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第二步,蜀汉应等待时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在“天下有变”、魏国发生大的内乱和动荡的前提下,蜀汉应主动出击,进攻曹魏,以实现复兴汉室、收复中原、还于旧都的根本目标。因为魏国的综合实力远远强于蜀汉,在正常情况下蜀国单挑魏国几乎毫无胜算,所以诸葛亮才会特意强调“天下有变”。
[var1]
然而令诸葛亮苦恼的是,他梦想中的“天下有变”局面,他耗尽一生也没有看到。当时三国已经经历连续数十年的战乱,军民百姓人心思治,魏国的曹操、曹丕、曹叡等几代君主,在治理国家民政方面都做得可圈可点,魏国始终国泰民安,形势大好,让蜀国一直无机可乘。再也等不起的诸葛亮,只得在条件很不成熟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发起六出祁山之战,结果当然如同以卵击石,毫无收获。
[var1]
不过,诸葛亮死了十多年后,他理想中的“天下有变”局面终于出现了。公元249年,魏国权臣司马懿与曹爽的权力之争进入白热化状态,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发起“高平陵之变”,一举篡夺曹魏大权,司马家族从此成为魏国的实际掌门人,魏国江山易姓只在旦夕之间。
[var1]
司马家族的公然篡逆行为,激起了魏国臣民的极大厌恶与反感。魏帝曹芳虽然沦为傀儡,但曹氏和夏侯氏皇族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魏国文臣武将中很多人也对司马家族的篡逆之举深感愤慨,他们无时无刻不想铲除司马家族势力,魏国朝局暗流涌动,矛盾重重,局面剑拔弩张一触即发。诸葛亮生前日思夜想的“天下有变”,终于要出现了。
从公元251年开始,到公元258年为止,魏国接连发生三次大规模内战,忠于曹魏的旧臣王凌、毋丘俭、文钦、诸葛诞等人,在淮南地区连续发动三次叛乱,长达六七年的时间里,魏国内部局势动荡不安,为了皇权之争大打出手,司马昭被迫连续调集重兵前往淮南平叛,无暇西顾,蜀国北伐中原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蜀国对此做出的反应却难以令人满意。公元251年前后,蜀国总揽全局的大将军费祎,与主管军队的卫将军姜维之间矛盾重重。费祎认为蜀国国小力弱,不宜穷兵黩武频发发动对外战争,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使得第一次淮南之叛的时机被错过。
公元255年,淮南二叛进行期间,姜维倒是组织军队进行了一次北伐。但蜀国军队此次进展有限,遭到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的顽强抵抗,魏国征西将军陈泰出兵赶来救援,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姜维最后被迫撤兵。
公元257年到258年,淮南第三叛发生,这次叛乱持续时间最久,规模也最大。姜维听到消息后,再度出兵北伐,企图经由骆谷进攻关中。魏国派出名将邓艾、大将军司马望出兵抵御,双方再次陷入僵持局面,一直持续到淮南三叛全部结束,战机已经完全丧失,姜维只得怏怏而去。
淮南三叛,确实是当时蜀国北伐中原的天赐良机。姜维如果能抓住时机打开局面,与淮南叛军互为呼应,就能使得魏国陷入内外交困、顾此失彼的困境中,蜀汉收复中原的梦想有极大可能实现。但因为双方综合实力的巨大差距,以及姜维军事才能的有限,错过了这次百年难遇的机会,蜀汉北伐中原的宏图伟业至此实际上已无可能。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