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为何进行商鞅变法?

秦国为何进行商鞅变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961 更新时间:2024/1/20 23:14:04

我们都知道,战国晚期秦国兵强马壮,以一敌六,将关东六国一一灭亡,但实际上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不算什么大国,更还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var1]

春秋中期,在秦穆公率领下,秦国成为西部地区的霸主,奠定了与晋国争霸的本钱。但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恒强的国家,进入战国时期之后,秦国不可避免地开始衰落,在与强国为邻的时代,秦国处境愈发险恶了起来。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在魏文侯的带领下,以李悝为相主持变法,以吴起为将建武卒制,魏国迅速强盛。强大之后,魏国与周边国家几乎都有过交战,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了大片疆土,让魏国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战国第一霸。接下来重点聊一聊魏国对秦国的战争。

魏国北部是吕梁山与强大的赵氏,南部是中条山,东部是王屋山与新兴的韩氏,黄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国的西部和南部,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客观地说,这样的地势,易守难攻,但也容易被封锁住。因此,魏国想要发展,就必须打出去,在西部首先就要取得河西之地。

[var1]

所谓河西之地,就是黄河以西、洛水以东的一片区域,是秦魏之间的战略要地。魏国占领河西之地,一方面将获得战略空间,保护核心的运城地区,一方面可以阻断秦国东进之路。反过来说,河西之地对秦国来说又非常关键,缺少了这一块地,不仅战略空间变小,而且失去东进之路。上图可见,一旦失去河西之地,对秦国影响很大。

春秋晚期,河西之地处于秦国控制中,但当时秦国都城不在咸阳,秦国并未怎么开发河西之地。魏国强大之后,魏文侯拜吴起为将,侵吞秦河西之地,窥视关中,这让秦国非常紧张。之后,秦简公秦惠公屡屡攻打魏国,就是想要夺回河西之地,不仅都被吴起击败,反而吴起还趁胜攻入关中,势如破竹,打的秦国狼狈不堪。公元前389年,秦魏之间爆发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魏武卒大败50万秦军,从此秦国再也无法抵抗以魏国为首的三晋势力。

此时,秦国只占有陇山以东、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狭小。在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秦国时刻面临的亡国危机。

[var1]

公元前365年,三晋韩赵魏联合攻打秦国,差一点就灭亡了秦国,当时秦国节节败退,河西华阴、潼关、榆关,延安、灵宝都丢失了。但这时三晋中赵国不满魏国的压制,赵魏反目,三晋联盟瓦解,于是韩国与魏国继续攻打秦国,并大败秦军于洛南,兵指商州(商洛古称)古道。

所谓商州古道,由陕西省商洛市通往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全长约六百里,秦汉时称作“武关道”,唐时称为“商山道”或“商州道”。这条路是秦楚之间的交通要道,魏韩兵锋直指商州古道,也让楚国极为紧张。与此同时,晋国称霸之后,秦楚为了对抗晋国,就结为了盟友,直到此时还没有破裂。因此,楚宣王就率兵十万,经少习关(武关)、商邑(丹凤)到商州,与秦国组成18万联军,最终击败了魏韩20万联军,魏军败退潼关、安邑,韩军败退洛地三川。

秦国之所以没有亡国,一方面是赵魏反目,导致三晋联盟瓦解,一方面是楚宣王及时救援,并击败韩魏联军,否则秦国即便不亡,估计也只能苟延残喘。

总而言之,这一战秦国虽然打赢了,但国家损失很大,更为重要的是,老对手魏国此时还很强大,犹如一座大山压在秦国头上,让秦国难以自由呼吸,逼得秦国不得不进行变法图存。

[var1]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秦孝公上台,孝公继位之初,对秦国衰落痛心疾首,随即下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可以说,秦孝公为了让秦国强大,本钱下得很大,“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待遇,在秦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卫国公族卫鞅,听说求贤令后,就来到秦国寻找机会,然后与秦孝公谈强国霸道之术,让秦孝公大喜过望,后来秦孝公力排众议,以卫鞅为大良造,实施变法,史称“商鞅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盛,而此时魏国四处征战,最终在马陵之战中被齐国孙膑歼灭十万精锐,魏国由此沦为二流国家,压在秦国头上的魏国终于衰败了。之后,秦国多次攻打魏国河西之地,最终在公元前332年全部收回河西之地,拥有了东进的战略基地,也是秦国一统华夏的战略基地。后来,秦国于此设河西郡,自秦朝、汉朝先后一统天下后,不再有国家因河西河东而对峙,成为了华夏民族的腹地。需要说明的是,汉朝攻打匈奴时的河西地区位于甘肃,由于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又名河西走廊。

失去河西之地后,魏国都城夏邑(山西运城下辖)直面秦军,于是后来将都城迁至大梁(如今开封市西北)。更为重要的是,秦国逐渐强盛与魏国衰落之后,秦楚盟友关系也就走到了尽头,公元前342年卫鞅率领20万秦军,夺取了楚国的丹凤和少习关(武关),连同整条商洛古道并入秦国版图。以秦岭“商”开始、以武关后“於”结束的“六百里”地的合称为“商於之地”,由于卫鞅有功,秦孝公封其于商十五邑,于是卫鞅就被称之为“商鞅”。张仪欺骗楚怀王的六百里商於之地,就是这个地方。

[var1]

关于商鞅变法,古代不少大儒认为商鞅霸道之术,缺乏王道,注定了秦国的灭亡,是商鞅将秦国推进了灭亡的深渊。但笔者认为,这些评价犹如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一样,在以魏国为首的三晋打击下,秦国已经到了亡国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强国图存才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都要放在一边;与此同时,商鞅变法让秦国在之后百年内一直强大,而已经强大了的秦国,有可能去改变让其强大的制度吗?强国只会保持制度,弱国才会变法图强,古今皆然。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左传》等

更多文章

  • 张仪忽悠本领有多强,战国七雄全中招,齐国:张仪到哪,就打到哪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仪把谁忽悠入秦的,张仪谋略多厉害,张仪假装离秦去魏国是真的吗

    [var1]张仪,姬姓,张氏,魏国贵族后裔,周朝宗室后人。包括《史记》在内的传统史书记载,张仪与苏秦一起拜师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但苏秦自认才学不如张仪。毕业之后,苏秦成功游说赵肃侯,准备组建合纵联盟,但合纵未成之前担心秦国破坏,因此希望有人忽悠秦国,让合纵联盟能够组建。张仪下山之后,一直找不到工作

  • 一片险被埋没的甲骨文,却推翻了史记记载,证实山海经未必荒诞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用甲骨文写的山海经,山海经和史记哪个早,山海经和史记谁出现得早

    [var1]上世纪40年代之前,由于这一片牛肩胛骨上面的刻辞并非卜辞,骨的背面没有施以钻凿的痕迹等,所以学者普遍认为它只是一片伪刻牛肩胛骨,从而不予重视,险些将之埋没废弃。众所周知,甲骨文出现之后,引起学术界震动,也引起收藏家的注意,所以当时就不出现了不少假冒品,这片甲骨文属于近代收藏家刘体智,他收

  • 春秋楚国锐不可挡,能与齐晋争霸,为何战国时存在感不强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战国楚国十大将军,五国伐齐楚国为何不参与,春秋楚国为何衰落

    但任谁都难以想象,二三百年之后,楚国强大到了让中原诸侯颤抖的地步,与齐国、晋国争霸100多年。尤其是齐桓公去世后、城濮之战前,中原曹国、卫国、陈国、蔡国、宋国(后又反叛楚国,城濮之战的导火索)都向楚国以结盟的形式臣服,楚国的势力让齐晋秦等都感到窒息。城濮之战前,雄才大略的晋文公对与楚国直接决战非常犹

  • 楚国为何称“楚”,甲骨文揭开秘密,难怪楚国被称为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楚国为什么叫楚国,楚国文字甲骨文,楚国在历史上存在多少年

    《清华简·楚居》:“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湛宾于天,巫并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这一段话大意是鬻熊的妻子妣厉,在生熊丽时难产,剖腹产之后妣厉死去,熊丽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楚”(荆条)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她,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那么,楚国国号“楚”真的源于这一事件吗?其

  •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都不得善终,为何王翦却是例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白起王翦谁厉害了,战国四大名将之王翦与白起,李牧和王翦谁强

    [var1]从史书上看,白起、廉颇、李牧,都遭到了君王的猜忌,然后才有不得善终。其中,廉颇命运稍好,但也是流亡国外,最后郁郁而终。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杜邮,自刎之前白起感慨,“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因为长平之战“诈而阬了40万赵军”,所以白起认为上天在惩罚他,

  • 中国最早的地域黑:为何位于河南的宋国惨遭鄙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国人为什么被人嘲笑,历史上真实的宋国,宋国历史文化

    令人不解的是,宋国是周朝开国五公爵之一,殷商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史记索隐》版),这么一个有地位、有实力、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国家,为何惨遭诸侯鄙视,沦为嘲笑、挖苦、讽刺的对象?[var1]春秋战国讽刺型的寓言故事中,宋国人出镜率相当高,但几乎都是在做蠢事,先秦诸子这些大佬们

  • 战国七雄中,倒数第一的国家,灭亡之前惨到仅剩一郡之地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七雄夹缝中的小国,战国七雄中倒数第一的国家,战国七雄最强大的国家

    战国七雄中,齐、楚、赵、魏、秦、燕六国,至少都有过一时辉煌,都曾是一时最强之国,唯独韩国仅有一个“劲韩”之称,却几乎一直备受挨打、从未强过,堪称倒数第一。既然如此,韩国为何还能够名列“战国七雄”?[var1]01战国时代,齐、秦、楚三国一直都很强大,燕、赵、魏三国则是部分时段强大,而韩国是一直不强。

  • 古代讲究师出有名,秦始皇灭六国,分别找了什么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始皇灭六国的名将,秦始皇并吞六国是指哪六国,秦始皇吞六国全场

    春秋时代,非常讲究师出有名,如果没有正当理由,不仅遭到列国耻笑,而且还会为手下将士不齿。战国时代,礼崩乐坏,战乱四起,但出兵依然要有理由,随便起兵攻打别国,这跟疯子一样,士兵心理也过不去,这种战争就很容易失败,比如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莫名其妙的攻打赵国,最终惨遭失败。那么,关东六国实力较弱,根本兴不

  • 四战之地危险么?战国七雄的魏国有三块四战之地,看地图一目了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春秋战国时的四战之地,魏国为什么是四战之地,战国魏国疆域详细图

    春秋战国列国纷争,很多诸侯国都地处四战之地。比如说郑国,南北夹在楚国与晋国之间,东西夹在宋国与东周之间郑国地处四战之地,今天的两大铁路动脉,京广线(北京至广州)和陇海线(兰州至上海)就在郑国地界交汇,足见郑国当时的中原地缘中心地位。春秋小霸郑国没得意多久,领土就被瓜分了。[var1]图-三家分晋初期

  • 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之后,是怎么样处置六国妃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始皇扫六国统一了哪六国,秦始皇灭六国六国君王结局如何,秦始皇死后妃子陪葬吗

    [var1]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横扫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他自己的赫赫武功和千古威名,但征战的背后却是无数生灵的哀嚎。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在十年间国破家忘,各国的末代君主们或被砍掉头颅或被囚禁致死,他们后宫的众多嫔妃、宫人们,如果没有以身殉国的刚烈,自然也就只能随波逐流,接受“身世浮沉雨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