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狼顾之相”的司马懿是否被世人曲解了?

“狼顾之相”的司马懿是否被世人曲解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369 更新时间:2024/3/7 0:03:41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因此我们研究历史,看待历史人物,必须认真研究其成长的轨迹,然后使用严密的科学及逻辑,结合历史史料,对于某一历史人物及事件,给出尽可能真实的还原。至于什么“震惊”、“吓尿”、“万万没想到”等等,未免有为搏眼球而哗众取宠之疑,更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三岁看到大,七岁看到老,这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美国有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将一对双胞胎分别交有两个不同阶级的家庭抚养,当他们成人后,不同家庭环境塑造了明显不同性格、不同阶级印记的两个人。现代心理学明确指出(“明确指出”表明是严谨可信的):人的在青少幼时期是一个人的性格及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它决定了绝大部分人一生的行为准则。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下世人眼中“狼顾之相”的司马懿,这位被误解了千年的天命奇才。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1]),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晋武帝司马炎诏书说:“本诸生家,传礼来久。

以上资料皆取自百科,有史实资料可查,其真实性是有保障的(要是能有个图书馆供我查阅就好了)。

司马懿出身河内名门,大家望族,世受汉朝恩典;上有三国最耀眼的“严父”司马防,平有兄弟被公举“司马八达”;少年时期便与当时著名“隐士胡昭”交好,更有胡昭为救友人司马懿,求于人的事迹。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出生和成长所处的时代推测:出生统治阶级的士族,世代传承,本身即为优渥的统治阶级。没必要左右狼顾,时刻防备,甚至心怀不轨时时准备害人,也没理由胸怀帝志,长存吞并天下之心。熟知三国的朋友都知道,纵观司马懿一生,与曹操诸多相似——真想篡位自己有生之年就有能办到。退一步讲,身为被乡里厚誉的八达之一,饱学儒家经典的司马三观是否端正,一定逃不过养出八达的严父。史料记载司马防对待儿子很严格,即使儿子弱冠成人后,也要求“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家教极其严格。退一步讲,即便乃父爱而庇其子,其实司马懿就是个阴险狡诈、善于隐忍的小人,那他是怎么得到一个有名隐士的交好与搭救的?(详情请百度隐士胡昭救司马懿)难道胡昭只是个沽名钓誉之辈?大汉朝的上层阶级、精英之辈皆是酒囊饭袋,看瞎了隐士,再看瞎司马懿?诸专家、名家的论点何来,我等愚辈不解。

让我们再看看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汉末动乱之际,受父命带领家属逃离董卓,又迁往黎阳,成功躲避战乱。曹操任司空后,司马朗被辟为司空属官,又历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所在皆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后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征讨吴国,到达居巢。军队中流行瘟疫,司马朗亲自去视察,派送医药,因此染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其弟司马孚:司马懿之弟,自曹操时代起,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司马孚在“高平陵事变”之际,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但他性格十分谨慎,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引退,未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魏帝之事。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拜为太宰,封安平王。晋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并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晋书》。“语曰‘疾风彰劲草’,献王其有焉。故能位班上列,享年眉寿,清徽至范,为晋宗英,子孙遵业,世笃其庆。”又赞曰:“安平立节,雅性贞亮。”

综上,司马家族的家风高洁,哥哥弟弟都是立碑立德之人,独言司马懿“狼顾之相”,心怀叵测,常有谋反之意,这等奇葩论调,对饱学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文献出处早于汉朝,编订成名在宋朝)的司马懿而言,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诬陷?

狼顾之语何来?曹操啊。

那么曹操相面司马懿为“狼顾之相”是错的么?

答案是没错,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但,狼顾是曹操所言的针对曹氏一脉的狼顾,而非司马懿本身是个狼子野心之人。很难理解么?其实一点也不难理解。

正是这“儒家正统”的思想,司马抵触曹系借天子之名的征召,这抵触构成了曹操给予司马狼顾的评价。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计掾。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时汉室式微,许昌、铜雀两政明争暗斗。司马懿心怀大志、明辨世事,知汉室无望,大抵是与诸葛亮一样名耕暗等的打算的。毕竟是互相引为知己的人。曹操三番两次征召司马懿,正如刘备三顾茅庐求孔明,爱才心切。不同的是司马懿想方设法逃避,其心坚决是没有做伪的,司马懿之与曹操,非空明之于刘备的引为知己,而更似徐庶之于曹操的愤恨——曹阿瞒,你个霸王硬上弓的“臭流氓”!

另外司马懿虽胸有大志,但并非栈恋权利之辈。其后期被反复重用与权力架空,司马懿称病退隐的淡然处之,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畏惧,只得就职(注:很不情愿),就职后曹操命司马懿与太子往来游处。而据《魏略》则记载,司马懿好学,曹洪自以为才疏,想让司马懿去帮助他,司马懿耻于和曹洪来往,假装拄拐不去。曹洪记恨司马懿,去跟曹操打小报告,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见曹操为其效命。这一段非常的突兀,司马懿在这段期间前后态度变化非常明显。我们知道曹洪在整个曹氏政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么一位大咖,司马懿竟然得罪着拒绝,转而迫不及待的去找曹操“效命”。效什么命呢?做了曹冲的老师。是曹操的特意安排?仰或是司马懿的请求?没有史实资料记载,小驴不能下定论。但司马的态度突兀转变,到后来令人遗憾的司马懿与曹冲的仅三天的师徒关系,司马懿以师长身份为仁爱神童的三年守灵,这一违背常理的行为举动..让人不得不猜测,与曹冲的相遇或许是司马懿态度转变的原因?

讨厌他的众位当然可以说司马懿是惺惺作态以搏上位,如果你看了小驴的分析后仍然、依然要这样下结论。(小驴既不是诸葛迷也更非司马迷,只就中立的态度尽可能探讨、还原历史)

东汉末年礼乐崩坏,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如此。其实查查正史资料,历史对司马懿的评价正面的还是多一些。当然别拿演义当历史,别拿野史当正史,也别拿正史当做历史的事实。这是一个真正学者、历史学家应该有的学习及认识的正确姿势。历史是提供给我们思考与学习的平台,不是谁真谁假,而是在讨论谁可能更真实中所得的经验。

司马懿是一位野心勃勃的谋逆家,还是一个胸有大才的无奈者?

仲达之无奈:方到笄冠,天下诸侯兵伐。意闲野而待,奈何曹操爱才强征;强征便强征吧,谁知转角遇到爱,曹冲可相爱;才遇明主,来不及你浓我浓时,天妒英才。上天为何如此缘薄于仲达,瞬觉天意凉薄,累感不爱。

回归正题,当司马懿成为曹冲的师傅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宣布了司马懿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曹操心中可没有立长不立幼的迂腐,不然也不会有曹操曾言欲曹冲接位的话,以及后来曹丕与曹植的接班人之争。司马懿的晋升已然是很明朗的了,前途的高低只跟自身才华有关,三年守灵是以退为进的假惺惺之说根本站不住脚;再者,如果司马懿那么在乎晋升,就不会犯曹操“若复盘桓,便收之”的威胁出来后才出山的低级错误。出山是无奈,转变是惊遇良主,转瞬即逝的缘分,是悲愤怅惘,悲伤又如何假惺惺?同时期魏国的智囊辣么多,政治风暴异常敏感的时期,有明确资料表明过哪个智者说过司马懿心怀异常么?

司马懿到底是不是个惺惺作态之人,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后来人都没资格下定论,三国那么多惊才绝艳的智者能看不出?能定论司马的,只有当时的他们。

于广饱的天地而言,智者与凡人都是一样的渺小。大概智者是比凡人更能在无奈中需找出路吧,也许。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司马懿三年守灵与其一开始不愿受曹操征召又次相对应了——静默以待。而曹操在痛失爱子的悲伤中,不失理智的给出了司马懿答复:现任命你为主薄,可以入幕府议事,其余...等你守完灵再说把。透露出的信息是你司马懿不用担心前途,位置给你留着的;另一层意思是,我用定你了,安心干吧,退出的想法还是断了吧亲,你想离开我是不可能的,要么活着是我的人,要么死做我的鬼。

刘备说知我者,孔明也。

司马懿要大概感慨,知我者,曹操也。司马明白若其执意离开,小命必然不保。加上曹冲的死有很多疑点,留下来站错队伍,后果也不堪设想。这也是后来司马懿始终谨慎多疑,保持低调的原因。

曹冲去世后,曹操一直有将位子传给曹植的想法,毕竟曹植的温善性情与曹冲相近。按说那么看重曹冲的司马懿也该会是选择与曹冲性格相近的曹植的,而我们都知道司马懿经过了观察最终选择了曹丕。司马懿的这种错位选择,开始使得了解司马性情及才华的曹操察觉到司马懿微妙的转变,因为猜不透,心中开始忌讳。这成了曹操抵触司马懿的开始,并提醒曹丕:司马懿是“有雄豪志”人(你本来不是他的主公人选,而他现在选择了你),我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左右相顾、谨慎多疑,小懿同志心思不纯洁),不像是能为我们曹家尽心臣子,他一定会干预我们的家事(接班人问题)。但最后我们知道曹丕的夺嫡之路是贾诩给出的主意。后来曹操亲自问司马懿接班人问题,司马懿左顾而言他的不直接表态,加上司马的为人低调、勤于职守,与曹丕关系亲密,使得曹操也仅仅是猜忌司马懿,没有鬼畜掉这位天命奇才。

纵括司马懿与曹丕、曹睿合作时期,我们知道两位精干的帝王一直有在制衡司马懿的在朝权利,帝王必要的驭人之术可以理解。而他们之间的君臣合作还算的上相得益彰。而要谈司马氏取代曹氏这一回合,要怪就该怪曹丕自作聪明,为大权独揽而自断曹氏手足,使得曹氏后期无人勤王;另在司马懿身边安插柏夫人动摇其家庭,使得司马炎怀恨在心。故此,司马懿活着的时候有被猜忌、打压,多有机会篡权,而司马懿都恪守了君臣之道。而司马懿一去,其子孙便急不可耐的被曹氏圣贤禅让了。

一啄一饮、因果循环。曹氏后期的皇室相残才是曹氏大权旁落的主要原因。司马懿是人又不是神,能在不到而立之年就开始谋权篡位一说何其荒唐!人言司马懿狼子野心,以狼顾之相去相人岂不荒谬哉?司马懿只是一个被人抹黑了的历史人物而已。各位是怎么看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不行?声东击西,取魏国武都和阴平二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诸葛亮北伐夺取阴平,诸葛亮预言偷渡阴平,武都阴平

    图-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咱们换个角度看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曹魏皇帝和诸将,哪怕对手是儿皇帝阿斗一样的人物,诸葛亮也很难取胜。难在哪呢?从地图上就可以一目了然。占据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的曹魏,像一个身在北方、手拿大刀砍向南方的战士,关中平原就是这把砍刀。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渭水横穿东、西,土

  • 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作为管理者,通常是不允许下属随便吐槽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始皇为啥焚书坑儒,秦始皇是否真的有焚书坑儒,秦始皇焚书坑儒纪录片全集

    在对秦始皇众多质疑之中,“焚书坑儒”一直首当其冲,有很多人说这是一场“思想大屠杀”。诚然,“焚书坑儒”伤害了一些文化载体,但这毕竟是我们站在几千年后的吃瓜群众的角度而提出的看法,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回到秦朝初立的时候,站在秦始皇四顾茫然的位置,我们真的还有足够的勇气站在道德和人性的至高点去指责他吗?

  • 知否:大秦氏的驭夫术与林噙霜如出一辙,顾偃开比盛紘还吃这一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里说顾偃开十年没有纳妾的意思,是说他除了大秦氏没有再亲近其他任何一个女子,长柏婚前婚后都好歹还有个通房丫鬟羊毫,顾偃开却是整整十年没有偷吃,可见他用情有多深。倒不是顾偃开不想传宗接代,是大秦氏明知自己身体不行还不许丈夫去找别人,公婆赏赐的丫鬟她也会想法子拦着顾偃开去碰,就这样在侯

  •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的武将第一人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蜀吴魏三国美女,吴枪怕蜀弓吗,蜀吴荆州

    魏国后期武将第一人:邓艾魏国占据中原,人口众多,武将多如牛毛,有名的武将一箩筐,如邓艾、钟会、郭淮、诸葛绪等人。其中最厉害的是魏国两个后起之秀邓艾和钟会,就是魏国后期的“卧龙与凤雏”,两人并称“二士”,其中邓艾,字士载,钟会,字士季。邓艾和钟会两人撑起了魏国后期的一片天,最后联手伐蜀,并灭了蜀汉,那

  • 刘备口中的中山靖王,生了120个儿子,坟墓极为奢华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备中山靖王关系图,刘备口中的靖王,刘备口中的中山王是谁

    专家们闻声赶来,开展了联合考古发掘,层层清理后,两座规制很高的古墓赫然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专家们分别命名“1号墓”和“2号墓”。古墓属于横穴式的“崖墓”,以山为陵,墓道及墓室凿山而成,呈弧形,看起来就很不一般。历来考古首要做的就是确定墓主人的身份。这个工作一般要借助墓碑或墓志铭来完成,如果墓碑或墓志铭

  • 曹操不缺野心,不缺机会,最终为何没敢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曹操不称帝三个原因,曹操野心到底有多大,新三国曹操称帝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曹操,史称“魏武帝”。但这个封号,是由其子曹丕登基后所追谥。曹操的一生,被人目为奸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中国北方最强割据王,但是,他却没取刘汉而代之。曹操一生起兵征战三十余年,“挟天子而令诸侯”二十五年,做丞相十三年,但是,终其一生,并

  • 三国:东吴得荆州后,为何不学《隆中对》搞两路北伐?阻力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时期东吴为什么要偷袭荆州,荆州被东吴夺取,刘备孙权荆州之争

    至此,东吴的辖地横跨江东和荆州,还让交州臣服,从所号令的地域来看,已不弱于曹魏多少,实力大涨。从军事战略上来讲,东吴要想和曹魏争锋,主动出击的话,占据荆州的东吴,就又多了一个出兵北伐的战略基地。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给刘备规划未来时,所制定的终极战略就是东和孙权,然后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北伐,与

  • 三国名将赵云智勇双全,刘备到底待他如何?真的不予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满腔忠义、英勇无敌,这样的常胜将军赵子龙无论是在文学还是戏剧中,都是永恒的经典。实际上,正史上的赵云远比文学和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更优秀,才能也更全面。1、忠义无比《三国演义》中的“长坂坡赵云救刘禅”在历史上真有其事。当时,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在刘备身后紧追不舍,刘备带着几十名将士仓皇向南逃命,一时甚至顾不

  • 姜维的手下败将,义不卖主,最终被司马昭诛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昭杀姜维的原因,姜维差点干掉司马昭,姜维为什么投降司马昭

    一具体来说,王经是冀州清河(今河北清河东南)人,虽然出身寒门,但是,王经勤奋好学,与许允都被称作是冀州的名士。经过同乡崔林的推荐,王经得以在曹魏为官,起初被任命为郡守。公元238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后,曹芳即位,王经担任了江夏太守等官职。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等党羽。到了25

  • 如果对手不讲武德或没有人帮忙,这两次单挑,关羽有没有可能被击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关羽打关羽单挑带什么,关羽和关羽单挑应该出什么,赵子龙单挑关羽全过程

    说关羽不知道刘备在袁绍军中,估计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会相信,因为袁绍迎接刘备的排场,实在是太大了:“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当时曹操与袁绍势不两立,袁绍搞出这么大动静,也是为了昭告天下,证明自己是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