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两都制于朱棣时期形成,在南京也保留了六部的建制,相当是候补朝廷。当初朱棣也许预料到如遇到危急,可以暂迁陪都。但是崇祯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李闯破北京时,因“无脸面对列祖列宗”选择了煤山自缢。
以南明各方势力自立山头这种乱局,尚能与清廷周旋17年,如被奉为天下共主的崇祯继续掌政,未必不能有所作为。
*设想1644年,李闯进京,而崇祯撤离,那么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窥伺于山海关外的清军不会入关,坐山观虎斗, 此时崇祯已逃离,而占据北京的李闯则被夹在明清两方势力之间。面对这种情况,李闯有两个选择,将虎视眈眈的清军作为主要对手,或继续追击崇祯残部。以闯军在北京掳掠抢劫的情况看,他放弃北京的可能不大,花花世界舍不得。而崇祯也有了喘息时间,可以在南方重新组织抵抗。李闯此时做出的方案应是:以主力防御满清军力,巩固京师,另派一部追击崇祯。
第二种可能:崇祯逃离,前往南方,清军继续入关,首先要面对的是李自成部。这也不可避免的引发一场大战,以一片石战役的情况看,闯军战力不敌清军,依然是败退的结果。清军入关后,将同时面临明朝残余力量和李闯残余力量两个对手。
不论以上哪种情况,都属于三方分立的局面,远比崇祯亡后,明势力一盘散沙的情况要好的多。也不会形成清军入关后,原明官员望风而降的状况。至于明、清、闯三方,如何应对,无从推测,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崇祯不死,满清得天下的过程,绝不会像历史发生过的那么轻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