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动不动就和亲的唐朝,究竟送出了多少位真公主?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动不动就和亲的唐朝,究竟送出了多少位真公主?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093 更新时间:2024/1/31 5:48:28

和亲其实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比如说《左传》就有记载“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欒氏,而固与范氏和亲”,而和亲作为一种政治手段,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在唐朝更是达到鼎盛,成为一种安抚少数民族、调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常见办法,也是最优质的一种办法。

唐朝初期,前凉张氏与慕容吐谷浑家族联姻,之后携手骚扰中原边境,而且横亘在丝绸之路上,阻碍了中国和西方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得李世民不得不出手武力镇压,但是武力镇压并非最好的手段,尤其是在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不少人就想到了少数民族联姻然后团结的事情,又想到前朝所为,于是也建议采取和亲政策。

公元622年他们选中了弘化公主,因其秀丽端庄,犹如天上玉兔的真身,清仪缥缈,认为其能倾国倾城,而且大胆聪明,于是公元640年她成为了唐朝第一位和亲公主,嫁给吐谷浑国君慕容诺曷钵。当时弘化公主17岁,慕容诺曷钵16岁,并不像很多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和亲的公主嫁给了大老爷们那么凄惨。

而且这次和亲卓有成效,弘化公主帮助的丈夫粉碎了宣王的势力,巩固了地位,同时吐谷浑自然而然也停下了对于唐朝的进犯,之后双方互相友好往来10年,直到吐谷浑屡遭吐蕃的进犯,不由得举家迁往了凉州和灵州,而弘化公主也成为唯一一个能回到唐朝的公主,武则天称帝之后还将她进封西平郡大长公主,一生喜乐无忧。

不过要说文成公主是历史上第一个和亲的公主也没错,因为在弘化公主之前唐朝还受到了吐蕃的威胁,面对这样的威胁,唐太宗被迫同意了和亲计划,表示愿意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那是公元638年,而后公元639年慕容诺曷钵才受到唐太宗的赐婚,但是弘化公主先出嫁,文成公主在公元641年下嫁。

不过虽然前后脚的关系,但在大家的印象中却只记住了一个文成公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因为文成公主出嫁之前,局势已经发生了惊天的逆转,一开始唐太宗是被迫答应,但是松赞干布后来被侯君集打怕了,求亲不再是一种示威,而是变成了示好,所以当时他是带着无数珠宝和黄金5000两,才娶到文成公主的。

面对这样来的一个公主,松赞干布不敢怠慢,据吐蕃史料记载,当天松赞干布就为其加冕封作王后,还给她修筑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以至于文成公主在当地待遇非常高;同时松赞干布也是真的喜欢她,为了她愿意穿汉族的服饰,学习汉族的文化,也多年和中原交好,等她公元680年死后,子民也愿意她举行隆重的葬礼,为她塑像。

此后唐朝就在和亲的道路上一去不回,据统计一共有20位公主,曾被赐婚出嫁,其中只有4人没有真的嫁出去,剩下的16位是真正的“散如满天星”,当然这里面不全是货真价实的公主,事实上只有6位属于天之骄女,分别是新兴公主、宁国公主、咸安公主、永安长公主、太和长公主以及安化长公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假公主”的情况?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唐朝的和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一种妥协,不管是“打不过了缓一缓”的妥协,还是“忙着呢没空废话”的妥协,都是一种妥协;而在对方看来就是自己拥有了唐朝的“人质”,有了一个下台阶的“借口”,有了一个比圣旨还厉害的“承诺”。所以公主是谁,什么身份,并不重要。

因为他们不看重公主的来历,那唐朝自然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尊贵的女孩子们去受苦,很多和亲公主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一个著名的典型就是小宁国公主,公元758年她作为荣王之女,而被封的公主,陪宁国公主嫁去回纥,做葛勒可汗妾室,次年可汗死掉之后,宁国公主抛下她回去了,然后她按照习俗嫁给了可汗之子,被遗忘后病死。

作为一种维系和平的纽带,唐朝的公主们付出了太多,但是她们的牺牲换来的是唐朝几百年的繁荣昌盛,几百年来的盛世太平,她们柔弱而坚毅勇敢的心,是必然被人所记住和钦佩的心,所以每一位公主其实都和文成公主一样伟大,文成公主象征的也不仅仅只是她个人,而是这20位唐朝奇女子。

更多文章

  • 唐朝奇书《推背图》第十五象:一把扫帚泄露天机,香孩儿肃清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占卜和预言,现代人可能都抱有怀疑态度,但是古人是深信不疑,若是预测出什么吉凶,定要寻觅破解之法。先秦时期,更是将祭祀、占卜当做头等大事,《礼记》中载有:国家大事,在祀与戎。行军打仗之前,也都会观测星象来预测吉凶,精绝古城遗址就出土了一块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

  • 杨贵妃的祖上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大将,打得瓦岗寨好汉丢盔弃甲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杨贵妃的家族有多厉害,杨贵妃历史揭秘,杨贵妃和太宗的关系

    不过,李世民也是人不是神,也会有失误的时候。他在打天下时也曾不分青红皂白误杀过一个隋朝忠臣。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百多年后,此人的后代进入唐朝皇宫,一步步让唐朝走向毁灭。此人名叫杨汪,弘农华阴人,出身隋唐时期世家大族“弘农杨氏”。在南北朝后期和隋唐初期,“弘农杨氏”中人才辈出,先后在北齐、北周、隋

  • 东方最强国唐朝,西方最强国白衣大食,都被他一人击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黑衣大食与唐朝关系,唐朝相当于西方的什么时代,历史唐朝是世界最强国吗

    凭借强盛的军备实力,唐朝连续兴起开疆辟土的对外战争,打得周边小国和游牧部族望风披靡,疆域面积不断拓展,达到惊人的1200多万平方公里,唐高宗龙朔年间甚至一度达到1500万平方公里以上。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东方当之无愧的最强帝国,是名副其实的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就在这段时期,在西亚和中东地区,另一个强大帝

  • 李世民斩了一个武将,一百余年后此武将后人给大唐带来一场浩劫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世民打天下最出名的三个猛将,李世民唯一一次输的战争是什么,李世民曾被哪位战神击败

    这个武将名叫杨汪,弘农华阴人,出身于隋唐时期世家大族“弘农杨氏”,在南北朝时期时代为官。杨汪的父亲杨琛,担任过北周仪同三司,封爵平乡县公。杨汪在钟鸣鼎食的富贵之家长大,年轻时走过一段歪路,喜欢饮酒作乐,结交江湖好汉,动辄跟人吹胡子瞪眼,老拳相向,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然而杨汪年长之后,突然良心发现,从

  • 李世民与犯官女儿生一儿子,傻到李世民也无可奈何,最后赐死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世民死前的三个秘密,李世民犯过哪些坏事,李世民最聪明的后代

    如此凌乱的皇室关系,放眼我国封建史,找不出第二个朝代能出其右。今天笔者再来给大家说一段关于李世民和犯官女儿的秘史,相信各位看完后对李家王朝一定有全新的见解。众所周知,武则天虽然曾是李世民后宫的才人,但李世民对她并没有多少感情。其深爱着的,一直是长孙皇后。所谓爱屋及乌,长孙皇后生下来的3个皇子,李世民

  • 李白初入翰林院,半醉半醒赋诗三首,诗文惊艳了诗坛,传唱千古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白喝醉酒写的十首诗,李白喝酒做诗后留下的千古名句,李白临终前一句诗

    凭借声名远扬的诗作,李白的名字果然不久便吸引了求贤若渴皇帝的注意,这天正在和友人饮酒的诗仙,忽然一封诏书从天而降,请他到翰林院入职,要知道翰林院可是皇帝身边的重要机构啊!听闻喜讯,李白志得意满喜不自胜,迫不及待向皇宫奔去。本以为如此便可鹏程万里大展宏图,不料现实却与想象中大相径庭。虽然唐玄宗表面上对

  • 唐朝公主的一首诗,披露唐朝外交史上鲜为人知的耻辱一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最屈辱的一段历史,唐朝最惨的三个公主,唐朝最厉害的和亲公主

    唐朝建立之后,历经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武周时期等几代人共同努力,在唐玄宗统治前期终于进入全盛时期。唐朝疆域面积最大时,东至日本海,南抵安南,西至咸海,北至贝加尔湖,是中国古代史上国土面积仅次于元朝的第二大朝代。唐朝面积辽阔,周边国际环境和外交关系也显得分外错综复杂。如果处理与周边众

  • 大唐军神李靖忠心不二,谦逊低调,李世民为啥隔三差五给他小鞋穿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世民与李靖的军事才能谁高,李世民李靖功绩,李世民和李靖开战谁能赢

    《旧唐书》记载,李渊和李世民亲自来到刑场监斩,这时,一个即将被斩杀的囚徒高声呼喊:“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一番话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他认定此人抱负不凡,于是立即向李渊求情,赦免了此人。这个侥幸从刀下逃生的囚徒,就是日后威震四海的大唐军神李靖。李渊起兵之前,李靖担任

  • 李白杜甫一肚子学问为啥考不上进士?看看唐朝“高考题”,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杜甫考中进士了吗,杜甫什么时候考中进士,杜甫和李白中过状元吗

    科举考试不仅是国家选拔贤才的手段,也是保持社会公平的“减压阀”。科举制诞生以来,朝廷官吏任命一直以门阀传承为主,科举制的诞生,使得底层平民百姓也有了一条非常现实的上升通道,很多寒门士子通过十年寒窗,也能谋一个锦绣前程,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升华。古代很多名人,都是以科举考试为进身之阶,

  • 李世民处死侯君集后,从其家里搜出的“食人乳”的美女怎么处理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侯君集死后李世民不上凌烟阁,李世民抄侯君集家照片,侯君集为什么被李世民杀

    提拔后的侯君集也开始注重学习兵法,随李靖讨平突厥,灭高昌国。功劳卓著的侯君集开始犯浑,居功自傲,并纵容士兵一起烧杀抢掠,私吞宝物,抢掠美女。遭到弹劾后入狱,后在同僚的说情下被释放。从此,侯君集心生怨恨,不就是贪了点钱财吗,根本不值得。而后来在太子李承乾和李泰两个集团的斗争中,劝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