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之间斗斗也就算了,但是刚有一点实力的鞑靼就忘却了自己的斤两,竟然奉行了对抗明朝的政策,还做了一件让他们后悔终生的事情——杀害了明朝使节郭骥。鞑靼的新首领本雅失里和拥立他为可汗的阿鲁台,他们都属于那种有远大志向的人,都想恢复元朝一开始的辉煌,可惜的是,他们没有与之相符的能力。
他们为了能够实现心中的理想,不仅是和明朝对着干,而且也想学着成吉思汗先统一了蒙古,所以连年征战,东边打兀良哈,西边打瓦剌,只是成效没见到有多少,不过声势确实大的吓人。
本来他们并没有什么事,但当他们触碰到明朝的底线时,就已经是在自取灭亡了。为了惩罚鞑靼,朱棣就打算派兵十万远征,只是他这时候很烦恼,对于指挥官角色的人选,国家太久没打仗,那些既有能力又有经验的老将不多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少之又少,最后朱棣只能选择邱福。
这一次的战争虽然出了问题,让鞑靼更加嚣张,但之后朱棣亲征,就彻底的让他们感觉到了绝望。只是这次失败已经是定居。
要说这个邱福,算个上是个厉害的将领,能力是出众,但只适合做一个将军,而非三军统帅,朱棣对于这样的情况很清楚,他之所以这样选择,一来是没有人选,二来他觉得只要自己叮嘱过了,邱福一定会遵从他的指令。
可惜的是,这个邱福太固执己见了,或许他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应该的,作为三军主帅,自然有绝对的话语权。
朱棣最担心的问题还是发生了,虽然他多次和邱福叮嘱过:如果有人说敌人很容易胜利,你千万不要相信。朱棣已经做的够多的了,怪只怪邱福左耳进右耳出,并没有当一回事,所以他在行军的时候一路的猛进。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行军过程中抓到了一个鞑靼的尚书,对于这个俘虏,倒是很“识趣”,等于是主动当了“奸臣”,将鞑靼的全部行踪都告知了邱福。谁能想到他会深信不疑,一次又一次的被对方戏耍,哪怕是周围的人再三劝说,都不起作用,提起朱棣的话也不能让他动摇一丝。
那位尚书也确实没说谎,一次又一次的找到了有鞑靼部队的地方,虽然只是小股不对,邱福也会怀疑,但想不到他会相信尚书所说的话:大部队就在前方了。
等到最后一次,他们终于遇上了鞑靼的大部队,可对方的状态很明显不太对劲,明显是养精蓄锐了许多,就等明军寻到这个地方,此时已经疲于奔波的明军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了,最后传到京城的战报只有四个字:全军覆没。
朱棣震怒,这次惨痛的失败他无法忍受,他一生打过不少恶战,但不至于全军覆没的结局,只能说他看错了邱福,这个指挥官太无能了,所以他选择御驾亲征,将鞑靼打的溃不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