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选择法治,儒学为何还能鼎力发展?后世王朝却对儒学篡改

秦始皇选择法治,儒学为何还能鼎力发展?后世王朝却对儒学篡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44 更新时间:2024/2/6 22:33:50

在帝国时代建立之初必定是最危险的时候,秦朝的二世而亡,也有这方面的因素。而这个时候如果想要稳定社会。

那么,帝国的统治者就必须要请出亡灵,要借用前人的口号和行为来稳定当下的群众和社会,而因为华夏文明之前的发展相对繁荣,古人们留下来的政治体系比较多样,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选择如何来借用以进行稳定就成了帝国统治者最为重要的任务。

从大方向上来盘点,对治国最有影响力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儒家主张的德治,法家主张的法治和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这三种形式是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也是春秋战国时代争论最为激烈的。

秦朝的时候选择了使用第二种,也就是法家的法治,但现实告诉我们,在帝国建立之初推行法治是不明智的,因为法治制度相对来讲比较强硬,它需要强制性地将人们约束在同一个框架之下,就会很容易让人民感受到压迫,而有压迫必然就会有反抗,王朝就会动荡。

后来,汉朝初期,也就是汉高祖到汉武帝之间应用的是第三种,也就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可是在无为而治的基础上,汉朝的经济实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推动和发展。

但是,汉朝并没有繁荣,在对战匈奴的时候也是胜少负多,国家发展得非常憋屈,皇帝也过得非常的辛苦,事实证明,道家的无为而治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并不适合于国家的繁荣和富强,那么就只剩下儒家的德治了。

而事实上也正是儒家的德治延续了2000多年,无论王朝如何更替,在帝国制度维持的2000多年当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没有放弃坚持儒家思想,就算是混乱的两晋时代也不例外。

那么,儒家学说为何能够鼎盛发展呢?为何能够经久不衰呢?本篇文章,我们就来重点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儒家学说的内涵。

实际上,首先是儒家学说比较适用于帝国时代,或者说适用于帝国的体系结构。

在大秦帝国统一之后,中国古代历史上特别混乱的时代只出现过一次,就是魏晋南北朝,其它的像是五代十国存在了也不过几十年,相比于魏晋南北朝的369年,显得就没有那么多存在感了。

而魏晋南北朝时代之所以会如此混乱,持续时间几乎能够与春秋战国时代相匹敌,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民间拒绝儒家学说。

我们知道,在南北朝时期是佛学比较鼎盛的时代,是佛学在中国传播比较广的年代,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有很大一部分都崇尚佛学。

但佛学并不适合于一个封建帝国,因为封建帝国是权力的私有,它必须要全民族人坚持同一种制度,共同奋斗才能够维持王朝的运转,而儒家学说则坚持三纲五常,坚持君臣父子就要求了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和尊卑。

通俗点讲,就是要求了谁必须要听谁的话。但佛学却不一样,相比于儒家学说佛学是一种比较平等的学说,它的影响与儒家学说几乎是对立的,可是无论是魏晋、还是南北朝时期的国家都是封建性质的帝国,如果国家无法共同的推行和发展同一种制度,无法明确阶层,那么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混乱。

即是说儒家学说是最适合做君主统治手段的主张,也正因如此,儒家学说才能够被帝国时代的每一个王朝都加以利用。

每个王朝的儒家学说并非都是一样的,就像上面说的那样,儒家学说其实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说皇帝就会认为儒家人说的有多么正确,也不是说儒家学说真的就有多么好,只不过应用儒家学说更利于皇帝统治一个国家,更利于他们统一成子的思想,更利于教化民众,所以,儒家学说才会被皇帝所推崇。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变迁,社会的框架在一点、一点的发生变化,人们的认知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儒家学说必然不可能一直维持着原本的模样。

那么,为了让自己手中的工具变得更加有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造甚至是篡改,有一部分也会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以至于从董仲舒开始,儒家学说实际上就不再是孔子时代的本来面目了。

为什么呢?首先,天下一统和中央集权的帝国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它需要一个钦定的官方意识形态,这不仅是为了防止因思想的混乱而导致的社会混乱,也是为了管理的低成本和高效益,我们从秦王朝的失败当中就可以看到,军事独裁和文化专制并不适合于统一的大帝国,只是一味地强制性压迫不能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想要王朝真正安定就不能单纯的堵,而是要疏。

如果想要管理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并且希望这个帝国能够长治久安的话,在严刑酷法的威慑之下也需要文化怀柔和道德训诫,简单来讲,就是需要点人情味。在平时使用常规手段,而在非常时代才采用那些严刑峻法等非常手段。

其次,以文教化,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法比单纯的战争要更加地渗透人心,这一点很多例子都可以验证,比如说周王朝。

周最开始只是一个文化技术都非常落后的势力,但他们却推翻了当时强大的殷商王朝,用的实际上用的就是文化怀柔和道德训诫这两种手段。

殷商王朝因为横征暴敛和酷刑失去了人心,周王朝就反其道而行之,对自己的臣民和附属国加以安慰采取温柔的政策,最终得到了民心,而大汉王朝也是这样,秦王朝推行暴力和严刑酷法成为了悬在人民头上的两柄利剑,汉高祖刘邦入关之后就只是与人民群众约法三章,后来也推行黄老政策循序渐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以柔克刚比以硬碰硬要更加好用。就像是刘向在《说苑?指武篇》当中所说的那些,凡武之行,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就是说对于那些戎狄或者是敌人,要先有文明去教化,如果能通过文明改变那是再好不过,如果屡教不改再推行武力也不迟。而对臣民也是这样,需要恩威并重,软硬兼施,而不能只是一味地压制。

而这样的方式与儒家的主张其实不谋而合,儒家就是反对严刑酷法的,他们虽然讲究阶级,但是在阶级内部确实讲究道德,讲究用仁义去约束众人,他们作为硬性的也不过是礼乐道德,像法政那样的硬性规定则是弃之如敝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儒家没有理由不成为帝国之盾的意识形态。

当然,实际上符合帝国思路的不仅仅只有儒家,法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符合的,所以,很多时候帝国都是兼用儒家和法家,但是即便如此,在大框架或者是外部包装上却只能是儒家,就像是大汉王朝推行的就是外儒内法。

所以说,虽然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儒家学说有着很大量的糟粕,但其实儒家学说的这种糟粕并非是它原本的面目,最开始的儒家学说虽然也不完美,但是绝对不像后来的宋明理学那样有失偏颇。

其实,儒家学说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帝国需要的变迁,无论是在哪一个时代,它的核心都与帝国需求的核心不谋而合,因此,儒家必然会成为帝国发展的支撑,在帝国社会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一旦摒弃了儒家学说就很容易走向混乱,魏晋南北朝就是个例子。

当然,儒家学说也有很多的不足,可无论如何,它对于华夏古代历史的发展却是非常重大的。事实上,如果没有儒家学说的支撑,帝国时代的发展一定不会如同我们所熟知的历史那样。

当我们从某种角度上去看的时候,一种制度或者一种学说其实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于那个时代,有的时候我们从现代人的角度上来看它是错的,在当时那个时代确实相对先进的,就像王羲之所说的那样,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或许很多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在观看如今历史的时候也会感到一句落后吧!

更多文章

  • 秦始皇为何修建万里长城,骗了人们4800年?真相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但史实是长城的修建并不是秦始皇最先修建的,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我们熟知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戏弄各路诸侯,只为了博得美人一笑,最终连自己的江山都丢掉了,中也有长城的影子。秦朝修建万里长城是在燕、赵、秦昭王修建的旧长城的基础上,耗时5年,新修了8850余千米而建成的。有人根据推算修长城也就相当

  • 秦始皇统一六国用了多长时间?其实不止十年,实际用了十六年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始皇什么时候统一六国,秦始皇能统一六国吗,秦始皇靠啥统一六国

    嬴政取消逐客令后,就已经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最终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战略策略,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37年的冬季,随后秦国便打响了统一天下的战争。虽然韩国是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但嬴政亲政之后,第一个出兵攻打的国家并不是韩国,而是赵国。秦国

  • 诸葛亮为什么要让四人抬棺,绳断便安葬?没料到隐藏这么大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诸葛亮抬棺断绳便葬的故事,诸葛亮死后四人抬棺是真的吗,诸葛亮为什么让四人抬棺

    但具体安葬在什么地方,说是由四个军士抬着,什么时候抬棺的绳子断了,就在哪里埋葬。这样的安排有什么说法吗?据一些史料记载,诸葛亮在生前曾五次出川北伐,但是都没有成功。安葬在这里,意思就是时刻不能忘记北伐中原,如果日后将士们能统一中原,他也能看到凯旋而归的士兵身影。其次也是表明了诸葛亮生前的心愿,就是死

  • 诸葛亮让关羽镇守华容道有3层用意,第三层才是诸葛亮的真实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亮为何派关羽去守华容道,诸葛亮和刘备商议让关羽走华容道,为什么诸葛亮要让关羽守着华容道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事件,便是在曹操赤壁之败后,诸葛亮安排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围追堵截。曹操的败退路线是,先走乌林,被吴军及刘备集团军追杀,乃寻求南郡江陵之近道,而走北夷陵、葫芦口等。但在这些要道上,皆有诸葛亮所安排的伏兵,或者说刘备集团军的重要将领,基本都被诸葛亮调度到了曹操的逃亡必

  • 汉末三国时期有哪些乐姓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末三国时期十大家族,有姓乐的吗,姓乐的历史名人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开篇依然提醒大家假期出行时要注意防护呀。汉末战乱频仍,虽然在众多战事过后成就了一些人物,却让更多的人流离失所。本篇就来聊聊汉末三国时期的乐姓人物们。梳理了《三国志》、《华阳国志》中提及的乐姓人物们,列个名单:乐进、乐綝chēn、乐就、乐方、乐肇zhào、乐何当、乐敦、乐详

  • 曹操流传至今的2首诗:一句被酒鬼挂嘴边,一句被创业者当作激励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操最著名的10首诗,曹操十句诗,曹操励志四句诗

    “多面人”曹操如果说,整个三国时期最难评价的人物是谁,那么很多人都会选择曹操,因为曹操实在是令人无法捉摸。作为一个英雄,他有些方面又实在不像一个英雄的所作所为,比如梦中杀人、错杀吕伯奢这两件事。再加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发言,实在是拖沓曹操的英雄气质。如果说他是奸佞,那也不合适

  • 诸葛亮在荆州时,结识的“诸葛四友”,后来都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在荆州的社会关系,诸葛亮四友下落,诸葛四友什么意思

    后来到了公元197年,诸葛玄在荆州病逝。诸葛亮于是和弟弟在南阳隆中生活。在此期间,他拜师水镜先生司马徽进行学习。在那里,还结识了四位好友,崔均,徐庶,石韬,孟建。此四人在后世被称为“诸葛四友”。据说在学习的时候徐、石、孟三人求学的态度是“务要精熟”,只有诸葛亮是“观其大略”。在学习的过程中,诸葛亮曾

  • 司马懿骑马闯营帐救唐瑛,拥吻中唐瑛晕倒,司马懿:我还没亲够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这次小两口重逢两人真是高兴坏了,毕竟两人相互牵挂彼此这么久,看到司马懿骑着马帅气的相来营救,这气氛简直要爆表的节奏呀,英雄救美终于抱得美人归的司马懿可是威风凛凛呀,看唐瑛小眼神里完全就是崇拜还是崇拜,完全就忘记了此时中毒的自己。其实唐瑛很多时候都可以逃走的,毕竟武功那么高强,即使被这一条小链子锁住了

  • 司马懿拐带皇后回家,把家人吓跪了,一听邻居要来看吓得立马关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大军师司马懿全集免费,司马懿被贬回家,司马懿皇后

    在《三国机密》第三十三集剧情司马懿一到家门口就向众弟弟们说蒙面女子以后就是他们二嫂嫂了,这些小屁孩竟像闹洞房一样拦住二嫂嫂要一睹司马懿老婆的庐山真面目,事后司马公一听新儿媳的真实身份便暴跳如雷再加司马懿图二中的非她不娶的混账话让司马公立刻棍棒加于儿子身上。图三中的司马公大骂儿子说唐瑛是他们见了都要叩

  • 司马懿几句话换来一剑,他好不容易被救醒,唐瑛却对他破口大骂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瑛个人简历,司马懿和唐瑛谁厉害,唐瑛的丈夫李祖法

    不过司马懿不是真残但挨得这一剑却是实实在在的痛甚至差点就死在杨大坏蛋的剑下不得不说司马懿对自己真得够狠难怪让曹公郭嘉忌惮,在刘平成功说服曹公不但救了司马一家还让司马懿为曹家效力这让一直视司马懿为死敌的杨修气坏了直叹司马懿总是走狗屎运。而既得救又得了官职的司马懿还走到杨修面前耀武扬威说事实证明他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