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司马光老成持重,是保守派的顶梁支柱,是封建礼教最坚定的维护者,神宗一朝时还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这样古板的形象似乎很难和我们小时候所听到的司马光砸缸中那个古灵精怪的小孩联系在一起,但是他们确确实实是一个人,可见一个人从历史中的片段故事难以窥其全貌。
广泛流传的历史故事只能是残光掠影,这不仅体现在司马光本人上,也体现在司马光砸缸这段故事。
一直以来我们只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却并不清楚被救那个小孩是谁,也不清楚他后来怎么样。
在史书上的一句话背后却也是一个人鲜活的一生,本文就来讲讲这个小孩。
砸缸救人施巧计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最开始见于释惠洪《冷斋夜话》中的记载“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庭有大瓮,一儿登之,偶堕瓮水中。群儿皆弃去,公则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迸,儿得不死。”
这段文字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和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玩耍,有一个小孩看见院子里有个大缸,就爬了上去,却不小心掉在了缸里水中。
其他小朋友都吓得跑走了,司马光却毫不慌张,用石头击打大缸,水因此都流了出来,缸里的小孩自然也就脱离了危险。
这段故事不仅流行于当代小学课堂上,在宋朝当时也是广为流传正面典型,甚至还有画了许多小儿击瓮图,足见对司马光的称颂。
因此,这段故事在后来元朝丞相脱脱官修史书时被收录进了《宋史》,作为评价司马光的事迹之一。
那么为什么这段故事能如此广为流传呢?
一是确实比较传奇,司马光当时只是一个七岁小儿,预见如此性命攸关的大事却能临危不乱,这非一般人所能做到。不仅如此他还巧施智计将伙伴救了出来,一般的大人也不一定能想到这样的方法,可见其天资不凡小时候就有所显现。
二是这段故事发生于司马光父亲在洛阳任职留守司通判时,洛阳距离当时的都城开封很近,所以这段故事得以在都城轰动。
三是当时已经邸报这种古早的报纸,更方便了故事的传播。总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此后便代代相传,成为了经典的教育故事。
被救的小孩——上官尚光
在《宋史》中这个被救的小孩不过一笔带过,并没有说明姓甚名谁。
但是根据司马光救人地区当地上官氏族谱中可以查到,有一位名叫上官尚光的人,曾记录自己被司马光救过,因而揭掉了史书含糊不清的面纱,展现了更为真实详尽的那段历史。
那么上官尚光到底是怎样的人呢,他的一生又经历了什么呢。
上官尚光被救以后没有和司马光一直在一起读书,而是举家搬到了别的地方,上官尚光也是从小寒窗苦读,准备考取功名。
但是在读书一道上他的天资比较普通,第一次科举考试时不幸落选,其实这在当时也实属正常,毕竟当时科举考试是唯一当官途径,竞争可想而知。
第二次考试时他终于考上了举人,不过也未及殿试,科举虽然难考,但是对于人才济济的京城而言,举人确实是没什么突出的。
因此上官尚光并未受到重视,事业上没有什么成就,郁郁不得志的他因此选择离京还乡。
身为举人的上官尚光在家乡的地位还是颇高的,周围人也得称一声举人老爷,不然也不会有范进中举乐疯了的故事。
上官尚光在家乡做了教书先生,生活也过的越来越好,家境颇为殷实,可以说是古代版的中产阶级。
答谢建造感恩亭
家业兴旺的上官尚光没有忘记司马光的救命之恩,其实他的名字也与这救命之恩有关,他本名叫上官尚,被救之后家人为感念司马光才在名字上又加了光字。
长大后的司马尚光依旧不忘恩情,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信这与他的家庭教育也不无关系。
为了让后代子孙也记得这位大恩人,他便自己出资在自己的家乡建造了一座感恩亭,这在当时是非常隆重且饱含敬意之事,足见他对司马光感激之情的真挚。
可惜的是随着时代更替,这座亭子没能最终保存下来供后人瞻仰。
不仅如此上官尚光还将这件事写进了族谱,为的是将司马光这份英雄举动永远的流传,让家族后人都知感恩,常怀感恩之心。
也正是因为他自己的感恩之心,才让这件淹没于历史中的故事,有了让我们一窥全貌的机会,他的名字也因此拨开时光的遮掩,出现在大众面前。
这或许也是另一个层面的好人有好报,谁的善举都不会籍籍无名被后世忘记。
虽然上官尚光并没有取得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他的这份懂得感恩也值得我们学习,他虽是小人物,但却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至情之人,正是我们许多普通人也可以真正做到的。
即便不能做到万世流芳的惊天伟业,也要无愧于心,无愧天地,时间自然会给你一个公道的评价。
结语
许多历史故事,如果更去深入全面的探寻,你会发现得到的感悟会更多,每个人都不是故事中的脸谱,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司马光除了砸缸这个用于教育小孩子冷静勇敢的故事,其实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的突出成就,在当时的官场中他历经三朝,地位举足轻重,文学造诣相当斐然。
不仅如此,他在史学上的成就更是少有人出其右,他所撰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作,由此可见他的成就之高。
所以对历史人物有兴趣可以更为深入全面了解,会发现其中妙处所在,而且即便是一些像上官尚光一样没有姓名的小人物,也有着属于他们的闪光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