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面,也是曾国藩第一次与慈禧太后正式交流。曾国藩在日记中完整记述了他与慈禧的谈话内容,和他对慈禧的印象。传说中威风八面、神通广大的慈禧,与曾国藩的谈话显得淡而无味,不得要领,只是随便问了一些琐碎平常的例行公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汝在江南事都办完了?”“你一路来可安静”,“你出京多少年”“你带兵多少年”等等,至于较为深入的军国大计,则无一语提及。
此次会面,慈禧在曾国藩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他在日记中写道:“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丝毫不掩饰他对慈禧的轻视之意。身为大清臣子,曾国藩在日记中对清朝最高掌权者的态度颇有几分不恭。
假如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曾国藩此时或许已经萌发了取而代之的心理。毕竟在当时的清朝,曾国藩无论个人威望、军事才能、理政才干、掌控的军队实力,都已成为首屈一指、一手遮天的权臣,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只要他登高一呼,应者云集,黄袍加身,取代慈禧接管清朝,并非什么不可能的事。
当时流传的很多野史逸闻,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据说左宗棠曾经送给曾国藩一副对联:“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左宗棠在暗示曾国藩,他已完全具备“问鼎天下”的实力与时机。曾国藩的至交好友王闿运,也曾多次提醒曾国藩,“大帅功高望重,将士用命,何不乘机夺取江山,自己做皇帝,何苦白白替别人出力?”让他不要错过千载难逢的良机。曾国藩听后“夜不成寐”。
由此可见,曾国藩取代慈禧和同治,自己当皇帝,在当时曾经是很多人的共识。但话又说回来,曾国藩自立为帝固然不成什么问题,但即使他众望所归,当上大清朝皇帝,能不能改变历史走向挽救清朝?能不能让清朝成为让外国人仰望的世界一流强国?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曾国藩在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军起义、治军理民、处理与朝廷各方关系方面,确实表现出无与伦比的杰出才干,他的个人品质与人格魅力也都无可挑剔,完全具备一个好皇帝的潜质,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关键问题是,清朝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与历朝历代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差别,诚可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来,中国历代王朝一直是世界一流强国和超级大国,无论经济实力和科技、军备都碾压世界各国,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但到了清朝末年,欧美强国趁着蒸汽时代和工业革命的东风,一飞冲天,迅速崛起,成为傲世全球的强国,而清朝却一味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与世界发展潮流背道而驰,迅速沦落为不堪一击、的贫弱之国,成了西方列强侵略瓜分的俎上鱼肉。换而言之,清朝当时的军、政、财、经、农等体制,已经积弊丛生不可救药,仅靠修修补补已经无济于事,必须全盘推倒,另起炉灶重来。
从曾国藩的著作可以明显看出,他的骨子里仍是一个传统的儒家士大夫,说白了他与慈禧和其他清朝大臣并无本质区别,只是能力眼界稍高一些而已。即使真让他来当皇帝,他也缺乏进行大刀阔斧推倒重来的革新勇气,也只能对清朝进行一些敲敲打打小修小补,凭他的才干,或许能让清朝灭亡的命运暂时延缓,但绝不可能把清朝变成世界一流强国。
参考资料:《清史稿》《曾国藩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