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秦国还依然处于游牧阶段;春秋时期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才获得与众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此后百余年,秦国君臣与占据关中地区的戎狄部族浴血厮杀,好歹在函谷关以西有了一块儿立足之地。尤其是秦穆公时期,拓地千里,灭国二十,使秦国获得了“春秋五霸”的显赫地位,称霸西戎。
[var1]
秦国嬴氏王族实力强大,内部稳定 可惜,秦穆公以后,秦国国力逐渐开始衰落,尤其是进入战国以后,秦国在列国变法的潮流中逐渐落伍。直到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秦国国势一发不可收,最终统一全国。由于秦国起步较晚,国内利益群体单一,嬴氏王族实力强大,而旧贵族阶层则相对薄弱,因而非但没有像晋国、齐国等老牌诸侯国那样发生内乱,反而内耗非常小,可以集中全国之力来对外发展。
[var1]
地形有利确保变法进程不受外敌干扰 但作为后起之秀,还是长期与戎狄部族杂居的后起之秀,因此一直被东方六国视为夷狄,长期受到压制和蔑视,不能参加各种会盟,这虽然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秦国发展的雄心,使其先后涌现出秦穆公、秦孝公、秦昭襄王等多位明君,但也使得秦国长期闭塞在关中地区,被秦岭、太行和黄河阻隔,终春秋一世也无法进入中原,只能向西戎诸部族大动干戈。但凡事有利就有弊,秦岭、太行山和黄河阻挡了秦国前进的步伐,也为其提供了绝好的掩护,使得魏、楚、赵等国的屡次进犯都未能得逞。
[var1]
彼此争斗缺乏稳定环境推行变法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虽然一家独大,但以一敌六,总体力量对比处于劣势。好在齐、楚、燕、赵、韩、魏六国之间关系十分复杂,彼此多次合作,却又相互猜忌。当时,韩赵魏集中于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而周边大国楚、齐、燕都想影响和蚕食中原地区以称霸称王,导致各国之间难以达成利益共识,虽然有苏秦、犀首之类天纵英才主持连横盟约,依然未能持久,最终被秦国以“合纵”之策,逐个瓦解击破。
[var1]
旧贵族实力强劲,屡屡从中阻挠 各国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呈现出国君、贵族和官僚士人三驾并驱的局面,尤其是贵族集团实力很大,严重阻挠了革新变法的实施,使其明知变法可以强国图存,却屡屡无法施行或中途夭折。如楚国威王和怀王前期曾推行屈原变法,编练新军,政治上也具有一定活力,但由于改革伤害了部分贵族的利益,于是楚国国内政治力量分化成以屈原为首的改革派、抗秦派和以郑袖、子兰等为代表的保守派、亲秦派,最终楚怀王被外惑于子兰等奸臣,内惑于郑袖的枕头风,最终放逐了屈原。赵国在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时期,推行胡服骑射,军事力量迅速发展,仅次于秦国,但推行经济领域改革时却举步维艰,最终半途而废。
[var1]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