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应该怎么办呢?从此就抛弃“隆中对”的基本思想,依着刘备的主张,去同孙权决战一场吗?诸葛亮显然不赞成这个主张,其原因是:
首先,荆州的易手,破裂了孙、刘双方的联合,但是并未解决孙、刘双方各自同曹操对抗的基本形势。天下依然是三分,曹操依然是威胁孙、刘政权生存的共同敌人,孙、刘两方除了荆州的矛盾以外,依然存在着共同的利害关系。双方在新条件下依然存在着再联合的可能性。
其次,刘备要想打败孙权是困难的。东吴经过孙权、鲁肃等人十多年的经营,他们的统治比过去更为稳固了;袭击荆州这件事的本身就说明了他们力量的增长。刚在荆州遭到惨败的刘备集团,想依靠仅有的益州,把荆吴连成一片,并且得到了曹操支持的孙权集团进攻,是难以取得胜利的。
再次,同孙权决战,势必逼近孙权进一步去同曹操加强联合。如果孙、曹一起向刘备进攻,刘备的政权就有全部失败的危险。
然而,尽管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但是这一次诸葛亮未能说服刘备和他的集团。刘备和张飞等人狂热地要求复仇,要求挥师东征。诸葛亮出茅庐以来,第一次同刘备发生了政治上的分歧,他无法制止事态的恶性发展,只好观望等待。
公元222年,刘备在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之后,亲率蜀军讨伐孙权。果然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年轻的统帅陆逊打得大败。这次惨痛的打击,把这个六十多岁的老翁弄得气急败坏,从此一病不起。
他恢复了一点理智,反复考虑了胜利和失败的经验,觉得还是诸葛亮比他有远见。他一生的事业处在困难之中。同他亲如手足的结义兄弟都先他而逝了,剩下的是一个尚未成材的儿子阿斗,他希望诸葛亮辅佐他的儿子继续他的事业。他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召见诸葛亮遗命托孤。他的遗命中虽然没有明白检讨自己轻率决定讨伐孙权的错误,但是却已不再重提攻打孙吴,而是把继曹操而立的曹丕列为首要敌人。他向诸葛亮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定国家,完成大业。这就是说,他终于在临死时,表示要重新回到“隆中对”时所预定的方针。他要他的儿子把诸葛亮当作父亲一样对待,并对诸葛亮说,如果他的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不成材,你就取而代之。
以刘备的智力,他完全能了解诸葛亮的为人,他所以这样说,也不完全是为了笼络人心,而是为了让诸葛亮不受任何阻挠地实现他已经决心返回的方针。
诸葛亮为他终生知遇者的诚恳态度所感动,他哭了。他向刘备表示,一定竭尽全力,忠贞持节,努力完成刘备未竟的事业,鞠躬尽摔,死而后已。
总之,刘备临终托孤的一句话,使得蜀国得已多延长50多年才灭亡,诚为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