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老子不教孔子道德经,为何却教了尹喜:因为孔子读不懂道德经?

老子不教孔子道德经,为何却教了尹喜:因为孔子读不懂道德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77 更新时间:2024/1/25 17:01:23

庄子》书中认为老子孔子观点不同,孔子欲望过多,故而没有传给孔子道德经。老子是道家淡然处世的思想,孔子是儒家积极出世的思想,所以有不少学者解读这一原因时,认为孔子无法读懂道德经的精髓,于是老子就没有将之传给孔子。

然而,春秋晚期爆发的一系列政治风云,却可能颠覆大家的传统认知,当初老子不教孔子道德经,其实还有深层次的政治因素。

[var1]

公元前520年,由于之前太子早死,于是周景想立庶长子王子朝为太子,然而周景王却突然暴毙,所以周朝爆发了一场争夺权位之战:王子朝和王子猛争夺王位。最终,王子朝杀死王子猛,成了周天子。

王子朝虽然成了天子,但权贵和诸侯却趁机政变,晋国却拥立王子匄(gài)为周敬王。当然,诸侯和贵族这么做,是因为其中有巨大的利益。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终于入主周都,王子朝于是降为臣子。由于害怕被杀,所以王子朝奔楚,准备投奔楚国。需要注意的是,当时楚国对周朝极不服气,自封为王,理论上说楚国国家地位和周朝一样,所以一旦王子朝跑到楚国,自然就安然无忧。

[var1]

在王子朝奔楚过程中,涉及一个千古之谜:王子朝奔楚时,恰逢楚王新死,国家动荡不安,所以没有到楚都,而在河南南阳一带定居了下来,于是随身携带的大量周朝官方典籍藏书,也没有到达楚国,最终就此神秘消失了,留下了一桩历史悬案。

周朝官方藏书至少有三个特点:一不对外开放,二代表王权,三可能有夏商周的很多罕见资料,极为珍贵。所以,王子朝奔楚时,就携带了大量藏书,代表他还是周王。

当时,周朝图书馆馆长就是老子,所以老子可以翻阅各种资料,包括让孔子垂涎三尺的周易等书籍。然而,从老子遭遇上可以看到,老子应该是支持王子朝的。原因很简单:公元前516年,老子被罢免守藏室史(相当于图书馆馆长,一说老子护送王子朝之后,就在南阳主动辞职,随后隐居南阳)一职,回故里居住。

[var1]

《左传·定公五年》记载,“五年春(前505年),王人杀子朝于楚。”第二年,王子朝的旧党政变,周敬王逃到晋国。公元前503年,在晋国帮助之下,周敬王重回周都,支持王子朝的势力被清洗。显然,这就说明周朝极不平静,作为王子朝旧臣的老子,想要活命,就要低调。

根据《庄子》记载,公元前503年之后,周敬王天下征集图书,以重建周王室图书馆。因此,当初周敬王杀王子朝,可能就是想要追回那一批藏书,但没有成功,由此才泄愤杀了王子朝。所以,和这一批藏书有关之人,都可能遭到周敬王的关注和怀疑,老子自然是其中之一。

在这一种情况之下,孔子再度拜访老子(一说前501年,一说前498年)时,向老子请求观看周王室藏书(王子朝不可能全部带走藏书),“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拒绝了孔子。更为重要的是,老子即便有《道德经》,这时估计也不敢拿出来给孔子,因为政局实在过于险恶。

如果老子拿出《道德经》给孔子,一经宣传,估计周敬王会认为老子拿到了失踪的藏书,或知道藏书在哪,进而就会威胁到老子身家性命。所以,老子当时自然不敢传授孔子道德经。

[var1]

当然,后来周朝还爆发了“单氏取周”,周朝政权一度落到单氏手中。而且,有迹象表明,孔子可能帮助了单氏,进而拿到了周朝的《周易》等藏书,所以晚年感慨“加(通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周易),可以无大过矣”。

还有一种猜测,认为孔子通过帮助单氏,进而威逼老子,进而获得了老子藏书。

大约公元前485年,老子独自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在尹喜的恳求之下(下图,尹喜求书),老子留下一篇《道德经》而去。结合当时的政坛风云可以看到:老子一把年纪了,还西出函谷关,从正常逻辑来看,老子应该是避难才对。之所以西行避难,可能受到了某种威胁,而威胁的源头,最可能的就是藏书问题(自己的藏书,和王子朝携带的藏书秘密)。

[var1]

所以,老子不教或不给孔子《道德经》,可能不是观点问题,而是因为政局波云诡谲,为了自身安全考虑。至于遇到尹喜之时,老子已经逃出生天,此后周朝有变化,已经不会波及到他了。

值得一提的是,王子朝之乱事件,虽然鲜为人知,但对中国历史影响却极为巨大,因为此后爆发单氏取周、三家分晋、战国时代等一系列大事件,深度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更多文章

  • 秦国是如何发现郑国渠是疲秦计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郑国渠疲秦之策谁提出来的,郑国渠为什么灭秦国,秦国修郑国渠了吗

    [var1]秦国强大韩国不能坐视不管,否则便是给自己挖坑,韩国的发展道路十分简单,一方面君臣上下对秦国俯小,另一方面暗中给秦国使绊子,于是出现了郑国渠事件,秦国地处中原腹地,常年多晴天少雨天,因此有人建议,派遣水工进入秦国,为秦国修建一条可供全国人民使用的水渠,当然了这是个阴谋,古代科技水平低下,但

  • 秦赵之间长平之战打得火热,最终赵国惨败,其他国家为何不来支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惨败,长平战后赵国女人,赵国长平大败秦军

    [var1] 经此一役,赵国的军事实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一战损失40多万精锐,赵国一夜回到解放前,沦为了二流国家。赵国原本是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也是六国能够对战秦军的底气。 山东六国抗秦排头兵,其他五个国家为何不助赵国一臂之力?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应该都懂,一旦赵国遭到灭顶之灾,那么其余五国肯定也不好

  • 海昏侯墓出土孔子屏风,上面内容颠覆历史:孔子是一纤瘦正常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子墓中的千年秘密,海昏侯孔子像图片,西汉海昏侯出土的孔子屏风介绍

    [var1]2011年3月,江西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在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的一座古墓遭到盗掘,随后文物部门进行调查。令人意外的是,考古专家就此发现了一座罕见的汉墓,这就是汉朝海昏侯刘贺(西汉第九位皇帝,汉武帝之孙,在位27天,帝位被霍光等所废,随后汉宣帝刘询继位)之墓。自2011年发掘

  • 秦灭六国后,嬴政是如何处置这六国国君的?他们的下场令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灭六国后的嬴政,嬴政统一之战六国死了多少人,嬴政灭六国顺序和主要战场

    秦国灭六国用了差不多十年,先后按照韩、赵、魏、楚、燕、齐的顺序进行出击,秦国结束了长达五百多年的诸侯割据时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其实秦国在战国中后期是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毕竟地处西南边陲、经济发展并不算很好。只不过秦国得到了商鞅,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国力大大增强,开始东出中原逐

  • 秦国为何进行商鞅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商鞅为什么帮秦国变法,秦国商鞅两次变法,商鞅变法与秦国有什么样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战国晚期秦国兵强马壮,以一敌六,将关东六国一一灭亡,但实际上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不算什么大国,更还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var1]春秋中期,在秦穆公率领下,秦国成为西部地区的霸主,奠定了与晋国争霸的本钱。但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恒强的国家,进入战国时期之后,秦国不可避免地开始衰落,在与强国为

  • 张仪忽悠本领有多强,战国七雄全中招,齐国:张仪到哪,就打到哪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仪把谁忽悠入秦的,张仪谋略多厉害,张仪假装离秦去魏国是真的吗

    [var1]张仪,姬姓,张氏,魏国贵族后裔,周朝宗室后人。包括《史记》在内的传统史书记载,张仪与苏秦一起拜师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但苏秦自认才学不如张仪。毕业之后,苏秦成功游说赵肃侯,准备组建合纵联盟,但合纵未成之前担心秦国破坏,因此希望有人忽悠秦国,让合纵联盟能够组建。张仪下山之后,一直找不到工作

  • 一片险被埋没的甲骨文,却推翻了史记记载,证实山海经未必荒诞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用甲骨文写的山海经,山海经和史记哪个早,山海经和史记谁出现得早

    [var1]上世纪40年代之前,由于这一片牛肩胛骨上面的刻辞并非卜辞,骨的背面没有施以钻凿的痕迹等,所以学者普遍认为它只是一片伪刻牛肩胛骨,从而不予重视,险些将之埋没废弃。众所周知,甲骨文出现之后,引起学术界震动,也引起收藏家的注意,所以当时就不出现了不少假冒品,这片甲骨文属于近代收藏家刘体智,他收

  • 春秋楚国锐不可挡,能与齐晋争霸,为何战国时存在感不强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战国楚国十大将军,五国伐齐楚国为何不参与,春秋楚国为何衰落

    但任谁都难以想象,二三百年之后,楚国强大到了让中原诸侯颤抖的地步,与齐国、晋国争霸100多年。尤其是齐桓公去世后、城濮之战前,中原曹国、卫国、陈国、蔡国、宋国(后又反叛楚国,城濮之战的导火索)都向楚国以结盟的形式臣服,楚国的势力让齐晋秦等都感到窒息。城濮之战前,雄才大略的晋文公对与楚国直接决战非常犹

  • 楚国为何称“楚”,甲骨文揭开秘密,难怪楚国被称为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楚国为什么叫楚国,楚国文字甲骨文,楚国在历史上存在多少年

    《清华简·楚居》:“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湛宾于天,巫并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这一段话大意是鬻熊的妻子妣厉,在生熊丽时难产,剖腹产之后妣厉死去,熊丽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楚”(荆条)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她,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那么,楚国国号“楚”真的源于这一事件吗?其

  •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都不得善终,为何王翦却是例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白起王翦谁厉害了,战国四大名将之王翦与白起,李牧和王翦谁强

    [var1]从史书上看,白起、廉颇、李牧,都遭到了君王的猜忌,然后才有不得善终。其中,廉颇命运稍好,但也是流亡国外,最后郁郁而终。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杜邮,自刎之前白起感慨,“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因为长平之战“诈而阬了40万赵军”,所以白起认为上天在惩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