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莲英哪好了,慈禧为何如此宠信他?他难道是假太监?

李莲英哪好了,慈禧为何如此宠信他?他难道是假太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471 更新时间:2024/1/13 12:24:49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皇宫内院的“八卦”总是格外上心,或多或少,老是有一些深宫内苑的八卦新闻流到民间。慈禧太后作为大清朝末期实际的掌权者,关于她的瓜还真不少。而她与李莲英的关系,也一直被传得神乎其神。

流言止于智者,但流言一旦传开,必然会存在其合理性,否则又怎么能算是“大瓜”,吃瓜群众又怎能尽兴。慈禧太后与李莲英的瓜是如何出来的呢?想必是历史上数个太后的前车之鉴吧。

从战国时期的秦宣太后,再到秦始皇的母亲赵姬,什么北齐的太后再也就先不提了,再到之后的武则天,女人一旦得势,那养起男宠来,一个赛过一个的,这些有大权的太后,就每一个省油的灯。

皇宫内院,想混进去个假太监难度很大,可只要是她们想要的,难度再大,也能干成,没有办法,关系在那摆着了。

还有另一点原因,那便是慈禧守寡的时候只有26岁,26岁意味着什么我姑且就不赘述了。古代皇宫虽然繁华,可既没有帅锅,也不能857,漫漫长夜如何度过,确实容易让人想入非非。

而李莲英又偏偏如此惹慈禧喜爱,这就不能不让人浮想翩翩了。一则宫内的传言,便让这些吃瓜群众们更加相信此前的猜测了。据说这个传言来自于慈安太后。

话说慈安太后因有急事找慈禧商量,便在没有通报的情况下进入到了慈禧的寝室,结果她便看到李莲英与慈禧并排躺在床榻之上。慈安很愤怒,扬言将李莲英交给内务府查办,而慈禧则解释道,李莲英只不过是帮她按一按背。

纵观所有这些“证据”,也仅仅都是猜测与传言而已。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李莲英就是假太监。

那李莲英到底是真太监还是假太监?我认为99%是真的,但那1%的可能是在哪出现的,咱们后面再说。

李莲英是幼年入宫

李莲英区别于那些假太监的地方在于,李莲英是幼年入宫。公元1848年,李莲英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他们一家是在北京城做“硝皮”生意。清朝末年,老百姓吃饭的问题都不好解决,他们一家子都吃不上饭了。

再等下去,小小年纪的李莲英就要被饿死了。要想混口饭吃,就有两条路,第一条是卖到大户人家当奴隶,第二条便是卖入皇宫当太监。虽然第一条路保留了做男人的尊严,但当了奴隶还能娶媳妇的,太少了。

而吃喝用度,比牲口强不了多少。但当太监呢,虽然命根子没了,但好歹吃喝用度,样样都是顶级的,运气好混到皇帝身边去,一家老少全跟着沾光。在这种情况下,他便踏上了当太监的这条路。

他并没有直接被送入了皇宫,而是在净身之后,被送入了郑亲王府。在郑亲王府里当一个干杂活的小太监。但李莲英聪明机警深受王爷喜欢,在公元1857年,李莲英被送入了皇宫,按照年纪来算,李莲英也刚刚十岁。

在1857年的时候,咸丰帝还没有去世,慈禧估计那时候还在为了争宠而劳心费力呢。又怎么会提前想到要为自己物色假太监呢?

多重关卡,重点筛查,防止假太监给皇帝戴帽子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前面有着太多的经验来供他们研究学习,要不怎么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他们照照镜子,就能少走不少的弯路。

统治者对于后宫这些宫女嫔妃们,可谓是操心碎了心。为了让皇帝不戴帽子,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

其一:从源头下手,把好源头关;当太监并不是说想当就能当的,这事也要讲求个你情我愿。年幼的孩童报名之后,由当地相关部门汇总信息,调查家庭背景,防止有刺客混入。

这些人还要经过太监司的有关负责人面试,看临场反应是否机敏过人,长相是否周正,牙齿,脸蛋,都是考核点。但凡是有一点不合格,就会被打回原籍。

选中的小太监们,便会被引导入净身室,由净身太监安排净身,净身完毕后,净身太监则会亲自签字确认。里面会有被净身者的身体状况,已经净身时间,相关备注,签字确认后,便收入档案之内。

多部门把关,责任分工明确,多方位确保万无一失。

其二:内务府定期筛查,不定期抽查;毕竟小太监们净身的时候岁数比较小,随着年龄的增长,万一再出现净身不彻底的现象,亦或者是蒙混过关现象出现,因此便安排内务府每年筛查,防止出现纰漏;

其三:责任连带;一般这些小太监,从报名开始,每一道官卡都会有相关负责人。确保净身干净仅仅是其中一项。入选者出身是否干净,背景是否清楚,身体是否健康,有无传染病等都需要仔细核对。

一旦出现纰漏,相关负责人与主管负责人,就等着砍头吧。由此可见,这件事马虎不得。

初入皇宫,李莲英并未在太后身边当差

公元1857年,初入皇宫李莲英并未得到额外的关照,他仅仅是作为众多小太监之中的一个,被安排在不同的岗位上当差。基本上也是打扫卫生,端茶送水的小活。当时他年纪在那摆着了,重活他也干不了。

可李莲英机敏,并且待人亲和,太监们也倒是挺喜欢它的,在1860年,随驾前往热河避难,后在1961年,咸丰帝去世之后,又随两宫太后返回京城。

在这个过程中,李莲英竟然与太后有了交集。

这还与咸丰帝死前的一件事有关系,在咸丰帝病死之前,肃顺曾向咸丰帝建议,杀掉慈禧,以免她以后干政。或许当时,咸丰帝就已经病了,正在为百年之后的事情做准备。

而根据时间线来算,这件事应该发生在热河避难之时。李莲英应该在无意间听到了这个消息,便将这件事告诉了慈禧。他这么做可以算得上是为自己之后找一条出路,咸丰帝一旦去世,必将迎来一轮变动。

能抓住机会的便提上来,抓不住机会的,便会从此沉下去。李莲英看好慈禧太后,就像肃顺担心慈禧太后一样。慈禧在得到消息之后,便找机会携带幼子上演了一出好戏,成功打消了咸丰帝处死他的心思。

在咸丰死后不久,也就是1864年,李莲英便被慈禧太后招到身边做事。如果不是李莲英立下了大功,单纯凭借有眼力劲,那远远不够,宫里最不缺的就是有眼力见的太监。

李莲英因何受宠

相传李莲英有一手梳头的绝活,深受慈禧太后喜爱。愚以为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李莲英“懂”慈禧。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便是沟通无障碍。

李莲英善于察言观色,慈禧太后一个眼神,他就能把话说到。甚至慈禧太后不用说话,李莲英就能想太后所想。除此之外,李莲英极其擅长处理与外人的关系。对于慈禧太后,他擅长让太后做选择题。

遇到问题,李莲英多会找到方法之后,带着方案请太后定夺,其实这几个方案都是很好的办法,太后不管是选哪一个,事情都会完美解决,慈禧既有存在感,又省心,这样的人谁不喜欢。

至于梳头,李莲英确实有一手,据说是他看到慈禧太后训斥梳头不好的宫女之后,他专门花钱去找师傅学来的。又细心,又用心,慈禧太后又怎么能不喜欢。

除了招慈禧待见之外,李莲英还对周围的宫女们,非常的客气。即便是在得势之后,对于朝堂上的大臣,也是万分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自己减轻了很大的压力。哪怕是对待光绪皇帝,李莲英都是客客气气的。

在1894年,46岁的李莲英突破了清朝的祖制,打破了太监不得超过四品的限制,官至二品,成为了慈禧太后的左膀右臂。

由此可见,慈禧太后对于李莲英的宠爱,或许并不仅仅是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更是由于李莲英这些“软实力”才更惹得慈禧太后喜爱。经过长年的陪伴,李莲英对于慈禧太后来说,或许在精神层面的慰藉更多一些。

讨论

上文也提到,李莲英有99%的可能是真的,那1%集中在哪呢?李莲英的坟墓在公元1966年被打开,能够最真实的确认,李莲英到底是不是真太监。

可打开墓穴之后,李莲英仅仅剩下一个带着辫子的头颅,下面的身体都消失不见了。那这是否有着些许猫腻?

没有任何记载说明,李莲英是被杀头的,但即便是杀头的,身体也可以被装到棺材内,这也使得李莲英是不是太监的秘密,永远的停留在猜测上面。而我所说的1%的可能,便在于此。

更多文章

  • 顺治24岁英年早逝,又对董鄂妃情有独钟,为什么还会有14个孩子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顺治和董鄂妃是什么缘,董鄂妃在顺治心中的地位,顺治对董鄂妃有多好

    按理来说本来作为紫禁城的第一位大清皇帝,顺治帝福临本该大有作为,但可惜天不假年,在他24岁那年他就得了天花去世了,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给年仅8岁的康熙,大约也就这么些东西了。其实硬要说起来,他还有为人称道的一点,那就是原不该帝王所有的痴情。顺治:弱水三千,只取董鄂氏这一瓢饮事实上顺治对于董鄂妃的感情

  • 虎毒尚不食子,道光为何残杀爱子?原因让人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道光踢死太子野史,道光犯了什么错误,道光晚年生育能力

    道光皇帝在中国近代史上鼎鼎有名,因为在他统治清王朝的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三十年间(公元1820到公元1850年),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王朝开始慢慢堕落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也由此成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跨越农业社会和两半社会的皇帝。提起道光,我们印象中似乎就一个字,“扣”,他的抠门

  • 70岁为儿子挣奶粉钱,“和珅“王刚的小娇妻竟是网恋奔现而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刚和珅真人照片,王刚和珅谁有钱,和珅王刚多大岁数了

    "和珅"王刚,大家是不是顿时被唤醒回忆,犹如醍醐灌顶~人称"和珅专业户"的王刚,先后在《宰相刘罗锅》 《铁齿铜牙纪晓岚》 《少年嘉庆》三部剧中都担当"和珅"这个角色的饰演者。据统计王刚演了320集的和珅,这一生王刚怕是无法摆脱"和珅"这个标签。除了饰演和珅外,王刚还曾做过鉴宝节目的主持人。手拿小金锤

  • 唐太宗不修长城是一大昏招,康熙不修长城为什么却是一大高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太宗开金口,康熙为啥不修长城,康熙和唐太宗比谁厉害

    当然秦始皇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大笔金银花出去,他也要求卢生必须给他一个结果。卢生为了交差,不知从哪里淘弄来一套书,向秦始皇“奏录图书”。秦始皇看的津津有味,但看了半天啥也没看懂,只记住上面一句“亡秦者,胡也”。秦始皇托着腮帮子想了半天,终于认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够灭亡秦国的,是北方的胡人。于是,

  • 曾国藩开创一傻瓜战术,轻松镇压大平军,欧洲人偷学,杀1000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曾国藩杀太平军有多狠,曾国藩军队攻破南京后夜御数十人,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秘诀

    接到平定叛乱的圣旨后,曾国藩在老家湖南创立了一支军队,这就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湘军。不过,曾国藩虽然在慧眼识人和军事训练上十分擅长。但在临阵指挥,军事策略上捉襟见肘。每次他亲自上阵,湘军都要吃败仗。特别是在早期的湖口之战中,曾国藩就被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打的丢盔弃甲,甚至差点投湖自尽。好在曾国藩能及时认

  • 清朝为之两度流血收复的雅克萨城,169年后,永远地归属了俄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军雅克萨之战,雅克萨之战沙俄有没有赔款给大清,清朝在雅克萨之战打赢了沙俄吗

    三年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更是使胜利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写在了纸上。可是,当时不会有人知道,这场并不漂亮的胜利,竟然为大清东北边疆200年后的溃败打下了伏笔。一、兵力和后勤优势掩盖了技术和组织的军事劣势在两年间的两次雅克萨之战中,清军的兵力始终占据着绝对优势。不同史料记载虽然有出入,但大体上都认为清军远

  • 此人是秦国的丞相,秦始皇的表叔,为何却要起兵反秦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始皇为什么起兵反秦,秦始皇的弟弟为什么叛秦降赵,秦稷和秦始皇关系

    秦国要想统一天下,就势必要灭掉楚国,但是作为秦国丞相的熊启却被当时想要攻打楚国的秦始皇给罢免,这时的熊启要回家守卫自己的国都,自然会和秦始皇发生矛盾,当然要起兵反抗秦国。[var1]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都有着政治联姻,熊启的父母就是这样,母亲是秦国的公主,父亲是楚国的考列王,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使

  • 秦国灭亡时究竟有多惨?人口损失三分之二,赢姓皇族全被项羽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国是被项羽灭的吗,秦国三大惨败之谜,项羽击败秦国了吗

    [var1]到了公元前210年,在经历过长达11年的统治阶段,秦始皇废除了一系列原有的制度,比如分封制等;重新按照图纸分化设立了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号召全国使用小篆为官方书写方式;发明了圆形方孔半两铜钱等等。在政治战争中,他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修筑了长城,为了巩固地位,大刀阔斧。他为了能够享受到这

  • 魏国的“淮南三叛”,是蜀国北伐中原的天赐良机,可惜被姜维错过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姜维讨伐魏国有赢吗,姜维攻打魏国时的感觉,姜维为什么攻打魏国

    [var1]第二步,蜀汉应等待时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在“天下有变”、魏国发生大的内乱和动荡的前提下,蜀汉应主动出击,进攻曹魏,以实现复兴汉室、收复中原、还于旧都的根本目标。因为魏国的综合实力远远强于蜀汉,在正常情况下蜀国单挑魏国几乎毫无胜算,所

  • 本来姓姜的齐国,为什么会改姓了田,8代人筹备了300年的灭国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齐国为什么从姜变田,姜氏与齐国的关系,齐国国君是姜姓吗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典故很多人都知道。史记中对姜太公是这么介绍的: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常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姜太公吕尚,是东海边人。吕尚的先祖姓姜,曾经担任四岳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