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我们想到的就是地主阶级。确实,地主阶级确实是封建社会的领导者,不过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也有明显的不同。地主阶级有贵族地主阶级、世族地主阶级、庶族地主阶级之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领导着当时的社会。
贵族地主阶级主要是战国时期出现,一直到秦汉时期,都是他们领导着社会。世族地主阶级从曹魏时开始成为领导者,一直到唐朝时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这个时候庶族地主阶级成为了新的领导者。那么庶族地主阶级是怎样在唐朝开始掌握大权的呢?
我们先看一下世族地主阶级,看名字就知道是世世代代都是领导者,所以才被称为世族。世族之所以能成为社会的领导是因为九品中正制。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当时曹丕想要取代汉朝,自己称帝。为了取得大臣的支持建立了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是选官制度,在曹魏时期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成为了法令。九品中正制很简单,就是根据人的出身、品行、才学等方面把人划分为九个等级,并授予相应的官职。这个制度最初看起来还是很不错的,不过在实行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
后来九品中正制主要是看门第出身了,出身越高的人,才能被授予高官,出身低的话是无法做高官的。这样官职就被一些人把控了,这些人世代为官,也被称为世族。由于都是地主阶级,所以叫世族地主阶级。在这种制度下,其他人是无法掌控大权的,不过隋朝的时候一项新的制度出现了,这个制度造就了其他阶级。
隋文帝时期创立了科举制,以才学高低授予相应官职,不问出身。隋朝历二世而亡,唐朝建立。唐朝建立之后继续沿用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并且完善。这样很多有才学的话进入中央为官,很多都掌握国家大权。这些人地位和世族比起来很低,所以被称为庶族。他们成为统治者之后,也被称为庶族地主阶级。
唐朝时,虽然沿用了科举制,不过很多官员并不是通过科举制选拔上来的。其实唐朝通过科举制选拔出来的人并不是特别多,人数少得可怜,有时候每年只有几十个人,甚至更少。大多数人是通过其他方式当官的。不过选拔上来的人虽然少,但他们很多都掌握重要权力。世族对权力的掌控不断减弱。尤其是府兵制破坏,这些人掌握不了军权,世家大族更难和庶族地主对抗。政权也就逐渐到了庶族地主的手里。
唐高宗时期发生一件很著名的事情就是唐高宗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结果遭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世族地主的反对,结果在庶族地主的支持下,武则天顺利成为了皇后。这件事虽然不是很出名,但标志着一件事,就是庶族地主在此时实力比世族地主强大。武则天掌权后更是大力支持庶族地主,这些人更是掌握了全部的权力。之后整个唐朝的大权都是被这些人掌握了。唐朝中期的牛李之争是世族地主和庶族地主的最后一次对抗,之后世族地主再也没有能力和庶族地主对抗了。当时的唐朝统治阶级有明显的变化,这和唐朝建立之初的领导者明显不同。当时在世族地主的支持下,李渊建立的唐朝。后来的唐朝都是庶族地主的天下了。
宋朝时宋太宗时期庶族地主力量更加强大。宋太宗大力支持科举制,录取的人数每次几百人,而且读书人的地位非常高。这样庶族地位对政权的掌控更加牢固了。之后元明清三朝,中央政府继续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庶族地主源源不断进入中央。一直到清朝灭亡,掌握大权的仍旧是这些人。不过晚清时期,一些庶族的主演变成了资本家,这对于庶族地主来说也是敲响了末日的钟声。
清朝灭亡之后,庶族地主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从唐朝开始,到清朝灭亡,这些人统治了中国1300多年,统治时间比世族的主要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