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早的伏波将军是汉武帝时的名将路博德,他曾随霍去病北征匈奴,不过他的最大功勋在于平定岭南;而最出名的伏波将军当属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名将马援,伏波将军简直就是马援的代名词。汉末三国时期一共有陈登、夏侯惇、满宠、甄像、孙礼、卢钦六人出任过伏波将军(东吴和蜀汉无此将军名号),其中以夏侯惇和满宠最为出名而且权柄也是最重,三国没有任何一个杂号将军能有伏波将军这么威风,要问三国权柄最重的伏波将军有多牛?一人假节钺,一人是张辽顶头上司,我们来看一下。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袁绍大本营冀州邺城后,封夏侯惇为伏波将军,《三国志》记载:“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也就是说夏侯惇在此时已经有了便宜从事的权力,曹操如此安排是有道理的:第一,夏侯惇此前在征讨吕布时一只眼睛被射伤,已经不适合长期在第一线征战了。
第二,虽然曹操最大的对手袁绍已经被击败,但是天下割据的诸侯势力还有不少,曹操需要长期在外征战后方需要有一人留守负责军事,显然夏侯惇是最合适的人选,可以这么说从204年夏侯惇受封为伏波将军并得以“便宜从事”后,实际上已经确认了夏侯惇是曹操之下军中第一人的地位,相当于是曹操的副帅。
206年张辽进封为荡寇将军,215年逍遥津之战后张辽升为四征之一的征东将军,此时的四征将军虽然没有曹魏立国之后显赫的地位(曹魏四征将军大于四方将军),但是也是军中掌握兵权之人,按照汉制来说四征将军级别肯定高过杂号的伏波将军,按理来说张辽的地位应该高过夏侯惇,其实并非如此,可以说夏侯惇是张辽的直接顶头上司。
《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同时《三国志-夏侯惇传》记载:“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两人同时屯驻居巢肯定有一人是主将一人是副手,从夏侯惇“督二十六军”来看这个人显然是夏侯惇而不是张辽,张辽可能就是“二十六军”之一。
曹操这么安排是有道理的:张辽是征东将军,曹仁是征南将军,夏侯渊是征西将军,曹操的兵权大都在宗亲之手,外姓大将能掌握兵权的不多,张辽有假节是其中之一;合肥是曹操和孙权争夺的重点方向,夏侯惇不适合在第一线作战,但是把东线的全部兵权交给有假节的张辽曹操显然也没那么放心,从他让夏侯惇屯驻居巢来看东线方向的兵权还是牢牢掌握在宗亲之手;219年襄樊之战期间夏侯惇升为前将军,曹魏立国后夏侯惇出任大将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中第一人,张辽则出任夏侯惇卸任的前将军,从这也能看出张辽位在夏侯惇之下无疑。
满宠是另外一位权柄较重的伏波将军:满宠是兖州山阳郡人,兖州是曹操的发家之地和大本营,192年满宠被曹操辟为从事,算是很早就跟着曹操的那一批人,曹操时期满宠官居奋威将军,220年曹丕登基后封满宠为杂号将军中级别更高的扬武将军,没多久“破吴于江陵有功,更拜伏波将军,屯新野”;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三路伐吴期间满宠立下战功,“黄初三年,假宠节钺”。
需要注意的是曹丕授予满宠的是假节钺而不是假节,这个区别大着呢!假节钺可不是那么容易能得到的,基本上不是宗室就是权臣或者是立下大功者才有可能获得!曹魏外姓大将之前只有于禁假节钺,不过于禁那时是四方将军中的左将军,按级别来说高过杂号的伏波将军不少。
再拿司马懿做个对比你也许就更加明白了,“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伐蜀”(假节钺和假黄钺是一样的),这里说的四年是魏明帝曹叡太和四年(230年),司马懿是以大将军之尊得以假黄钺,满宠以伏波将军得以假节钺,可见伏波将军在曹魏堪称是最牛的杂号将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