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上任皇帝留下来的臣子,除了极少的一部分会被新帝继续留用之外,剩下的要么主动辞官,要么就等着新帝动手,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在明朝时期,曾经发生过一次特殊的权利过渡,现任皇帝朱允炆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奉天靖难,打入了北京城,在顺利接替皇位后,朱棣是怎么对待陪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和建文帝留下的旧臣的呢?
奉天靖难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朱元璋死时,前面三个年长的儿子都已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了,朱棣就成了朱元璋在世的最年长的儿子,他的封地也最大,府兵也最多,可以说是朱元璋所有儿子里最风光的一位。
但这样的风光就毫无疑问地扎了新上任的皇帝朱允炆的眼,他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兼太子朱标留下的儿子,能登上皇位完全靠的是自己死去的老爹。
他本人既年轻也没什么资历,所以上位之后那些藩王叔叔大多数不服他,这事儿他自己也心知肚明。寻常人遇到这种事儿,也顶多自己憋住口气,暗地里猥琐发育,终有一天闪瞎那群藩王叔叔的眼。
但是朱允炆不是寻常人,自然也就不走寻常路,藩王叔叔们既然不服他,那就统统砍了好了,死人总不能再瞧不起他、碍他的眼了吧。
登基不到一年,建文帝朱允炆就开始大刀阔斧地削藩,几个月内连杀了几位叔叔,连向来安分守己的湘王朱柏都被逼的全家自焚以证清白,朱棣一看,这不是明晃晃的要我去死吗?与其等你把刀架到我脖子上,不如我先下手为强!
于是在经过了一段周密的准备后,朱棣打着“朝有奸臣,奉天靖难”的旗号带着一众兄弟轰轰烈烈地反了。
朱允炆没想到朱棣动手这么快,手忙脚乱地开始应战,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双方各有死伤,到最后,还是朱棣获得了最终胜利。
朱棣打进南京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假模假样的哭了两声之后,就名正言顺的登基为帝了。这场打了好几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朱棣看着这一些跟自己打天下的老臣,也开始论功行赏了。
大封功臣
朱棣刚开始奉天靖难时,优势并不明显,有很多人都觉得他是自己找死,所以当时能够坚定不移地站在他身边的臣子,那可都是实打实的忠臣,更何况跟着他打了几年仗,出生入死那么多次,朱棣怎么能不给他们升职加薪呢?
首先被加封的就是姚广孝,他虽然是一个出家之人,但是为人果断,智谋百出,还有鬼神莫测的神机妙算之能,当年多亏了他的支持,朱棣才能够下定决心起兵造反,打下如今的天下。
所以朱棣将这位在靖难之役中居功至伟的老臣封为僧录司左善世,让他掌管天下的僧人,成为世俗意义上的“佛祖”,又加封太子少师,称他为“黑衣宰相”,让他能够在朝堂中占据高位,这种待遇不能不说是丰厚了。
然后就是朱能,他从朱棣就藩时就跟在他身边了,是朱棣名副其实的心腹。在靖难之役中,朱能履立战功,先后击败了敌方的大将耿炳文、李景隆等人,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朱棣将朱能封为成国公,加封太子太傅,在给予他崇高地位的同时还授予他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的官职,让他能够掌握军权。
当然,在封赏活着的人的同时,朱棣也没有忘记那些为自己死在战场上的功臣,这些人通通被追封了爵位,尤其是在乱军之中为了就朱棣而战死的张玉,更是被追封为荣国公,谥号忠显。
至于其他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功劳的臣子,也各有封赏,升职加薪、黄金美人,朱棣一点都不像他老子朱元璋那样吝啬,给得相当大方。
清算“奸党”
对功臣们都论功行赏过了,那些在朱棣和朱允炆火拼时站在朱允炆那边的奸臣,朱棣觉得他们也该被清算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大舅子魏国公徐辉祖,要知道,在靖难之役中,徐辉祖作为他老婆的亲哥哥,非但不站在他那一边,反而旗帜鲜明的给朱允炆站队去了,在战场上还几次三番的想要置他于地。
朱棣南下之时,徐辉祖领军阻拦,在齐眉山和浦子口把燕军打的是丢盔弃甲,不战而逃,朱棣差点儿死在乱军之中。这也就算了,甚至等到朱棣打进南京了,徐辉祖也坚决不投降,组织兵力再次反抗,结果失败被捕。
朱棣对这个几次三番坏他事儿的大舅子那是恨之入骨,可是看在老婆徐皇后的面子上,还是没有要他的性命,只是削去了他的爵位,把他囚禁在家里,从此以后,这个曾经战无不胜的名将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上。
然后倒霉的就是武定侯郭英,他是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在靖难之役中曾经多次给过朱棣排头吃,毫不夸张地说,要是没有他的插手,朱允炆根本撑不了那么久。
等到朱棣上位之后,虽然碍于他是战功赫赫的老臣不能杀他,但是也削去了他的爵位,不许他再入仕,还株连了他的家人。不久之后,这位老臣就郁郁而终了。
再有就是靖难之役中的二五仔李景隆,他本来是建文帝的心腹,被任命为讨伐燕军的大将,但他却一路屡战屡败,以至于后世之人常常猜测他是不是朱棣那方的卧底,当然,这只是玩笑。
在发现建文帝大势已去之后,李景隆就迅速地投降了朱棣,朱棣心中其实对他没有什么好感,但是碍于他毕竟是个归降的好榜样,暂时没有动他。
等到自己脚跟站稳之后,立刻给李景隆来了个削爵幽禁一条龙服务,把他全家都关了起来。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一朝天子一朝臣,朱棣在打败朱允炆后,支持朱允炆的洪武勋贵自然迎来了灭顶之灾,靖难功臣登上了历史舞台,历史也开始了新一轮的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