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呢?因为多此一举,其一为三年前已经确立曹丕为魏王世子;其二为三十四岁的曹丕绝对有能力,独立执政。若指定托孤之臣,说不定还成为曹丕执政的"绊脚石",聪明绝顶的曹操肯定心中有数,故此没必要做"画蛇添足"之事。相反,年纪尚小的孙权、曹叡、曹芳,继位之时都有托孤之臣。
策临亡,以弟权讬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帝疾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嗣主;帝驿马召到,引入卧内,执其手谓曰:"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 >>> 《三国志》
世人皆知的"白帝城托孤"中,刘备就指定诸葛亮和李严为两位托孤大臣。相比擅长治理而闻名天下、身居丞相要职的诸葛亮,当时并无显赫名望的李严有何过人之处被指定为托孤大臣?是具有出类拔萃、与众不同的才干还是另有隐情?逐一了解一下。
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三国志》
才干出众
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李严,年少为郡吏,以才干著称,曹操南征荆州之时,往西入蜀,可谓是有节操之人。之后被刘璋聘请为成都县令,当时成都为益州州府所在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没有真材实料,初到异乡的李严不可能担当此重任。果然,不负所望,大家为李严的能干给予一致认可。
刘备发动益州之战时,李严被任命为护军,在绵竹抵抗。之后率部投降刘备,平定成都之后被任命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根据刘备命令与诸葛亮、刘巴、法正、伊籍等五人共同制定《蜀科》,为蜀汉政权树立法律体系基础。还平定盗贼马秦、高胜等叛乱及越巂夷率高定反叛,因功擢升为辅汉将军,可谓文武兼备。
刘备夷陵之战惨败之后,狼狈地退回永安宫,征召李严并拜为第三任尚书令,一下子由地方主政官员飙升为朝廷重臣,升迁速度之快,令人诧异。看一下前任,第一任为超一流谋士法正,第二任为博才多学的名士刘巴(他是李严任命为尚书令的同年去世,但具体在任上去世,还是卸任尚书令之后去世,无法确定),就可以看出其分量。
李严的政绩可圈可点,还诸葛亮评价为"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由此可见,李严处理事务判断敏锐、速度快、不拖拉,此点为刘备任命尚书令的原因之一。但是,同时期陈震、蒋琬、董允、费祎等人未必能力上不及李严,那么为什么刘备独独青睐李严呢?应该另有其因吧。
权力平衡
刘备以刘璋之邀入蜀,进而入主益州,新主刘备是联合关羽为首的元老派,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法正为首的东州派,黄权、李恢等益州派组建蜀汉政权。其中元老派逐渐凋零,益州派一直受打压处于权力圈边缘地带,东州派为旧主刘璋所依赖的中坚力量,荆州派为新主刘备所依靠的中坚力量,新政权的核心权力就掌握在荆州派和东州派手中。
初来乍到的"外来户"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之时,依靠原来属下元老派、荆州派,加上东州派的鼎力支持才入主益州,故此,建立政权之后,身为新主刘备肯定协调好荆州派和东州派利益冲突,才能保证其政权的稳定性。为了更好理解,先了解一下东州派。
所谓东州派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实,刘璋之父刘焉以益州牧身份入蜀之时,其情况有点与刘备入蜀相似,他也是地地道道"外来户"。起初,刘焉带领广汉人董扶、陈留人吴懿等人入蜀;之后还邀请汝南人许靖、江夏人费观等人入蜀;扶风人射坚、射援兄弟,河南人孟光等避难至益州投靠刘焉;河南人庞羲,花钱营救募得刘焉子孙弃官入蜀,这些人逐渐成为刘焉统治益州的主要依靠力量。
刘焉入蜀之后,南阳、三辅一带有数万户民众避难至益州,颇有野心的刘焉逐一收编,组成自己军队,称之为"东州兵",其实与曹魏的"青州兵"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而东州兵和上述官员们成为刘焉治理益州的坚实的后盾,这一伙官员们称之为东州派。
初,南阳、三辅民数万户流入益州,焉悉收以为众,名曰"东州兵"。 >>> 《后汉书》
刘璋继任之后,扶风人法正、南郡人董和、南阳人李严、义阳人来敏等人入蜀也成为东州派一员。相对于以原益州官员和世家豪族为主的益州派即本土派,"外来户"刘焉、刘璋就是新主,刘焉入蜀治理时间仅仅六年,期间未能协调好益州派和东州派的利益冲突,主要以打压为主,所以未能真正得到益州本土民众的拥戴。
本土派和外来派之间利益冲突,本来就是很难搞定的"技术活",若过于打压则会反抗,反之被本土派操控,其中的力度控制,不是一句话二句话就能说清楚,只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当初,雄才大略的曹操刚入主兖州之时,未掌控好力度-诛杀兖州名士边让;联合胡氏(胡母班家族)杀死世家大族王氏领军人物王匡等等,从而导致张邈、陈宫为首的本土派反叛,差点丢失整个兖州。
何况,暗弱的刘璋只能延续其父的政策,一直打压益州本土派,也依赖东州派和东州兵,如巴西人赵韪内乱就是靠东州兵平定。刘焉、刘璋父子,经营益州近三十年,所以东州派越来越强,益州派越来越弱,益州的权力掌控在东州派手里,故此,当时在益州东州派才是真正的"地头蛇",刘备也是受到法正等东州派人士的鼎力相助才顺利入主益州。
刘备入主益州之后,法正、刘巴、孟达、李严、董和等人后来居上,逐步成为东州派中坚人物,虽许靖和射援等人资格老,但无实权而只能成为象征性人物。不言而喻,枭雄刘备治理益州问题上肯定高明于刘氏父子,采取了安抚、拉拢策略,主要是大力拉拢、扶持东州派。
如娶了东州派元老级人物护军吴懿的寡妇妹妹吴氏,吴氏原先是刘璋的儿媳妇,为了拉拢东州派刘备也顾不上什么寡妇不寡妇了;任命其领军人物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自称汉中王之后,迁升为尚书令、护军将军;从《汉中王劝进表》排序中可知,许靖、庞羲、射援等东州派元老们,都排在诸葛亮前面,名义上绝对给足面子。
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於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 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 …… " 《三国志》
刘备的策略蛮成功,不仅稳定住益州还攻占了汉中,东州派和荆州派相互合作也比较融洽,两派领军法正与诸葛亮处得相当好。
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三国志》
但是,不幸法正任命为尚书令第二年就去世,由尚书刘巴接替法正。刘巴是特立独行之人,当初很多荆州名士归附刘备之时,独独刘巴北上加入曹魏阵营,对刘备特别不感冒,因此刘备怀恨在心。或许是命运的捉弄,一对冤家偏偏在益州不得不相遇,或许为了拉拢人心,刘备不计前嫌聘用刘巴,还让其担任要职。刘巴比较清高,加之当初与刘备有过节,害怕受到猜忌,故此,比较小心翼翼、谨慎处事。当初,迅速提拔法正为尚书令的目的在于牵制荆州派一家独大,显然刘巴的处事风格不太符合刘备所望。
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又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三国志》
刘备伐吴失败之时,东州派核心人物中法正和董和已去世,孟达早已投降于曹魏,只剩下刘巴(或许已去世)和李严,但是刘巴处事风格有些问题,刘备只能提拔李严,维持东州派和荆州派的权力平衡。
结语
知人善任的刘备指定李严为托孤大臣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为李严本身具有出众的才干,其二为按当时状况,只能选择东州派核心人物李严,以制衡荆州派。虽之后,因李严犯错误被贬为庶民,流放到梓潼,未能完成"统内外军事"而防止一支独大倾向,但身为蜀汉人主,当时刘备指定李严为托孤之臣,来制衡荆州派的行为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