们拒之门外:还是郑国有先见之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郑国齐国,郑国春秋时期的资料,郑公子与郑国的关系

    就在公子围一行抵达郑国、准备进城时,被郑人挡住了—古时诸侯大夫出行都带有军队,郑人担心楚人借入城之机发难,搞不好顺手就将郑国灭了。郑国派行人子羽前去接待,让楚人在城外暂时安顿。[var1]于是楚人驻扎在城外,开始安排婚礼事宜,直至进入最后环节—亲迎。于礼,迎亲者应在女方祖庙内接新妇,楚人顺势提出全部

  • 他在吴国进行了一场人事考核,结果掀起了一场震动朝野的政治案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在吴国进行了一场人事考核,吴公敏于政,魏国公徐鹏举

    [var1]这一年,曹操、刘备都成了“过去时”,天下英雄谁敌手?可吴国外患虽然暂消,内忧却在加剧:北方恢复稳定,为孙氏立国提供了人才基础的“北士南流”也基本停止。放眼望去,朝堂上多半是吴会豪门的子弟,很多还是靠着爷爷、老子的势力滥竽充数。暨艳看到了这一点,他觉得身为国家人事部门的一把手,必须要做点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