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鸿章费巨资从德国买武器,原以为是神器,结果成了一堆“废铁”

李鸿章费巨资从德国买武器,原以为是神器,结果成了一堆“废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241 更新时间:2024/1/23 10:50:42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国内的化界以及史学界都各有说法,意见不一。部分人比较认同著名思想家梁超先生在《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要》中,提出的“中国五十年的历史演化的三个时期,一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表现为自强运动的崛起。二是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维新变法,表现为制度层面现代化的改革。三是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表现为文化层面的现代化革命。”其认为,这分别代表着中国从传统现代化社会转型的三个层面。

梁启超旧照

但有一些学者则持不同看法:著名史学家胡绳在《中国近现代的分期问题》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的标志”似乎更合乎情理。文中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运动高潮,是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虽然两者争论不休,但这后者最终为学术界所公认,其标志就是基本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的教科书,都是按照这个理论框架编写的。

01

那么,在近代史的第二次义和团运动期间,清政府到底都采取了哪些强国强军的策略呢?首推的就是洋务运动,其目的就是学习洋人的做法,直接从国外引进先进武器,打造清朝官兵的武器装备,强大国防军事力量。

▲洋务运动旧照

清朝末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用“船坚炮利”轰开了清朝的国门,两百多年的封建主义朝陷入了空前混乱之中。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士大夫,发起了是以“师以长技以制夷”作为宗旨的洋务运动,试图挽救清政府武器陈旧、防务松弛,官兵们不思进取,懈怠懒散的作风,从而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

于是,在1888年,李鸿章也不辱使命,从德国引进了克虏伯大炮,当时一共买了328枚,这克虏伯大炮拥有280毫米的口径,炮管长度是11.2米,重量达到了44吨,最大射程近20公里,炮弹3公里内可穿透65.8毫米的钢板。在当时,拥有质量过硬的克虏伯大炮,就相当于拥有“真理”,可以说,李鸿章采购克虏伯大炮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克虏伯大炮

不过,克虏伯大炮的短板也非常明显,不但体型巨大,笨重,而且操作比较复杂,价格也极其昂贵。每门克鲁克大炮至少2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为北洋水师买的两艘军舰也不过花了340万两白银。但为了巩固国防,仅从克虏伯公司购买大炮就用了600万辆白银。再加上为这些大炮建造炮台,培训人员等费用开销,清政府的花费可想而知多么惊人,要知道,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才7500万两白银。

02

可惜的是“付出未必会有回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战争爆发,李鸿章创建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倾尽全力清理打造的炮台防御体系,几乎没任何发挥作用,守炮台的官兵更是不战而逃。

▲八国联军侵华画像

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渤海炮台防御体系的大沽口炮台,也仅坚持了6个小时就宣告沦陷。驻守炮台的近千名清军官兵阵亡,敌军仅仅阵亡了255人。这伤亡的悬殊对比简直让人难以理解。

据史书统计,从1877年到1900年间,清政府陆续购买的克虏伯大炮多达2000枚,这些被装备在中国沿海防线城市的大炮,成为清朝海防的中坚力量。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等近代战争中,克虏伯大炮无处不在,但是它的作用,在清朝官兵手里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在近代史的史料中,另一场战役证明了这一点。

▲中法战争画像

03

在1937年9月,日本海军进攻厦门。厦门海防胡里山炮台,在指挥官何荣冠指挥下,率先开炮迎击,并一发命中,重创日本驱逐舰若竹号。战斗过程中,其他两艘军舰也受到重创,只能灰溜溜的逃回日本去了。可见,由于清朝封建统治的腐败,军事工业畸形发展,依靠洋务运动采购装备,看似强大的海军实则不堪一击。这只能说明,军事实力的提升,是军队综合素质的培养,远非装备对外采购的强大武器所能解决的。

▲厦门海防胡里山炮台旧址

结语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以史为鉴,我们都应该铭记。

参考资料:

《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要》

《中国近现代的分期问题》

更多文章

  • 李鸿章入土不过60年,尸骨被人炸墓挖出,挂在拖拉机后面拖行游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1958年李鸿章的尸骨被挖出,李鸿章死前口述史,李鸿章被挖出尸骨

    爱国将领林则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与林则徐同时期的李鸿章也是为国家生死宁愿牺牲自己利益和名誉的人。李鸿章的名号想来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晚清朝廷的重臣,他曾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伊藤博文也对他赞赏有加。生活在清朝末年,创立北洋水师,提出了“师夷长技

  • 民国头号名媛唐瑛,曾甩宋子文和豪门丈夫:懂得自爱的女人最好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瑛个人简历,旧上海名媛唐瑛照片,民国美女唐瑛

    民国名媛这么多,但这一位才是真正的不得不说。她系出名门,是上海社交圈中的风云人物,是民国时尚界和戏剧界的翘楚。曾经两嫁豪门,却对宋氏家族不屑一顾。她就是唐瑛。011903年,唐瑛在上海出生。她的父亲唐乃安是庚子赔款的第一批留学生,留学德国,也是中国第一个留洋的西医。母亲徐亦蓁是金陵女子大学的第一届毕

  • 李莲英姐姐隐瞒真相,大清灭亡后才敢说,慈禧其实并非病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慈禧死后李莲英还活了多少年,李莲英慈禧谁死得早,慈禧李莲英电视剧

    晚清时期的慈禧,便以其独特的作为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对于她离世的原因,一般都认为是因病而亡,但是慈禧身边的红人李莲英的姐姐却隐瞒了真相,一直到大清灭亡之后才敢公布,慈禧并非因病死亡。 李莲英的姐姐是谁?为什么她会知道呢?究竟又是因何离世呢? 01步步高升,荣升贵妃虽然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普遍较低,

  • 李莲英哪好了,慈禧为何如此宠信他?他难道是假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莲英怎么成慈禧的红人,慈禧为何独宠李莲英50年,慈禧李莲英电视剧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皇宫内院的“八卦”总是格外上心,或多或少,老是有一些深宫内苑的八卦新闻流到民间。慈禧太后作为大清朝末期实际的掌权者,关于她的瓜还真不少。而她与李莲英的关系,也一直被传得神乎其神。 流言止于智者,但流言一旦传开,必然会存在其合理性,否则又怎么能算是“大瓜”,吃瓜群众又怎能尽兴。慈禧

  • 顺治24岁英年早逝,又对董鄂妃情有独钟,为什么还会有14个孩子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顺治和董鄂妃是什么缘,董鄂妃在顺治心中的地位,顺治对董鄂妃有多好

    按理来说本来作为紫禁城的第一位大清皇帝,顺治帝福临本该大有作为,但可惜天不假年,在他24岁那年他就得了天花去世了,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给年仅8岁的康熙,大约也就这么些东西了。其实硬要说起来,他还有为人称道的一点,那就是原不该帝王所有的痴情。顺治:弱水三千,只取董鄂氏这一瓢饮事实上顺治对于董鄂妃的感情

  • 虎毒尚不食子,道光为何残杀爱子?原因让人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道光踢死太子野史,道光犯了什么错误,道光晚年生育能力

    道光皇帝在中国近代史上鼎鼎有名,因为在他统治清王朝的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三十年间(公元1820到公元1850年),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王朝开始慢慢堕落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也由此成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跨越农业社会和两半社会的皇帝。提起道光,我们印象中似乎就一个字,“扣”,他的抠门

  • 70岁为儿子挣奶粉钱,“和珅“王刚的小娇妻竟是网恋奔现而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刚和珅真人照片,王刚和珅谁有钱,和珅王刚多大岁数了

    "和珅"王刚,大家是不是顿时被唤醒回忆,犹如醍醐灌顶~人称"和珅专业户"的王刚,先后在《宰相刘罗锅》 《铁齿铜牙纪晓岚》 《少年嘉庆》三部剧中都担当"和珅"这个角色的饰演者。据统计王刚演了320集的和珅,这一生王刚怕是无法摆脱"和珅"这个标签。除了饰演和珅外,王刚还曾做过鉴宝节目的主持人。手拿小金锤

  • 唐太宗不修长城是一大昏招,康熙不修长城为什么却是一大高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太宗开金口,康熙为啥不修长城,康熙和唐太宗比谁厉害

    当然秦始皇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大笔金银花出去,他也要求卢生必须给他一个结果。卢生为了交差,不知从哪里淘弄来一套书,向秦始皇“奏录图书”。秦始皇看的津津有味,但看了半天啥也没看懂,只记住上面一句“亡秦者,胡也”。秦始皇托着腮帮子想了半天,终于认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够灭亡秦国的,是北方的胡人。于是,

  • 曾国藩开创一傻瓜战术,轻松镇压大平军,欧洲人偷学,杀1000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曾国藩杀太平军有多狠,曾国藩军队攻破南京后夜御数十人,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秘诀

    接到平定叛乱的圣旨后,曾国藩在老家湖南创立了一支军队,这就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湘军。不过,曾国藩虽然在慧眼识人和军事训练上十分擅长。但在临阵指挥,军事策略上捉襟见肘。每次他亲自上阵,湘军都要吃败仗。特别是在早期的湖口之战中,曾国藩就被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打的丢盔弃甲,甚至差点投湖自尽。好在曾国藩能及时认

  • 清朝为之两度流血收复的雅克萨城,169年后,永远地归属了俄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军雅克萨之战,雅克萨之战沙俄有没有赔款给大清,清朝在雅克萨之战打赢了沙俄吗

    三年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更是使胜利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写在了纸上。可是,当时不会有人知道,这场并不漂亮的胜利,竟然为大清东北边疆200年后的溃败打下了伏笔。一、兵力和后勤优势掩盖了技术和组织的军事劣势在两年间的两次雅克萨之战中,清军的兵力始终占据着绝对优势。不同史料记载虽然有出入,但大体上都认为清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