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藩的湘军真的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了吗

曾国藩的湘军真的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562 更新时间:2024/1/9 1:43:52

有人认为,湘军中许多人从军的目的就是“以命挣钱”,在朝廷拖欠军饷的情况下,对江浙地区老百姓痛下杀手,目的就是“抢钱,抢女人”。

(湘军)

湘军是一支独特的部队,是一支以宗族关系为基础,以曾国藩的巨大号召力建立起来的一支武装,有私人军队的性质。曾国藩就是湘军的灵魂。

湘军内部是一种家长式的管理制度。在创建之初,曾国藩是以“不要钱、不怕死”的六字标准来组建的。曾国藩本人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他一直坚持用道德完善人,一生历尽艰难而不改初衷。梁超评价他:“惟以天性之极纯厚也,故虽行破坏焉可也;惟以修行之极谨严也,故其用权变焉可也”,正是曾国藩一生道德写照。

曾国藩对湘军将领说过:“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这是湘军为什么成为当时战斗力数一数二的部队的原因。

(战斗中的湘军)

相比这下,湘军的纪律是比较好的。每个湘军士兵都被灌输了“忠君救民”的思想,士兵们被要求“慎语言,敬尊长”,曾国藩想通过“仁”来影响湘军。在湘军成立之初,他每逢三号和八号,都要集合部队,“反复开说至千百语”,告诫手下将领“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建立一支以“忠义之气为主”的部队。

曾国藩墓旁的神道碑上,刻着曾国藩治军心得:“谋定而后动,折而不挠,重如山岳。诸将化之,虽离公远去,皆遵守约束不变”,可见湘军一直是讲究纪律的部队。

曾国藩在晚清手握重兵,但他并不是军阀,他是个有理想的读书人。他的湘军,是绝对服从命令的,包括服从需要清政府的命令。虽然曾国藩是“湘军之父”,但他并没有把这支部队当做自己的政治筹码。

(曾国藩)

有观点认为,清政府大量拖欠湘军军饷,引起湘军的不满,所以大肆抢掠,杀人如麻。其实湘军有着自己的筹饷的办法。除了老百姓自愿的劝捐和一些省份的协饷之外,收取的商人的“厘金”是湘军最重要的军饷来源。咸丰十年,曾国藩在长沙兴办“东征筹饷局”,后来又加入了江西的牙厘和广东的粤厘,承担了湘军大部分的军费。

虽然湘军属于地方武装,不能由中央直接拨付地丁税赋,但从1861年曾国藩切制东南时起,地丁赋就成了协饷的一部分,援助湘军的军费。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措施没有完全解决湘军的军饷,但是并不像某些资料上说的那样严重。胡林翼拖欠湘军军饷半年多,总数十几万两,这是事实,但胡林翼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的太平军)

为了避免误会,我再次重申,湘军在南京是杀了很多平民,但说他们对江浙一带老百姓痛下杀手,则言过其实。

南京城破之时,总人口不过三万,其中还有一万多太平军。这些太平军不愿意投降,抵抗到底,湘军是肯定要予以剿灭的,这是他们的任务,并不算杀戮。而太平军与平民相杂在一起,有不少平民也拿起武器,这时他们的平民身份就变了,不再是平民了,而是战士。所以,剿灭这些拿着武器的平民,不算是杀戮。这是战争的规则,也是人们公认的道理。

即使这样,南京城破后,平民并没有杀光。当湘军带着战利品装船时,还有很多南京居民围观,甚至出现偷窃的市民。这充分说明,就是太平军的老巢南京,也没有大规模屠城,至少没有有些人说的那样,见人就杀,南京的人老百姓都杀光了。

(天京失陷)

南京如此,江浙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太平军经营江浙多年,有不少追随者,湘军也好,淮军也罢,对这些人肯定是要镇压的。

湘军在南京是抢了不少东西,就连曾国藩都怀疑弟弟曾国荃发了大财。连湘军的文官、幕僚都参加了抢劫,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祸害南京和江浙地区老百姓的罪魁祸首不是湘军,而是太平军。这是史学界的公论。太平军杀人如麻,是无法洗白的历史事实。

最后,为了避免被口水淹死,我再次重申:湘军是杀了不少人,有太平军也有老百姓,但数量绝对没有达到“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的良莠不分的地步。

参考文献:《湘军史稿》《湘军兵志》

更多文章

  • 曾国藩结婚时遭毁约,他慷慨救急,嫁自家女儿,竟选中了个好女婿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曾国藩择女婿的五个标准,曾国藩最后悔的女婿,曾国藩5个女婿4个看走眼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与胡林翼并称曾胡,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称为半个圣人。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是曾子的第七十世孙。虽然他们祖辈是务农为主,但是生活条件还可以。他的父亲叫曾麟书,养育了他们兄妹九人,曾国藩是家里的长子。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虽然勤奋好学,在

  • 雍正临死前下了两道什么密旨?从而使乾隆稳坐江山63年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帝横扫外界对他继位不正的传言,他用行动说明自己是干将,是皇位的最佳人选。雍正帝在位期间,进行了系列改革,大力整顿财政,并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可谓是功劳卓著,为“康乾盛世”的奠定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我说,“康乾盛世”应该叫“康雍乾盛世”才恰当。著名清史研究专家

  • 三国大将的后代隐居深山,在清朝重出江湖,差点干掉奸贼吴三桂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吴三桂是奸贼吗,吴三桂是吴姓后代吗,吴三桂后代隐居贵州

    清朝和李闯王两个武装集团,在明朝灭亡后成为两个竞争对手,谁若占领山海关,谁就占得了战场先机和优势。关键时刻,吴三桂权衡再三,决定向宿敌清朝投降,直接导致清朝大军汹涌入关,定鼎河山。吴三桂也从此被视为叛国投敌的大奸贼,遗臭万年。吴三桂投降清朝后,被加封为平西亲王,由于他是明朝宿将,对明朝国内情况极为熟

  • 曾国藩如果当皇帝,清朝会不会变成世界一流强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曾国藩反了清朝还能成功吗,曾国藩对清朝灭亡的贡献,曾国藩为什么能在清朝权倾天下

    这次会面,也是曾国藩第一次与慈禧太后正式交流。曾国藩在日记中完整记述了他与慈禧的谈话内容,和他对慈禧的印象。传说中威风八面、神通广大的慈禧,与曾国藩的谈话显得淡而无味,不得要领,只是随便问了一些琐碎平常的例行公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汝在江南事都办完了?”“你一路来可安静”,“你出京多少年”“你带兵

  • 《红楼梦》中薛宝钗明知贾府衰落无可避免,为什么她还要嫁给宝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红楼梦中薛宝钗跟贾府是什么关系,薛宝钗为何离开贾府,贾府被抄薛宝钗为什么不回薛家

    文:风林秀都说贾王史薛同气连枝,可薛家的气数,随着薛父早亡,已经堪堪殆尽了。从外面看,薛家依然有着一个富丽堂皇的空架子。但明眼人已经看出,小薛公子吊儿郎当,他驾驭不了薛家如此庞大的产业。剩下薛姨妈和一个年龄更小的宝钗,正成为别人算计的猎物。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

  • 清朝灭亡前一群尼泊尔人出现在京城街头,感动万千清朝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尼泊尔战争,清朝对尼泊尔的冷知识,清朝京城

    自公元前6世纪开始,尼泊尔以加德满都山谷为中心,先后出现了基拉特王朝、李查维王朝、玛拉王朝、沙阿王朝等几个朝代。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尼泊尔与中国有了第一次官方深度交往。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朝使臣王玄策,带领使团来到印度进行访问,结果此时印度正在发生激烈内战,唐朝使团也遭到攻击,只有王玄

  • 清朝假冒伪劣第一案:嘉庆皇帝吃的人参,将近一半被掺杂使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清两代都搞不定的人参,大清时期的人参,嘉庆年间吉林人参

    这种野生植物就是人参。关外的高山密林中,气候寒凉,是人参生长的乐土,自明朝初中期以后,人参作为药用价值极高的良药,其价值愈来愈受到关内帝王将相、豪绅富户们追逐的新宠,身价倍增。建州女真的历代首领,意识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把大量人参通过边境贸易卖到明朝,从中攫取了丰厚的收入。清朝入关之后,历代皇帝

  • 他武艺精湛,曾是孙中山、宋教仁的保镖,年轻时名震东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初入武道杜心五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他打小聪慧过人,喜欢诗词,父亲也经常秀才到家中与杜心五课谈,大概父亲也希望杜心五将来高中中状元吧。可后来杜心五并没有像父亲想的那样发展,七岁那年,杜心五遇见了武士石彪,向石彪出学习了“飞蝗石”,并展现出了非凡的武学天赋,投击无不中,小有成就的他也开始对武学产生了浓厚

  • 号称史上最热的乾隆8年夏天?12天热死11400人,走在路上都会热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乾隆去避暑,乾隆8年的夏天热死多少人,乾隆的夏天能热到什么程度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一个地区在很多天温度都持续在35度几以上,就可被称为一种叫“热浪”的气象灾害。不过这种热的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是很低的。对此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提出,在公元1900年之前,中国经历过相互交替出现的,四个“温暖季”和四个“寒冷季”。除了我们所说的,乾隆八年的夏天。在这期间还有一个比

  • 林徽因的老师、胡适的好友:她是“头顶中国诸多第一”的民国才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胡适林徽因私下关系,林徽因胡适照片,林徽因与胡适在哪个大学

    成长于二十世纪初的陈衡哲,世风传统,她带着造命的使命活出了属于自己的风采,身为一代才女培养了林徽因,萧红,冰心等有名的才女,实乃时代的精彩。掌控陈衡哲自己的人生,初识造命陈衡哲,出生于清朝光绪帝时期(公元1890年)江苏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才子,母亲庄曜孚是能与齐白石比肩的国画,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