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于二十世纪初的陈衡哲,世风传统,她带着造命的使命活出了属于自己的风采,身为一代才女培养了林徽因,萧红,冰心等有名的才女,实乃时代的精彩。
掌控陈衡哲自己的人生,初识造命
陈衡哲,出生于清朝光绪帝时期(公元1890年)江苏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才子,母亲庄曜孚是能与齐白石比肩的国画,书法家。
家中重视对女孩的教育,自小便受到诗词歌赋和西洋先进前端的知识熏陶,家境虽不显赫,却也殷实,这在那个时代确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她的思想自小脱离传统礼教的束缚,7岁时原本要裹脚,她内心抵触无人的时候便取下,后被母亲发现,开明的母亲没有训斥她,还尊重她的想法不再要求她裹足。
从父母处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国画艺术,还从舅舅庄思缄处学到了西方的科学知识。
后来,曾回忆儿时的成长经历,多次感谢舅舅的教导,是舅舅说,世上的人对命运的安排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安命,一种是怨命,还有一种是造命。她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做到造命。也是舅舅的期望,一直在她的人生道路起到鼓舞作用。
这件事成为陈衡哲日后遇事的原则,不妥协不让步,只为真我。
18岁那年,陈衡哲拒绝了家中早早安排的亲事,当时被安排的对象家世显赫,是个官二代;之后她接连拒绝了所有的亲事,父母尽管惊诧,却也没有强迫其接受。
后来,她在自传中也曾解释自己的做法,一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已婚的女人没有人能享受自由;二是恐惧分娩;三是不想和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结婚。
1911年,独自来到上海进入蔡元培办的女校读书,开始接触英文等多方面的系统学习。接着24岁那年,也就是1914年,清华要招留美女学生,要求是:体制健全,品行端淑,天足并且没有婚约,这样的条件简直是为陈衡哲量身制定,考试通过后她成为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女学生,接受资助免费学习五年。
也正是她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从而抓住“庚子赔款”留美的机会,展开与当时中国万千女性截然不同的人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
遇见爱情抓住爱情,坚持造命
在美国留学这些年,陈衡哲的眼界不断开阔,她的思想越发与传统偏离,渐渐信奉独身主义。但这种想法不久似乎快被打破。
她结识了当时的国学大师胡适,两人交流甚好,频繁地通信,将对方视为知己。
一次见胡适发起的白话文运动被多次阻挠,她毅然在《留美学生季报》发表自己的白话小说《一日》以支持他的主张。
遗憾的是后来没有在一起,胡适不愿违背将他独自抚养长大的母亲的意愿,娶了包办婚姻的江冬秀。
陈衡哲度过了一段沮丧而失意的时光,这时她的生活又有一位人物出现在眼前,任鸿隽。任鸿隽与胡适是挚友,多种顾忌之下他一直没有表露对她的爱慕之情。见陈衡哲如此失意,他终于鼓起勇气走向她。
和胡适的幽默风趣不同,任鸿隽是相对内敛温和,他的学识贯通中外,是辛亥革命的元老。
1919年,学成归国的任鸿隽受政府的委托考察美国的炼钢技术,第一站他便选择了陈衡哲所在的芝加哥,他在美国等了八个月,只为和她一同回国,并向她表明了自己的感情。陈衡哲被彻底地感动,遂而答应。
如今胡适的风评褒贬不一,当时对她好,最终却没有走到一起,总归是不合适的;
而任鸿隽不同,他曾说:她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所以他愿意作一个屏风,站在你与社会的中间,为祖国培养一个天才女子。
这样高的评价和溢于言表的欣赏,任哪个女孩子遇见都会心生喜悦吧。1920年,两人回国完婚,任鸿隽在陈衡哲之后的人生里,相知相伴,志同道合。
任教女教授,坚守原则,始终造命
归国完婚的陈衡哲,还通过胡适向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引荐在历史系任教,成为北大乃至当时的中国第一位女教授。林徽因,萧红,冰心,丁玲等都接受过她的教导,曾有“才女教才女”的美称。
未归国前,她的《一日》已在文坛中小有名气,之后笔名“莎菲”在《新青年》杂志多发散文和小说,得到许多好评。后来她因在工作与家庭之间选择了家庭,辞了北大的教授之职,在家待产。
有人说她是和北大有些矛盾,有人说她选择了当年自己讨厌的道路,在家相夫教子。
时过已久,现在看来陈衡哲并不是放弃了造命的使命。
在这段时间,她编著出版了《小雨点》《西风》《文艺复兴小史》等当时的畅销作品。在一边教养小孩一边搞事业的过程中有很多矛盾,因此她还写了一本《女子教育的根本问题》。
书中讲述了女人既然顾全家庭孩子,还要顾全自己,更需要是全能的,两者兼顾还要做好多是煎熬。
但在她的悉心教育之下,家中的三个小孩依旧非常优秀。
老大任以都,学至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老二任以书毕业于美国瓦沙女子大学,后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学院;
老三任以安,获美国地理学博士学位,也是留校任教。
皆继承母志,效力于教育。
人生际遇沉浮,维持真我,成就造命
1936年,陈衡哲经历了人生的一次考验。当时她随丈夫在四川大学任校长来到四川,也在四川大学任教授。因目睹四川的赌博之风,觉得这是恶习,希望能够改正,于是出文批评了这一社会情况,比如百姓赌博成风,鸦片烟没有得到控制,女孩子不以做小妾为耻等。
但是这件事被当地的百姓所控诉,认为她别有用心,是刻意地夸大事实,说她摆帝国主义的架子,是附庸美国的文化汉奸。
一时间骂声将她淹没,不得已1937年与丈夫一起离开了四川。
抗战胜利后,很多朋友都去了台湾,但她和丈夫决定留在大陆。之后因为时代的动乱,备受摧残,晚年落得凄凉。直到1976年1月7日病逝于上海广慈医院,享年86岁。
陈衡哲的这一生,每一次的做的选择不无为维持真我,在山尖风光过也在山谷跌落过。时至今日,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是她才女的身份和奋于造命的勇气,在那样的时代里,令人敬佩!
文/扒拉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