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在公元前227年。战国末年,秦国灭赵后,大军直逼燕国南界。兵临城下,燕国太子丹慌了神,便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嬴政只是秦王,还不是秦始皇。
第二次是高渐离砸秦。荆轲刺秦的哀歌并没有结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做了睥睨天下的皇帝,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越发不安起来。于是,高渐离寻找机会为朋友报仇。高渐离是燕国人,擅长击打一种叫做“筑”的乐器。他决定利用这个特长,意图接近秦始皇来行刺杀之事。高渐离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又往筑里灌铅,如愿到了秦始皇跟前。后面的事,大家就比较清楚了,秦始皇幸免于难,高渐离“不中而死”。
第三次则是张良谋划的一次刺秦。张良是韩国的没落贵族,秦统一六国后,他的继承权瞬间就灰飞烟灭了。张良到东方拜见仓海君后,便密谋刺秦的计划。张良找了一个大力士,并打造了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在秦始皇东巡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两人潜伏起来。等到秦始皇的车队到达时,大力士挥舞铁锤击向最豪华的那辆马车,但秦始皇并不在车上。
第四次发生在秦始皇夜游咸阳城时在兰池遇刺。史记这样记载: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由于没有留下活口,这次的主谋是谁已经无从得知了。
以上是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四次,秦始皇是统一六国的耀眼人物,遇刺的次数绝非只有四次,刺杀他的人也绝非只有以上人物。
秦始皇屡次遇刺,为何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幸免于难呢?“史趣”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是秦始皇有较强的防范意识。秦灭六国,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自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六国的旧贵族,即奴隶主阶级,自然不甘心失败,于是他们组织了系列暗杀行动。对于这一点,秦始皇心知肚明。所以,他要时刻防御种种暗杀。
二是秦始皇武艺不差。秦人尚武,这是不争的事实。战国末年,没点武力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在这个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秦始皇自然武艺不会太低,至少是有防身技能的。要不他怎能躲过的剑术高手荆轲的步步紧逼呢?
三是安保工作做得好。考古发现,秦始皇在巡游中常常乘坐两种专车,一种是“立车”,一种是“安车”。“立车”又名高车,车上有伞盖,有兵器,实际上属于秦始皇出巡的开道车,应为兵车无疑。“安车”也叫辒辌车,相当于移动的卧室。“輼輬本安车也,可以卧息。”当然,配备防御车辆还是最基本的,秦始皇车队还喜欢瞒天过海,刻意混淆主副和随从车辆,让人分不清哪个是主驾,张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失手的。
秦始皇与死神屡屡擦肩而过,最后还是死在了东巡的路上,而且还被迫卷入了矫诏的阴谋当中。不过,就历史而言,秦始皇的使命已经完成,他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