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发生在蜀汉建兴九年,曹魏太和五年,即231年,和第二次和第三次不同,第二次诸葛亮北伐只不过是策应东吴攻势而已,第三次也是和郭淮打了小规模战争,而第四次北伐,可以说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后,再次获得较好的时机,只是最终这次北伐被蜀汉内部问题所拖累了。
这一次北伐,蜀汉抓住了是陇右地区遭遇了旱灾,加之诸葛亮可能探知了曹真病重的消息,这里要说的是,历史上的曹真是说不一定是什么名将,但是绝没有演义中那么棒槌,他也是在多年间遏制蜀汉北上的。
《三国志.后主传》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
诸葛亮率大军北上,再度攻打陇右地区,围攻祁山堡,祁山堡坐落在西汉水北岸,在甘肃礼县东20余里,四周地形险要,只有从西南方向可以进入此城,魏国在此设立要塞,就是要遏制蜀汉大军的北上。
所以说蜀军围攻祁山堡并未一举拿下,而是久攻不克,诸葛亮留下部队继续围困祁山堡,继续率军北上,进军卤城(今甘肃天水市与礼县之间),后攻打上珪,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市。
此时对于蜀汉有两件有利的事情,一件就是曹真病重,无法掌控西线抵抗蜀军全局,曹叡重用司马懿,令其成为西线魏军主帅。在时间上,诸葛亮掌握了一定的窗口期,因为魏军在司马懿没有上任前,能做的只能是固守,这给了蜀军从容调度的时机。
《晋书.宣帝纪》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
这两处记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诸葛亮率部攻打上珪,并且割了上珪的麦子时,司马懿率领主力部队并未抵达上珪战场,蜀魏两军主力是在上珪以东遭遇的,但是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役。
可以说蜀军割了上珪的麦子对于卤城之战是很有利的,因为当时陇右之地之前遭受干旱,早已没有了足够支撑两支大军作战的粮食,一切都需要靠后方运送。此战两军在后勤方面都是处于同样困境的,也可以说谁打赢了后勤之战,谁也就占据了局势主动。
卤城之战本来打出优势的蜀军就是在后勤上发生问题,被迫撤军的,上珪之麦对于蜀军能够和魏军对峙奠定了基础。
再看一下司马懿所率的魏军,历史记载中,前线魏军有两个保障后勤的办法。
《三国志.郭淮传》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
《三国志.明帝纪》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粮。
一个说是魏军粮草得到了少数部落的支持,一个说是曹叡之前不准毁坏上珪的麦子,之后司马懿击退蜀军,利用上珪之麦保障了口粮,得以和诸葛亮对峙。
可以说这两件事应该是都发生了,郭淮在西北的确有影响力,要来些粮食也不是难事,而且之前说了,在上珪,魏蜀双方是遭遇战,蜀军也必然不能将上珪的麦子全部割完,司马懿率军赶到后,也获得了一些。
综合来看,诸葛亮此次北伐选择的时间,给蜀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就是曹真病重,曹魏换帅,这给了蜀军相对从容进军的机会,并且实现了收割上珪的麦子,在前线完成了就地补充的,有利局面。
而且诸葛亮快速推进,避免了魏军向上珪方向增兵,遏制蜀军割麦,那样的话,司马懿只要坚守不战,蜀军就因为后勤补给问题就只能撤军了。
再来说说此次北伐,诸葛亮选择时机对蜀汉有利的另一件事,也及时轲比能响应诸葛亮。
《汉晋春秋》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
有意思的是,在诸葛亮这次北伐的时候,轲比能还到幽州给曹魏贡献了良马,看样子轲比能也是去打探虚实去了。
只是就历史过程来看,轲比能的响应与否对蜀汉来说没有太大意义,更没有对西线的战局有任何影响。
《三国志.牵招传》会亮时在祁山,果遣使连结比能。比能至故北地石城,与相首尾。帝乃诏招,使从便宜讨之。
面对轲比能响应诸葛亮北伐,曹魏也远远没有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曹叡派遣牵招就将其逼退了,其实这也很正常,毕竟轲比能和蜀汉也没有什么交情,出兵响应一下,分散一下曹魏的兵力就可以了,真让轲比能为了蜀汉和曹魏发动大规模战争,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诸葛亮这次北伐的盟友,能够给予其的帮助不多,而孙吴在这段时间没有什么足以牵制曹魏的军事行动,也算是诸葛亮此次失利的一个外因了。
上珪遭遇未战之后,诸葛亮率部退守卤城,此后,诸葛亮是兵行险招的,引诱司马懿出战,并完成了一次反击的胜利。
《晋书.宣帝纪》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关于卤城之战的过程,《晋书》记载相对简单,就是说司马懿率部攻破了蜀军营寨,斩俘万人,诸葛亮灰溜溜地逃跑了,但是具体的过程是没有记载的。
个人认为《晋书》还是存在美化司马懿的情况的,因为哪怕是成书于西晋时期的《三国志》也没有记载此次司马懿大胜的局面,只是记载了,曹叡以诸葛亮撤军,给西线将领予以封赏,丝毫没有提及斩俘万计的事情,所以说,我倾向于《三国志》中对于此战的描述。
当时司马懿领兵由上珪南下,抵达卤城,和诸葛亮对峙,但是司马懿坚守营寨不出,这一点倒是和演义中有点像,也就是坚守不战,等待蜀军粮草耗尽就可以了,不得不说这种打法,对于曹魏来说也就是多消耗些粮草,对大局是有利的,毕竟蜀汉面对的局势是,不在北伐中重创曹魏的生力军,就无法取得实际的进展,更不要说要兴复汉室了,所以当时诸葛亮是玩了一把冒险游戏的。
《三国志.王平传》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三国志.诸葛亮传》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之前诸葛亮是留有部队继续围困祁山堡的,应该就是让王平留守,当司马懿闭守不战之时,而且存在张郃率部支援祁山堡的可能,所以诸葛亮借势,让王平放弃围攻祁山堡,转而向卤城集结,并在卤城南面建立营寨固守。
此时的局势是,魏军突然完成了对蜀军的合围,且切断了蜀军的粮道,那么此时对于魏军来说,只要持续围困就可以,等到蜀军粮草耗尽,再行进攻,但诸葛亮既然冒险行此计划,应该是对于局势有准确预判的,也就是魏军的粮草不足以打持续的围困战。
那么面对大好局势的魏军将领,自然是想一战歼灭蜀军的,司马懿再也摁不住众将了,在卤城南北两线,双方爆发了大战。
当时张郃率部围攻蜀军由王平驻守的南围,只是没有攻克,这也能从侧面说明司马懿击败诸葛亮是假,毕竟若北面蜀军主力被击溃,张郃没有攻不破南围的道理,逃难的蜀军都可以把南围的蜀军冲垮了吧。
在北线的正面战场,诸葛亮集结了蜀军精锐,魏延、高翔、吴班等率部奋战,击溃了魏军,至于获甲首三千级,指的也就是魏军的精锐士兵了,个人认为指的不是“甲首”三千,甲首指的就是低级军官了,要是魏军被斩首了3000余低级军官,那士兵会有多少?那就是歼灭战了,所以要把甲和首两个字分开理解。
此战中司马懿是一直想要保持稳中求胜局面的,所以在进攻失利后,没有继续和诸葛亮交手,直接撤军,蜀军乘势追击,这也是符合张郃最终结局的。
《三国志.张郃传》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略阳大概就是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九十里陇城乡,如果不是蜀军趁卤城取胜之机北上,张郃哪里能从略阳出击追击后撤的蜀军呢?要是司马懿直接在卤城击溃了诸葛亮,也就谈不上张郃在卤城以北的木门道遇袭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陈寿在记录张郃战死的时候,还是有些美化司马懿的,记载里称是“诏”,意思是曹叡下旨让张郃追击,《魏略》里记载的是,司马懿有意逼张郃去追击的,这是一反之前司马懿闭守不战常态的。
而且这段记载明显有问题,曹叡在洛阳啊,若是前线消息传达到洛阳,曹叡在找大臣们商议,之后下令张郃出击,等诏令到了张郃手里,蜀军早就退却了,还追击个啥啊?这种追击的命令只能是前线的统帅下达最后时效性,怎么也是司马懿的活。
同时还有一件事可以印证卤城之战,诸葛亮并未战败,那就是此战后,蜀军撤军后,李严被贬了。
《三国志.李严传》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
注意此时李严已经改名李平了,简单来说就是,诸葛亮此次北伐之时,李严负责后勤补给,但是因为天气原因,无法保障前线军粮运输,所以李严派人把诸葛亮骗回来,之后却对诸葛亮说,军粮充足,你怎么撤军了?
之后诸葛亮在刘禅面前扒出了李严很多黑历史,都有信件等证据保留,最终李严被贬,有人说这是蜀汉内部权力斗争,是诸葛亮在战败后铲除巩固地位的做法,但是若诸葛亮在前线战败,李严不正好可以以此打压诸葛亮吗?这么大的败仗谁能瞒得住,而且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是请求自贬的,个人认为当时诸葛亮还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在大败的情况下,强行逼迫刘禅贬了李严。
关于这段历史记载,还有一处一点就是,此战之后,曹魏一方是有奖赏记载的,而蜀汉这一方面没有谁因为此战而得到封赏,具体原因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但是王平坚守南围是历史记载的,蜀军埋伏射杀了张郃也是蜀魏双方都承认的,也没人得到封赏,就证明蜀军是打败了吗?
总的来说卤城之战,是诸葛亮抓住陇右遭受天灾之际,想要大举北伐重现第一次北伐的影响,意欲夺取陇右之地,作为东进关中的基地,前期割了部分上珪的麦子充当军粮,后又在卤城战场上击败魏军,当趁胜北上之时,被李严骗回,随之而来的就是此次北伐战果付之东流了,当然卤城之战,魏军伤亡具体如何,没有明确记载,可能是魏军并未遭受重创吧,对整体战局影响不大,所以后来的局势发展也没有偏向蜀汉一方。
参考资料《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王平传》《三国志.李严传》《三国志.明帝纪》《三国志.牵招传》《三国志.张郃传》《三国志.郭淮传》《晋书.宣帝纪》《汉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