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宫女要勒死嘉靖,真是因为一粒红铅丸吗?不,背后有更大的阴谋!

宫女要勒死嘉靖,真是因为一粒红铅丸吗?不,背后有更大的阴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054 更新时间:2023/12/25 5:31:52

嘉靖九年之前,他奉玄修道,主要是因为他自幼身体虚弱,想祛病延年;嘉靖九年到嘉靖十八年,他痴迷这一套,主要是在此之前他生不出儿子,为的是祈求子嗣。

因为年清心静修,十年间,嘉靖的病痛渐去,体魄也渐渐壮硕起来,更让整个大明朝欢欣鼓舞的是,自嘉靖十五年后,嘉靖迭生皇子,解决了事关江山社稷安稳的无后问题。

然而也就是从祛病生子之后,嘉靖奉玄修道的目的变了,他开始有了两种强烈的欲念,一是渴望长生;二是享受女色。

这一时期,许多精通旁门左道的方士,为了攀得富贵,拼命地迎合嘉靖的这两种欲念,于是许多“丹药”在深宫里大行其道。

有名的是什么呢?

红铅。

这玩意到底是什么呢?

明代随笔札记《五杂俎》中有记载:“医家有取红铅之法。择十三四岁童女,美丽端庄者;一切病患、残疾、声雄、发粗及实(石)女无经者,俱不用。谨护起居,俟其天癸将至,以罗帛盛之;或以金银为器,入盆内,澄如朱砂色,用乌梅水及井水,河水搅澄,七度晒干,合乳粉、辰砂、磁乳香、秋石等药为末,或用鸡子抱,或用火炼,名红铅丸,专治五痨、七伤、虚惫、羸弱诸症。”

为了取到纯净的童女经血作药引子,众多被搜罗入宫的少女被断了人间烟火,整日只能吃一点桑叶,喝一点露水,受活死罪。

除了红铅,嘉靖朝盛行的还有秋石(秋天时,用童男女小便,熬炼如雪,当盐服之)、真饼子(婴儿初生口中的血)之类,总之都是些极其变态的玩意。

那一时期,大明宫中的宫女许多都是嘉靖的药引子,因为受不了人间地狱的摧残折磨,于是一件震动嘉靖朝的弑君大案爆发了。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嘉靖在宠妃曹端妃宫中过夜,半夜里进来了两个宫女,一个叫杨金英,一个叫张金莲。

杨金英手里拿着一根已打了一个圈套的绳子,悄悄掀开帐子后,她便把绳子套在了嘉靖的脖子上,按照常理,这时候她只要猛拉绳子,将圈套拉紧,嘉靖十有八九要一命呜呼,可是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疏忽大意,应该打成活扣的圈套竟然被她打成了死结。

死结的圈套拉不动,嘉靖得以死里逃生。

张金莲原本与杨金英是同谋,发觉事情搞糟后,她幡然变计,随后便跑到中宫皇后那里告发去了。

方皇后赶到曹端妃宫中,把嘉靖脖子上的绳套解下来,皇帝老儿这才得以复苏,但因为受到的惊吓太甚,竟致好些时候说不出话来。

方皇后是个厉害女人,之后她立即下令,命太监张佐逮捕杨金英并严加拷问。

按常理,如果杨金英确因受到迫害而反抗弑君,她表现的应该像个烈女,而不是四处乱咬。

但杨金英的真实反应却是又供幕后主使,又诬陷无辜。

她供出首谋是王宁嫔,之后便诬陷咬了曹端妃一口,说她事先知情。

嘉靖被祸时,曹端妃因没在身边,在杨金英的诬陷下,最终成了王宁嫔的同谋。

主审此案的方皇后本就对曹端妃怀有妒意,因此乐得公报私仇,最终王宁嫔、曹端妃、连同杨金英等,以及案内各人的族属十人,被绑赴西市,分别凌迟斩首。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受迫害宫女是被利用的,王宁嫔是主谋,那她是因为什么?又为了什么呢?

有人说,是因为深宫里嫔妃间的争风吃醋,也有人说,是因为王宁嫔给嘉靖生了庄敬太子载睿,而嘉靖没把她册封为贵妃,她是因怒报复。

第一种情况显然不符合逻辑,如果是嫔妃间宫斗,王宁嫔应该去谋害情敌才对,没道理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弑君。

第二种情况也经不起历史细节的推敲。《明史·诸王传》中有明确记载:“王贵妃生庄敬太子”,也就是说嘉靖封了她贵妃,她贵妃的封号是被后世史官刻意隐去的。

后世史官为什么要隐去呢?

有人认为,在这一场宫女反抗弑君的大案底下其实另藏着一个更大的争夺皇权的阴谋。

嘉靖十八年皇帝南巡,按照传统,皇帝巡狩则太子监国,于是王贵妃所生的载睿,四岁被立为太子。

嘉靖二十一年,太子只有七岁,如果这时候嘉靖崩逝,王贵妃母以子贵,便能立刻成为太后,而太子尚小,她进一步便可垂帘听政。

所以这一切很可能是这个女人利用了深宫中的人怨,并将之当成了问鼎皇权的机会。

支撑这一说法的有个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嘉靖二十八年,太子载睿行“冠礼”后两日,忽然死去。

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前两日还好好的,怎么就突然死了呢?

有很大的可能,嘉靖已经很难信任他这个已成年的太子,要他为母亲还债是最好的结局。

更多文章

  • 导致大明崩盘的白银短缺,竟从宋朝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白银短缺导致明朝灭亡,明朝发现白银短缺了吗,大明帝国白银流向

    时下的热播剧《成化十四年》中,西厂提督汪植向宪宗提议由唐泛调查云和一案,而根据剧情的介绍,此案牵扯的官银关系着大明根基的稳固与否。在历史之上,明政府在中后期也是头疼于白银短缺,并有学者分析,明朝建国后出现的白银短缺,既有前朝宋、元的影响,也包含自身的原因,更是与明朝灭亡息息相关,是一个令明中后期帝王

  • 朱元璋为何要将沈万三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一,沈万三太有钱沈万三祖上世代经商,广辟田宅,先是买了很多土地,又收购了很多农家土地,积累了一定财富,以后又开始做珠宝生意,卖珠宝,开当铺,开银号,做海外贸易,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的家产折算成美元的话,有20000亿美元,可以买下当时的整个大明朝,民传说他有一只聚宝盆

  • 李自成炮制一则谎言骗了世人几百年,硬把好皇帝崇祯黑成了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奇故事崇祯与李自成,崇祯对李自成的三个错误,崇祯为何不接受李自成

    明朝的灭亡的原因,涉及到诸多方面,但很多人习惯性地会把罪魁祸首指向明朝当家人崇祯帝,认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才会导致亡国之祸。这种看法乍一看很有道理,但细细翻阅史书资料,会发现此种说法经不起推敲。从崇祯在位期间的表现来看,并不是他胡作非为把明朝搞垮,恰恰相反,他自始至终都在竭尽全力挽救明朝,只是

  • 朱元璋请他出山,他只说了九个字,成功助朱元璋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是怎样一步步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一生干过哪些大事,朱元璋电视剧朱元璋称帝是哪一集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朱元璋写了这样一对御联来称赞他。而我朝太祖也是赞其为“九字国策定江山”。这个人就是明朝开国元勋朱升,他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对于朱元璋建立明朝提供了很大的帮助。01助明开国说起帮助朱元璋夺得天下的开国元老,很多人都会想到刘伯温。毕竟,刘伯温可是与大

  • 明朝郑旺妖言案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武宗身世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郑旺妖言案,郑旺事件最新,郑旺彭文来图片

    01大明正德二年十月二十八日,深秋的京城已有了些许寒气,四处飘飞的枯黄落叶,更为巍峨的紫禁城增添了肃杀之感。可就在这天,原本与市井小民绝缘的宫城,却迎来了个特别的“客人”,他衣衫破旧,满脸落魄,却对着东安门的卫士趾高气扬地喧哗:“我是当今圣上的外公,圣上的生母是我女儿郑金莲!如今国母被幽禁多年,请圣

  • 对李唐有定策之功的太平公主,最后没争过侄子李隆基,被逼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唐朝的公主中,太平公主是十分独特的一位,对她的历史评价很难把握。你说她是正面人物吧,可她有一段生活糜乱,并把持朝堂;你要否定她呢,她为李唐江山又立有奇功。总之,是个亦邪亦正的人物。太平公主本姓李氏,名字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帝武则天的小女儿。别看武则天对她的那些儿子

  • 陕西发现一墓志铭,揭开武则天当年的兽行,1300年前的传言被证实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纵观中国的皇帝史,有一位这么特殊的存在,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就是武则天。她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科举制度,重用寒门子弟,有才能的弟子可以破格录取。比如狄仁杰、张柬之、娄师德他们都是通过科举制被选拨出来。但对于浑水摸鱼,没有与其职位相符才华的人她也会罢免。所以当时的人才都愿意为武则天

  • 动不动就和亲的唐朝,究竟送出了多少位真公主?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朝哪个公主去和亲了,唐朝和亲有什么历史作用,唐朝两次重要的和亲

    和亲其实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比如说《左传》就有记载“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欒氏,而固与范氏和亲”,而和亲作为一种政治手段,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在唐朝更是达到鼎盛,成为一种安抚少数民族、调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常见办法,也是最优质的一种办法。唐朝初期,前凉张氏与慕容吐谷浑家族联姻,之后携手骚

  • 唐朝奇书《推背图》第十五象:一把扫帚泄露天机,香孩儿肃清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占卜和预言,现代人可能都抱有怀疑态度,但是古人是深信不疑,若是预测出什么吉凶,定要寻觅破解之法。先秦时期,更是将祭祀、占卜当做头等大事,《礼记》中载有:国家大事,在祀与戎。行军打仗之前,也都会观测星象来预测吉凶,精绝古城遗址就出土了一块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

  • 杨贵妃的祖上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大将,打得瓦岗寨好汉丢盔弃甲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杨贵妃的家族有多厉害,杨贵妃历史揭秘,杨贵妃和太宗的关系

    不过,李世民也是人不是神,也会有失误的时候。他在打天下时也曾不分青红皂白误杀过一个隋朝忠臣。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百多年后,此人的后代进入唐朝皇宫,一步步让唐朝走向毁灭。此人名叫杨汪,弘农华阴人,出身隋唐时期世家大族“弘农杨氏”。在南北朝后期和隋唐初期,“弘农杨氏”中人才辈出,先后在北齐、北周、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