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禅投降曹魏后怎样度过余生的?其遭遇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刘禅投降曹魏后怎样度过余生的?其遭遇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436 更新时间:2024/2/7 20:33:23

刘禅,字字公嗣,人称“扶不起的阿斗”,却在位四十一年。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直捣成都,刘禅开门投降。在刘禅投降曹魏后,他的晚年是如何度过的?下面分司马昭和司马炎两个时期,依据演义和《三国志》,分析如下。

晋公司马昭时期:

高平陵之变后,世人皆知,皇帝虽然还是姓曹,国家还是魏,其实天下已经是姓司马了。公元263年,名义上是曹魏灭蜀,其实是司马家族灭蜀。本来刘禅已经放弃抵抗,投降曹魏征西将军邓艾,万事大吉。却发生了意外,钟会和姜维意图作乱,反被众多魏将所杀。经过这次动乱,蜀汉不少大臣遭受池鱼之灾,如蜀汉前太子刘璇、汉寿亭侯关彝也被乱军所杀。

刘禅经历了这次事件,仅有樊建、张绍、谯周郤正数人跟随他去洛阳。刘禅一行到了洛阳后,先受到了晋公司马昭的恐吓,后被其封为安乐公,还是可以世袭的爵位。我国古代爵位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由此可知安乐公乃是“公爵”,已经是爵位制度中最高的了,在它之上就是“王爵”了。当时司马昭因灭蜀之功,才从晋公进位为晋王。

刘禅受封为安乐公后,受到了晋公司马昭的盛情款待。席间,奏完魏乐,接下来奏蜀乐时,蜀国大臣樊建、张绍、谯周、郤正等人皆哀伤流泪,唯独安乐公刘禅喜不自禁。此种情景被司马昭看在眼里,他故意询问刘禅道:安乐公,还想念蜀国吗?

刘禅随口答道:在这儿过得很好,并不想念蜀国了。后司马昭又问刘禅还思念蜀国吗?刘禅将郤正所教之言一字不差叙述而来。司马昭捧腹大笑,认为刘禅愚蠢诚实,胸无大志,对其彻底放心。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

昭曰:“何乃似却正语耶?”后主开目惊视曰:“诚如尊命。”昭及左右皆笑之。昭因此深喜后主诚实,并不疑虑。

其实,这正是刘禅的高明之处,此时,蜀汉已成历史,如果自己表现得不服不忿,还想和司马昭掰手腕,这必然会引起司马昭的猜忌,后果很严重,自己身死是小,连累家人和蜀汉子民是大事。他以不输于其父刘备的“精湛演技”,安全过关,消除了司马昭的猜忌。

如后来投降的东吴末帝孙皓,在司马炎面前不服不忿,被封为归命侯。无论是从爵位上,还是待遇上,他比刘禅都差多了。演义中是这样记载的:

皓曰:“人臣弒君及奸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充默然甚愧。帝封皓为归命侯,子孙封中郎,随降宰辅皆封列侯。

晋武帝司马炎时期: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世子司马炎继承晋王之位。不久,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登基为帝,建国号“晋”。洛阳发生了改朝换代的大事,此时的安乐公刘禅看到这一桩桩、一幕幕,想到了两年前自己刚到洛阳时的情景。那时,自己小心翼翼,生怕哪一件事犯了司马昭的忌讳,招来杀身之祸。

现在,主持灭蜀、取笑刘禅“乐不思蜀”的晋公去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心狠手辣的司马炎。司马炎在其父司马昭去世后,刚刚继承晋王爵位几个月,就迫不及待逼迫曹奂禅让给自己。

陈留王曾是汉献帝刘协登基为帝前的封号,司马炎故意将曹奂封为陈留王,这极具有侮辱性。司马炎对待司马家族曾经的老板曹魏皇帝都是这样的,对待曾经的敌人蜀汉后主刘禅和东吴末帝孙皓自然不会客气。

如东吴孙皓,在归降晋国后,不服不忿,仅仅四年就病逝于洛阳。他去世时年仅42岁,正值壮年,这其中或许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也未可知。

刘禅结局:刘禅虽然在孙皓归顺前就已去世,不知道司马炎是怎么对待孙皓的。但是他知道在晋武帝司马炎时期,比之前要加倍谨言慎行,才是生存之道。他将“大智若愚”修炼到了最高境界,在归顺司马家族8年后,安全度过余生。刘禅去世时64岁,这在古代也算长寿了。

安乐公国结局:刘禅去世后,第六子刘恂继位为安乐公。西晋永嘉之乱时,刘恂及刘禅子孙几乎被杀完,只有刘禅之弟刘永孙子刘玄逃往了成汉。成汉李雄封刘玄为安乐公,直到公元347年,东晋桓温攻入成都,灭成汉,顺便灭了安乐公国。安乐公国历三世84年。

古代的亡国之君,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算好的,更多的是身死族灭。《三国志》中记载:

值永嘉大乱,子孙绝灭。唯永孙玄奔蜀,李雄伪署安乐公以嗣禅后。永和三年讨李势,盛参戎行,见玄于成都也。

刘禅及其子孙作为亡国之君,能得善终,没枉费刘禅“乐不思蜀”的一番心思。

你们是如何看待关羽斩徐晃的?

更多文章

  • 别再黑周瑜了!诸葛亮真的把周瑜气死了?专家:两人不是一个等级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周瑜真的被诸葛亮气死的吗,周瑜和诸葛亮哪个厉害,诸葛亮气死周瑜的过程

    我们再看三国的时候,总是在感慨“既生瑜何生亮”,因为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周瑜虽然有着过人的智慧,但是每次都被诸葛亮压了一个等级,他们两个都是很优秀的人,奈何周瑜生错了时代,最后还活生生的被诸葛亮给气死了。那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活生生被诸葛亮气死了吗?对此专家做出了解释,我们不要被骗了,也别再黑周瑜了

  • 被羌人视为天神的马超,留给刘备一席遗言,实在是太惨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马超和刘备,马超归降刘备全集,羌人为什么怕马超

    当时马腾会进京,就一定知道背后的门道,我们可以推测,他已经厌倦了厮杀,只向安然度过自己的晚年,但是无奈马超是个虎子,他还年轻,不甘心就这样被曹操压制,当曹操要收回马超的兵权时,马超选择反曹。当时的马超有多少人马呢?史书上说的是10路大军,10万人马,平均下来马超大概也就2万人,不能再多了。马超反曹操

  • 与欧洲大航海时代类似,推动开辟丝绸之路的,是汉朝的无业游民!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朝的航海活动,汉朝有丝绸吗,汉朝丝绸之路概括

    公元1492年,哥伦布带领87名船员从西拔牙巴罗斯港出发,进入了一片未知的区域,最终开启了欧洲大航海时代。公元前139年,张骞带领100多名随从从大汉都城长安出发,开启了他的“凿空”之旅,最终开拓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大多数人都知道大航海时代的探索者中,无业游民甚至罪犯所占比例很高,相似的一幕同样在千

  • 很多开国皇帝都容不下开国功臣,为何刘秀却没有滥杀一个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秀开国十大功臣,刘秀为啥没杀功臣,刘秀为什么能不杀功臣

    但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对开国功臣却一团和气,他一共封了三百六十多位列侯,这些列侯他都很善待他们,列侯们也很少造反,最后都得到善终。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一,刘秀在功臣心中有巨大威望,功臣们没有僭越之心。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开国皇帝之所以要杀开国功臣,起因大都是因为开国功臣对开国皇帝不服气。凭什么你能当

  • 1234年南宋名将攻破金国都城,复仇靖康耻,命令士兵排队尝金后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金军南侵详细资料,南宋抗金名将简介,宋朝抗金战争

    公元1234年正月,金国都城蔡州城破,城内的宫廷里,宋朝灭金大将孟珙正在指挥多名画师,支起画架,摆上宣纸、颜料、画笔,看样子这是要多维度作画。一切准备妥当后,孟珙让人带上俘虏的金朝末代皇后,然后转身命令士兵:“在我后面好好排队,不要急,都有份,一个一个上,把靖康之耻我大宋女子所受之辱全部从这些金国贵

  • 唐寅山水画中的松树是怎么表达人文精神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寅山水画,唐寅风骨清雅的山水画,唐寅扇面山水画欣赏

    弘治十一年参加乡试,中应天府第一名解元,声名鹊起,人称“唐解元”。正应了他在考前《夜读》诗中所述“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这一场确实做得相当漂亮。但终因科举案受到牵连而遭受意外打击,身心疲惫,一度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尽管如此却又不得不“闲来写幅青山卖”聊以生计;虽说后来也有短暂仕途之旅,然

  • 明朝的一次战役,十万大军远征,战报只有四个字:全军覆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明朝的六种战役,历史上真实的明朝战争

    他们之间斗斗也就算了,但是刚有一点实力的鞑靼就忘却了自己的斤两,竟然奉行了对抗明朝的政策,还做了一件让他们后悔终生的事情——杀害了明朝使节郭骥。鞑靼的新首领本雅失里和拥立他为可汗的阿鲁台,他们都属于那种有远大志向的人,都想恢复元朝一开始的辉煌,可惜的是,他们没有与之相符的能力。他们为了能够实现心中的

  • 明朝一捕快,拾金不昧救了一个丫鬟,多年后丫鬟救他一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捕快擒贼术,明朝捕快抓人要什么证明,明朝丫鬟的悲惨人生

    第一则:书生买了只烧鹅,后来因此成为大富翁明朝万历皇帝在位的时候,在杭州发生了一件奇事,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话说在杭州繁华的市面上,有一座酒楼。这座酒楼不仅卖酒,还在临街的铺位上卖烧鹅,由于该酒楼烧鹅的味道很棒,因此回头客极多,生意很好。这一天,酒楼的酒保又将烧鹅悬挂在架子上,吆喝着招徕过往的人

  • 此人被逼上梁山,在宋江死后不但不报仇反而说:苍天有眼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江怎么被逼上梁山的,宋江被逼上梁山的全部过程,宋江被逼上梁山的原因50字

    但他居然能在人才济济的梁山上排名第十二,位居统领步兵的鲁智深、武松之前。这个排名与他马军八骠骑中老六的职务是很不相称的,就连这个职务,也有注水之嫌,至少骑兵系统的史进孙立,情报系统的石秀燕青,武功都不在他之下。古人早就说过,梁山群盗揭竿造反,忠字已经是说不得,只能在孝义上面做文章,所以不仅首领是孝义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宋仁宗听信谗言将其排斥朝廷之外至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仁宗与范仲淹,范仲淹千古佳句,宋仁宗对范仲淹的态度

    在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有一些人出于对社会危机发展的忧虑,对当时死气沉沉的官僚政治提出了批评,提出了改革弊政的主张。长期担任宰相的吕夷简则指责这些不满统治现状的官员是“朋党”,对他们加以排斥。在对时政不满,要求有所改革的官员中,核心人物是范仲淹。庆历三年九月,宋仁宗一再以手诏敦促范仲淹、富弼等人尽心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