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不仅没胜,还被射瞎一只眼,这是咋回事?

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不仅没胜,还被射瞎一只眼,这是咋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064 更新时间:2024/3/7 5:02:58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这位才华横溢、骁勇善战的统帅型皇帝,却在高句丽的安市城下折戟沉沙。虽说李世民在极力维持唐军的威严,但安市城终究没有攻下,唐军粮草供应不济,只能就此打道回府。

遍观李世民打过的所有战役,唯一的一次失败便是在浅水原败给了陇西薛举,幸亏薛举病逝,不然大唐基础不稳。除此之外,李世民再无败绩,那么为什么举大唐全国之力进攻高句丽,却没有取胜呢?

首先,李世民并未使出全力:

李世民出兵高句丽的原因,是高句丽发生政变,盖苏文杀掉了原国王高建武。其实这种政变很常见,只是这位盖苏文从掌权之后,就开始不听唐朝号令,这是李世民所不能容许的。

起初,李世民还是很克制的,一方面由于考虑到战争劳民伤财,另一方面李世民也想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唐朝多次派使者去高句丽,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史料记载:

“上曰:‘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邻国,不可以不讨。’”

假如高句丽的新领导能审时度势,继续听从唐朝号令,那么李世民也不会大动干戈。只是独裁者盖苏文不仅杀掉了国王和百余名朝臣,还虐待百姓,并开始频繁发兵侵扰邻国。

李世民作为“联合国”的天可汗,那就自然不能撒手不管,毕竟当时给大家承诺的便是有困难找唐朝。

新罗使者也来到长安,表说百济已经和高句丽联兵,企图切断新罗入贡的道路,所以迫不得已,李世民亲自抄刀上马。

此战和开国之战不同,李世民保持着情形的头脑,换言之,能治一服不治一死。如果能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效,那自然更好,但如果此战令唐军陷入泥潭,李世民会及时抽身而退。

唐军在进攻白岩城之时,城内守将出尔反尔,本来说投降,却有后悔了,一怒之下李世民下令:

“如果攻克城池,城中财物全部分给将士们!”

城府极深的李世民,很清楚这道命令的结果,那就是屠城,城破之时,将是城中所有人的末日。

然而,唐军在城下拼死厮杀,或许破城只在旦夕之间,城中守将再次请求投降,这次对方表现得很至诚,左思右想之下,李世民还是同意了对方投降的请求。

得知消息,将军李世勣带了几十名校尉,火急火燎地冲到李世民帅帐前,原话是这么说的:

“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柰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

意思就是说,士兵们舍死忘生地攻城,不就是为了城中金银财物,现在接受对方投降,岂不是寒了将士们的心。

李世民赶紧安抚:

“将军所言极是,只是朕不忍心看到纵兵杀戮,凡事有功的将士,朕会府库中的金银赏赐给诸位。”

好说歹说,李世民才把众人安抚住。

可见李世民并不想赶尽杀绝,对于这场战争,李世民不想冒太大风险,哪怕将士们舍死忘生,他作为统帅必须保持清醒和冷静。

在攻克白岩城后,进攻计划也出现了分歧,有的人认为要先攻克坚固的安市城,再继续进攻建安城,这样最稳妥。有的人认为,安市城城坚粮足,士兵精锐,很难攻克,不如绕道先攻克建安,那么安市城也就成了囊中之物。

先攻克建安城,风险较大,但收益同样大,只是如果这样,安市城内的守军,可能出兵切断唐军粮道,到了那时,唐军就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李世民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所以李世民还是听从了长孙无忌,先攻破安市城,再做打算。

由此可见,在李世民的统领下,唐军一直留有余地,如此这般,取得的战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最后止步在安市城下,也就无可厚非了。

其次,高句丽抵抗顽强,唐军不能攻破:

隋炀帝曾举大隋全国之力,率百万军队,三次亲征高句丽,不仅连连败北,整个隋朝都被战争拖垮了。其中主要有原因在于,高句丽军兵十分强悍,不论是战斗意识,还是整体素质,都不弱于隋兵。

虽说高句丽只是一个小国,但的确不好对付,史料记载:

“安市人望见上旗盖,辄乘城鼓噪,上怒,世请克城之日,男女皆坑之,安市人闻之,益坚守,攻久不下。”

安市城的守军,在城内防守,他们见到李世民的黄罗伞盖,竟在城头大声叫嚷,甚至还有戏谑之词,明摆着就没有把天可汗放在眼里。李世民又怒了,再次下令,城破之后屠城,高句丽军兵不仅不怕,反而作战更为勇武,在很长时间内,李世民都无法攻克。

为攻下安市城,唐军可是下了血本,唐军用上了投石车和冲车。每天轮班进攻,日夜不停,大小石头就像雨点般砸向城池,足足打了六十天,动员五十多万民力,安市城岿然不动。

看到攻城没效果,唐军开始在城边建造土山,一度山顶离着城墙只有几丈远。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土山忽然倾倒,压倒了城墙。但因为当时负责的将领没有在现场,唐军没有抓住机会。反而城内的守军及时出来,再次占领了土山,这次极好的机会也化作了泡影。

再有,天气、环境影响:

由于李世民没有及时改变策略,在安市城下拖的时间太长,唐军士气大不如前,最要命的是唐军远道而来,粮草马上就供给不上了。

史料记载:

“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先拔辽、盖二州户口渡辽,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迹不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了粮食,再强大的军队打不了胜仗。除此之外,冬天到了,辽东这个地方比较冷,而且当时还没有全球变暖、厄尔尼诺这种现象,所以估计最少也有零下十几度或许更低。

气温骤降,水都变成了冰,供应马匹的草料也成了问题,无奈之下,李世民只能宣布撤军。为了挽回颜面,李世民命唐军在城下列兵整齐,一队一队撤军,再次秀了秀“肌肉”。

事实上,不论承认与否,李世民还是栽了个大跟头,在此之前,李世民的战绩几乎是百战百胜。当然,薛举曾经让李世民栽过跟头,但当时大唐刚刚建立,各地割据政权尚未平定。而征高句丽时,大唐已经建立多年,十分强盛,此战也让李世民大为惋惜。

最后,还是要提战斗意志的问题:

其实,不管是隋朝,还是唐朝,这几次进攻高句丽,其战斗意志明显不同。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狗追兔子的故事,兔子如果不拼命跑,那么它丢掉的是一条命,而狗如果不拼命追,顶多是少吃一顿肉。

高句丽如果败了,那就是灭国之战,李世民如果败了,大不了回大唐,这也是双方战斗胶着的原因所在。

当然,高句丽最终还是败了,李世民之后的策略便是时不时就骚扰一下高句丽。这种拼国力的战争,高句丽也就落入了下风,唐高宗时期,最终灭亡,并入了大唐版图。

而那次李世民征服高句丽的战斗,也成为了如今影视剧热点,在韩国历史剧《帝国的早上》中。高句丽大将渊盖苏文,可是乘胜追击,一路追杀李世民到大唐都城长安,硬是射瞎了李世民一只眼睛,再让李世民跪地求饶才作罢。

在《大祚荣》中,李世民更惨,先是在安市城围攻战中,李世民被刺客刺中腹部,差点一命呜呼。后来又一路溃败,最终在长安保卫战中,愚蠢无能的李世民再次被射瞎一只眼睛。

但不管怎么说,安市城之战,确实成为了李世民心中永远的疙瘩,挥之不去!

更多文章

  • 武才人能当上皇后全靠他?此人深藏不露,李世民都没看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武才人和李世民关系,武才人当上了皇后,武才人和琉璃相认

    在古代出家意味着跳出三界之外,清心寡欲守着青灯古佛度过一生,而武才人在感业寺出家也代表着从一而终,一辈子只有李世民这一个男人,在这个男人死后,每日在寺庙中为李世民的亡魂超度。所以才有了后来李治在感业寺约会武才人的事情。李世民去世后,儿子自然要时常来祭拜一下,这来来回回,李治自然就看到了曾在老爸床前侍

  • 武则天称帝时,为什么感觉唐朝皇族、关陇贵族,都没有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武则天称帝经历的几个时期,武则天称帝前的准备,武则天对关陇集团的影响

    在旧时期的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是非常根深蒂固的,男人地位永远比女人要高得多。在民间,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外出寻欢作乐;而在皇室,三宫六院更是家常便饭。但是在唐朝,男女地位却不是这样,女人的地位有了明显上升。在开放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世人对女子的要求也没有那么严格了,不仅老爹的小老婆可以偷偷嫁给儿子当皇后

  • 李世民发动政变,真是被逼无奈吗?史书给我们留下了个细节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世民政变时的实力,哪个历史上的变故是李世民发动的,李世民兵变为什么会成功

    而且史书上还说,虽然李世民受到了这么多的伤害,差点连命都搭进去了。不过,李世民一向隐忍大度,对两兄弟的谋害不予计较。(李世民剧照)史书上又说,李世民不予计较,但是李世民的手下看不下去了。当然了,李世民的手下生气,也不是完全为了替李世民打抱不平,他吗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目的。毕竟如果李世民这棵大树要是倒

  • 没人逼她,武则天为何主动放弃帝号,原来她想争夺另一个权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武则天为何放弃帝号,武则天自废帝号,武则天为什么会留帝号

    古代女子当政也不鲜见。由于在皇权政治下,总会经常出现年幼或者性格软弱的皇帝,因此太后、太皇太后或者皇后常常会站出来,主持朝中事务,因而也就形成了女子当政的局面。不过,虽说古代女子当政的情况不少,但是像武则天那样直接上位当皇帝的,却是绝无仅有。(武则天登基)如果武则天这个皇帝当得很轻松,大家都不怎么反

  • 狄仁杰死后,遗物中发现8个字,暴露他与武则天的真实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武则天,很多人都是非常的熟悉了。一代女皇帝,唐朝承上启下的一位治国人才,但是武则天留给后人的印象却是褒贬不一,有人说如果没有武则天,就凭唐朝后代那几个庸才,唐朝早亡了,武则天接管江山并且治理的非常好,这就是她的功绩。而有的人认为,武则天为了上位不择手段,阴狠手辣,不是一个合格的明君。但是仔细想想

  • 李世民知道李治和武则天的畸恋,李世民才不宠幸武则天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世民武则天李治是何关系,李治对武则天有多宠,李世民与武则天李治

    武则天是在贞观十一年入宫的。当时李世民驾幸洛阳宫,听说十四岁的武则天“容止美”,遂召她入宫,还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而李世民是在贞观二十三年去世的。这期间足有十几年的时间。可史书对这十几年两人之间的交往竟然没有什么记载。仅见武则天在晚年时回忆自己为李世民驯马一事,这还是武则天主动回忆起的,而这

  • 刘邦建立汉朝后继承了秦朝大部分政治制度,却为何恢复了分封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简介刘邦接管秦朝了吗,刘邦统一天下后的变化,刘邦统一天下秦朝旧部去哪了

    汉朝的确继承了秦朝的政治体制框架,比如秦始皇所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检查制度(设置御史大夫)、郡县制度以及秦朝的租赋、徭役、兵役等制度。但是汉朝的政治制度绝对不是照搬秦朝,毕竟秦朝建立之后,百姓及贵族官员已经发现了秦朝制度的弊病——过于严苛,所以,汉朝建立之后将秦国的法律进行

  • 被封神者死后魂魄要立刻去封神台,而这两人却为何能去找纣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封神中谁是纣王最怕的人,封神妲己和纣王吻戏,纣王死后有没有被封神

    封神大战的规矩是只要在这场大战中战死的人,榜上有名的,魂魄就会上封神榜。看守封神台的柏鉴,会用法宝百灵番将他们的魂魄引到封神台,所以很多人死后魂魄都是直接上了封神榜的,可是却有两个人,死后魂魄没有直接去封神榜,而是去朝歌找纣王,他们为何能逃过柏鉴的百灵番呢?这两个人就是商朝太师闻仲和商朝太子殷郊,他

  • 河南发现三国名将文丑墓,证明文丑并非死于关羽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鼎立,诸侯割据,直至今天后人对三国时期的英雄仍然怀有无比崇高的敬意,不但整修他们的陵墓,还为他们建立纪念馆与纪念祠,用此来表达对英雄们的尊敬。由于国家耕地的大幅利用及开发,许多三国时代英雄人物的墓地也被一并发掘出来,而三国大将文丑墓的发现,也给众多专家学者带来了惊喜。文丑是三国初期袁绍手下的一名

  • 刘襄是刘邦长子长孙,即位的热门人选,为何错失帝位?因他错信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邦长孙刘襄的后代,刘邦与孙子刘襄的谈话,刘襄和刘邦什么关系

    这本来应该是件好事,可是齐王刘襄却并没有因此而高兴,反倒不久就抑郁而逝,当时年龄还不到30岁。刘襄是刘邦的长子长孙,拥有当时西汉最大的诸侯国,吕后掌权时期他逃过吕后的毒手,在平灭诸吕之乱中立下大功,如今汉文帝即位,大权回到刘氏家族手中,刘襄为什么反倒抑郁而逝呢?他和汉文帝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怨?1、刘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