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清朝十二帝中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有着太多的谜团与令人困惑之处,民间流传着他的无数野史秘闻,是是非非真假难辨。其实这也不奇怪,这与雍正一生经历密切相关。雍正虽然只活了58岁,但他的人生却波澜起伏,峰回路转,充满了太多的戏剧性。
雍正登基之前,经历了一场长达十几年的皇储争夺战。康熙未能妥善处理好皇位继承权问题,导致他的十几个皇子们,名为同胞骨肉,实际上彼此之间水火不容,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金碧辉煌的皇宫之中充斥着阴谋与肃杀之气。
雍正就在这样一种波谲云诡的气氛中登上皇位。登基之后,有关皇位争夺战的“后遗症”依然非常强烈。在帝位之争中败北的八阿哥胤禩、十四弟胤禵等人,根本不愿接受这样的结果,依旧蠢蠢欲动,寻找机会与雍正一决高下,散布流言蜚语。
而雍正这一方阵营中,他所倚仗为爪牙心腹的年羹尧、隆科多等人,在雍正无原则的扶持与提拔重用之下,也逐渐变得狐假虎威,出现了拉帮结派、朋比为奸的迹象,对雍正的皇权隐然之间也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因此雍正登基之后,面临的形势非常不容乐观。为了巩固皇权,保住来之不易的帝位,雍正迫不得已之下,只得采取雷霆手段,对可能危及他统治的一切危险因素都予以毫不留情的清除。在此背景下,雍正五年十一月(1727年),雍正下达了一道著名的圣旨:“禁武令”。
雍正在圣旨中直言不讳地宣称,此后将“饬地方官,将拳棒一事严行禁止”,不准民间私下习武。理由是“闻向来常有演习拳棒之人,自号教师,召诱徒众,蛊惑愚民,甚至以行教为名,勾结盗匪,扰累地方”,原来,雍正认为,习武之人往往喜欢呼朋引类,招收徒众,结交江湖人物和盗匪,容易演变成对抗朝廷的不安定因素,因此才会禁止民间习武。
雍正在圣旨中也没有搞一刀切,对那些习武之人,他也指明一条出路,如果有酷爱练武的“勇健之人”,可以“就武科考试”,参加朝廷举行的武举考试。雍正的这道圣旨,对传统武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传统武术骤然衰落。
众所周知,传统武术自问世以来,一直有两大使命:一是强身健体的健身功能,二是防身自卫、击败敌人的实战效能。而为了达到一击制胜的最佳效果,传统武术界已经研发出很多狠辣凌厉、招招致命的实战招数,虽然不那么好看,但却具有绝佳的实战性能。
但雍正这道圣旨一出,立即扭转了传统武术的发展方向,从“杀敌制胜”变成了应付武举考试。而朝廷举行的武举考试,都是些什么科目呢?清代武举考试,分为“内场”和“外场”。“内场”是测验文化课,考察考生对兵书战策的掌握程度。
而“外场”属于武术技能类,一般分为骑射、步射、举石锁、舞大刀四项。前两项考察骑术和箭术,而举石锁是考察考生的力量,舞大刀所用的刀也并非搏击所用的单刀、大刀,而是特制的长柄大刀,每把重达80斤到120斤,说白了也是考察考生力量,而不是刀术。
这些考试科目,涵盖的武术项目非常单调而狭隘,侧重于基本功和力量,器械中仅限于射箭。如此一来,其他种类繁多实战效能强大的拳脚功夫、兵器功夫,都被置于无用之地,练习的人甚至还可能招来牢狱之灾,导致逐渐失传。传统武术就这样被强制装入武举考试这样一个非常狭窄的发展途径之中,最终路子越走越窄,难以为继,祖先们千百年来磨练研发出的实战技能和绝招,几乎流失殆尽,传统武术骤然衰落也就不可避免了。
参考史料:《清世宗实录》《中华传统武术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