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要说了,卢绾最后不是也遭到刘邦的猜忌、举家投降匈奴了吗?可是,诸君或许忘了一点,汉初反叛的所有异姓诸侯王、如燕王臧荼、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包括那位被降为了列侯的楚王韩信,有一个善终的吗?可凭什么卢绾能够全身而退、举家出走匈奴?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发小这个身份多少还是管点儿用的!
当然,仅仅是发小这个身份,还不足以让汤和得以善终,毕竟后来被朱元璋诛杀的江夏侯周德兴也同样是他的发小。那么,汤和为何能够长期屹立不倒并以信国公之尊寿终正寝,而且死后还被朱元璋追赠了东瓯王爵呢?
充分摆正自己的位置
汤和不仅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小,而且还是朱元璋的“革命引路人”。早年间,是汤和一手把朱元璋拉进了红巾军,最终成就了朱元璋的帝王大业!如果搁在其他一些人身上,这样的资历足以倚老卖老了。但是,汤和从来不倚老卖老,他给了朱元璋足够的尊重、给足了朱元璋作为帝王所需的尊严。如何建立起帝王的尊严,这是许多布衣出身的开国皇帝都曾经面临的问题。本来都是一起创业的“合伙人”,凭什么你高高在上、我们都要俯首称臣?历朝历代的开国元勋,能够充分摆正自己位置的人其实并不多,尤其是最初共同创业的“合伙人”。历朝历代因为这个而死的开国元勋还少吗?仅此一点,汤和就已经占尽了先机,他不善终谁得善终?
不争不抢、一侯镇众侯
汤和这个人,除了能充分摆正自己的位置之外,不争不抢也是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明王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的那些开国元勋们一个个削尖了脑袋想要位列公侯。为了能够进入地位最崇高的公爵之列,公然摆功的、拉帮结派的、哭天抹泪的……大有人在!唯独汤和,不争不抢、朱元璋给什么我他就收什么。
为了控制公爵的数量,朱元璋将自己的“革命引路人”汤和摆在了侯爵的位置上、将其封为了中山侯。以汤和的资历、功勋,如果略微放低公爵的门槛,他必定是公爵!可为什么朱元璋要封自己这位发小为侯爵呢?因为朱元璋知道,即便封一百、一千个公爵,也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那么,怎样才能让没有受封公爵的开国元勋们不再“闹腾”呢?把资历深、功劳大的汤和摆在首席侯爵的位置上,众人请对号入座吧:“你们谁的资历能比得过我老朱的发小兼‘革命引路人’汤和?他都是侯爵,你们凭什么争公爵”汤和一侯镇众侯,朱元璋成功化解了危机。这其实也是当初老人家为什么要将萧克摆在第一上将位置上的原因所在,并不完全是一些人说的什么“历史原因”。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选择汤和呢?因为信任。汤和是跟朱元璋“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发小,朱元璋了解他的性格,相信他不会为了一个公爵出来争抢。即便是给汤和封一个伯爵,汤和也会欣然接受。这就是汤和,资历深、功劳大,却又不倚老卖老、不争权夺利!试问,这样一个人,哪个领导不喜欢?朱元璋虽然最初只把汤和封为了侯爵,但并没有亏待他,数年之后朱元璋便又重新将汤和封为了信国公。一个“信”字,也足以表达汤和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了。但这一切都是汤和用不争不抢换来的,试想如果当初汤和削尖了脑袋去争公爵,他还会获得这样的待遇吗?到头来,恐怕不仅争不来公爵,能不能善终都且要两说了……
识时务、主动交权
或许是太了解自己那位发小皇帝的秉性了,早在明太祖朱元璋还没有开始着手大规模削夺开国元勋兵权之时,汤和便主动以各种理由把自己手中的兵权交了出去,这同样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对于开国武将而言,兵权就是自己安身立命的资本,一旦交了出去,自己便成了“任人宰割”的鱼肉。因此,恋权、抓权、弄权的开国武将自古以来比比皆是……汤和能够主动交出兵权,其实就已经注定了他未来的结局了。一个没有了爪牙的老虎,就算伏于朱元璋的卧榻之旁,朱元璋也依然可以酣睡,不是吗?
因为汤和的识时务,朱元璋对自己这位发小也是毫不吝啬,随即下令在老家凤阳为汤和修建了奢华的府邸并赏赐金银无数,足以让汤和豪奢一辈子了!汤和也是个聪明人,既然朱元璋给了,那就一概照单全收。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有贪心说明没有野心,此举会让朱元璋对自己更加放心。自此,汤和回到凤阳老家,整日里醉生梦死、不问世事,过起了“土豪”一般的生活….
“离休”不离心、随叫随到
汤和虽然“离休”了,而且整日里醉生梦死、不问世事,但是他并没有与明太祖朱元璋离心。因为你如果真的什么也不干,反倒是会让皇帝认为你是装出来的。汤和太了解朱元璋了,你越是离他远远的,他越是不放心!因此,朱元璋有事召汤和,汤和从来不推搪、更加不会“装病”软辞,包括让汤和带兵。既然已经交出了兵权,自然应该离带兵远远的,这是一般人的正常逻辑。但汤和不同,朱元璋让他再次出山带兵,他照样欣然接受。这就彻底打消了朱元璋的疑心,汤和交出兵权是出于真心、不是为了“避祸”,否则他又为何同意再次带兵?
汤和“离休”之后,朱元璋让他带兵去巩固东南海防,汤和立马披挂上阵、带着军队前往东南沿海,出色地完成了朱元璋交代的任务。在任务完成之后,汤和再一次主动交出了兵权,回家做起了“富家翁”。试问,这样一个人,没事不犯嫌、有事敢担当,朱元璋有什么理由要除掉他?汤和到底是朱元璋的发小,他太了解朱元璋了。你什么也不干,他会认为你“别有用心”;你什么都抢着干,他同样会认为你“别有用心”!汤和做事恰到好处,让朱元璋想猜忌都无从猜忌起,他不善终谁的善终?
不“结党”、坦然接受“监督”
汤和能够善终并不是偶然的,也并不完全是因为与朱元璋的发小关系。其实,早在淮西勋贵集团拉帮结派愈演愈烈的洪武初年,汤和便已经置身事外了。史载,韩国公李善长曾经找汤和借兵帮自己修缮府邸,作为堂堂中书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连“装修工人”都请不起了吗?显然不是,李善长此举实际上就是在试探汤和,想把他拉上自己的战车。那么,汤和怎么做的呢?派人,要多少派多少!但他事先找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把事情的原委向自己这位发小交代得一清二楚,获得了朱元璋的谅解与默许。这同样是汤和的聪明之处,既没有得罪李善长,又在朱元璋面前与李善长划清了界限,两边都不得罪!这样的聪明人,又怎会不得善终呢?
可即便如此,也依然无法打消晚年朱元璋对开国元勋们日益增加的戒心、猜忌。汤和在“离休”之后,索性学起了唐王朝的汾阳忠武王郭子仪,府门洞开、随时接受朱元璋的“监督”。汤和在凤阳不仅不结交朝臣,就连凤阳当地的官员,除了礼节性拜会之外、也几乎从不来往,安安分分地做起了“土豪”。以至于后来朱元璋都觉得派人监视汤和“没意思”,撤回了所有负责监视汤府的锦衣卫。
懂得感恩
汤和虽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革命引路人”,又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享受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他从内心里对自己的发小朱元璋是感恩的,这一点从晚年汤和的表现也能够看得出。晚年,朱元璋召见汤和,彼时汤和已经病重、连说话都困难了,但他还是坚持去了南京。见到朱元璋之后,已经无法正常说话的汤和老泪纵横、一个劲儿地给朱元璋磕头表示感谢。这是发自内心的,对于一个病入膏肓之人而言,大可以装病重、动不了了,不是吗?朱元璋挑不出任何刺儿来,但汤和却表现的如此激烈,足见其内心对朱元璋的态度,他对朱元璋是非常感恩的!
综上所述,汤和能够在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朱标辞世、明太祖大规模诛杀开国元勋的铁血时期安然离世、寿终正寝并获得了追赠王爵的待遇绝不是偶然的,他是朱元璋对汤和一生的最后肯定!是汤和用一生的不争不抢换来的……在没有了利益冲突的大前提下,汤和就是朱元璋从小“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发小,这份感情是最真挚的、无私的,朱元璋也是认账的!也就无怪乎汤和能够得以善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