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是抚远大将军,为何年羹尧被赐死,岳飞的后代继任后就没事呢?

同是抚远大将军,为何年羹尧被赐死,岳飞的后代继任后就没事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826 更新时间:2024/1/16 18:17:15

就拿“无人臣礼”来说,年羹的脾性雍正帝在潜邸的时候就领教过,年遐龄拜入胤禛摁下算是有些眼力,当时来说,主仆名分已定。

年羹尧是一等一的人才,不到三十岁的四川巡抚,这在当时让人根本无法想象,然后一路飙升,在地方上简直成了土皇帝,军政一把抓,手里还攥着定西将军印,这风头出得,亲爹也得眼红。

年羹尧好像后悔拜错了门,自己大红人一枚拜入胤禛这个没啥出息的亲王门下,有碍前途,可惜没有后悔药可吃,当时谁也没想到日后的胤禛能当皇帝,年羹尧这心里一不平衡就开始“无人臣礼”了,按说年羹尧是汉军八旗,应该自称奴才,但是他和胤禛却自称官职,这就是大不敬,为此胤禛真急过眼,当时就已经看透了年羹尧的德行。

半年多没个请安折子,胤禛生母大寿,阿哥婚礼,年羹尧也是只字全无,这哪里是奴才,还不如个外人,当时的胤禛就已经气得不行,责令年羹尧把带去四川10岁以上的子侄全部送回京师,理由是“担心他们学了你无父无君的德行。”,其实就是连老带小都被胤禛当做威胁工具。

纵观胤禛一生,好则掏心掏肺,歹则睚眦必报,性子里没有几分隐忍,记仇恒久远,一事永流传,但康熙末期毕竟自己还不掌权,如果对地方大员动手很可能引起康熙帝的不满,而到了雍正帝执政初期,没有几个人是和自己站一起的,根本没有挑选的余地,说雍正帝是惊弓之鸟也不为过。

田文镜李卫这些人能够光速升迁,可不是雍正帝不拘一格用人才,是朝堂暗流涌动雍正无人可用,当时所有人都觉得雍正是篡位获取皇权,听闻消息连亲娘德妃愣住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胤禩集团已经到了绝不苟活悍不畏死的程度,四下传扬雍正得位不正,甚至还妄图拾起议政王大臣会议这块鸡肋来架空雍正,那时候的雍正帝内忧外患,初时能用得上的也不过寥寥几人,张廷玉、隆科多、年羹尧。

年羹尧又是主军事,内忧如果再加上外患,雍正大概就不用活了,所以对年羹尧不得不用,捏着鼻子那种,他知道年羹尧自大的脾性,所以才百般......算得上讨好了吧。

本来年羹尧是要等到雍正大定的时候才处理的,没想到雍正帝的“讨好”助长了歪风邪气,所以雍正不得不提前下手。

这位仁兄还是一如既往的无人臣礼,在皇帝面前也没个坐像,以前是对主子不敬,现在就是对皇帝不敬了,俨然雍正朝已经容不下那么大一个人才了,蒙古王公甚至额驸都要下跪行礼,直隶总督也是如此,到了北京王公一下全部跪迎,就连皇帝的侍卫也没放过,下马替他拿马鞭,上马还得托扶他一把,外加“年选”、“朋党”真是狂得没谁了,而朋党是雍正帝最忌讳的。

不用分析雍正帝的心路,他也不是过河拆桥,因为别管怎么算,年羹尧也是个死,咱们省些篇幅好了。年羹尧但凡有岳钟琪一半德行,雍正帝薨了他都死不了,搞不好还有机会祸害祸害乾隆帝,顺便会会和珅。

岳钟琪呢,虽然也不大让人省心,但比年羹尧好上很多了。

雍正让胤祥提点岳钟琪,要加入汉军八旗,否则雍正帝也扛不住雪花一般落在桌案上的弹劾折子,年羹尧没事,那是因为他是汉军镶黄旗,而且又是雍正的藩邸旧臣,当然没人说什么。

岳钟琪可不行,谁不知道岳飞抗金,那个“金”就是女真人,满洲人的前称,让岳飞的子孙当抚远大将军,满洲的皇亲贵胄们担心岳钟琪图谋不轨,当然这只是弹劾说法中的一种,最主要的是岳钟琪的身份问题,但是岳钟琪不想入旗,无非是考虑涉及家族的名声问题,这是一次忤逆,但还算好,胤祥还活着,替他遮过去了。

但是后来的攻讦越来越激烈,以鄂尔泰为首的大臣不断攻击岳钟琪的能力问题,雍正帝不傻当然能想通其中关节,有的是因为满洲武官跋扈无能,有的是不尊将令,有的纯粹是暗流涌动有人策划。

但是出于两点原因岳钟琪必须要倒霉,一是特磊事件雍正帝被骗,白白失去了一年多最珍贵的进攻时间,准噶尔针对清军的进攻进行了一年多的专项防御筹备,造成雍正到死也没能真正平复准噶尔,二是给过岳钟琪入旗的机会,岳钟琪没有把握,面对越来越浓重的恨意,雍正帝无法真正对抗整个满洲大员和皇亲贵胄的压力,所以最终还是要岳钟琪顶雷背锅,雍正帝是不会出什么罪己诏的。

说是岳钟琪获罪,其实就是找茬,岳钟琪没有那么重的罪,如果深究的话指不定谁倒霉呢,但是雍正下手办的是岳钟琪,不是讲什么道理,欲加之罪,无论如何岳钟琪都要“伏法”。

雍正看起来挺扶植汉臣,其实都一样的,岳钟琪的地位在他心里不如个满洲副参领,而且也差不多到时候了,毕竟岳钟琪一个汉人将军掌管军权时间也太久了,雍正不放心,曾静案更是让雍正难以忘怀,这次没反,下次呢......

但是岳钟琪是个什么品性的人,雍正还是很清楚的,那就是逢满必蔫,执行军令对汉人军官挺狠,但是遇到查廪这样的,宁可让汉人军官背锅抵命也没敢动查廪一根汗毛。

比如曾静案,吓得岳钟琪没完没了的跟雍正帝解释。

可是把雍正帝愁坏了,他也看出来岳钟琪吓坏了,到底怎么安抚呢,雍正帝费尽了心思,就差诅咒发誓带上全家了,这样的岳钟琪他怎么会杀。

他们的差别在于一个压不住,一个乖宝宝,这忠心表的也没谁了,雍正帝看似手狠,其实分跟谁,这反正面都体现在年羹尧身上了,至于岳钟琪,雍正帝虽然嫌他“不识抬举”,竟然不按自己的意思加入汉军八旗,但毕竟有战功在身,多年来那么多战功怎么杀。

鄂尔泰一群人也没到必须弄死岳钟琪的地步,主要还是岳钟琪的身份问题,位子也需要让一让,死不死的无所谓。对雍正来说,本来就是烦莫须有,再说了,打仗10次,就输一次人就被砍死了,谁还当将军,你以后用谁去。

更多文章

  • 赵匡胤可怜,后代帝位被夺无人主持正义,然赵光义更符合官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光义与赵匡胤,赵匡胤赵光义后代列表,赵匡胤很厉害为何被赵光义算计了

    那为什么?37岁的叔叔赵光义做了皇帝?这个问题,我通过四个角度谈谈。当然,赵光义对于两个侄儿也确实够狠的,一个三年后自杀、一个五年后病亡,两个侄儿都是在壮年!但问题是,谁让你生在帝王家呢?最是无情帝王家嘛。因为赵光义的实力和威望,他当皇帝,臣子们的既得利益才能被保护的最完整。赵匡胤打天下的时候,比其

  • 古人怎么避暑?战国有冰箱,唐朝有空调房,宋朝喝冷饮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夏天宋朝的人是怎么避暑的,古人避暑,古人夏季怎么避暑的

    90后还好,毕竟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风扇了,80后或者再往前的70、60年代,许多家庭连电风扇都没有,他们的避暑方式,和古人几无二致,无非就是扇扇子、开窗户,条件好点的有冰块……也玩不出什么花样儿的。孟浩然在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中写道:古代男子束发,而在夏日的夜晚,就会把头发披散下来,然后打

  • 朱元璋靠郭子兴建立了大明基业,他怎么对待郭子兴一家?灭绝郭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上朱元璋与郭子兴,朱元璋离开郭子兴后如何发展,朱元璋为什么要投奔郭子兴

    朱元璋有勇有谋,郭子兴十分信任他,将其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也正是有郭子兴这样的贵人帮扶,朱元璋才在群雄逐鹿的元末时期,得以崭露头角。可以这样说,没有郭子兴的提携,就没有朱元璋的大明朝。濠州城内,有郭子兴、孙德崖、彭大、赵均四大势力。彭大素有智谋,深得郭子兴敬重。孙德崖、赵均等人与郭子兴素有恩怨。赵均

  • 朱棣靖难之役攻打济南时,铁铉用一块木牌,让朱棣功败垂成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棣靖难之战打了几年,铁铉损招逼退朱棣大军,朱棣靖难输得最惨的一仗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1939年8月,朱棣率军南下,一开始士气正盛,短短几个就打到了济南。当时,朱允炆为了抵抗朱棣南下,还安排了大将李景隆前去阻截,但李景隆却屡战屡败,最后只好躲进济南城坚守不出。济南城是朱棣南下的

  • 朱元璋从混混做到皇帝,人人对他敬重佩服,可他有个心病无人敢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成功的三个秘诀,朱元璋一生最大的功绩,朱元璋一生干过哪些大事

    好在人阔了不愁没人捧臭脚,于是多少代的祖宗都被编出来了,还给朱元璋找了个有名的远祖朱熹,此人官做得不小,还有学问。难怪明朝科举要考朱熹编的四书,而且答案要以他的注释为准,都是“一笔写不出两个朱字”闹的。说自己的祖宗阔过,对自己曾经穷的事就得避讳一点,放过牛、要过饭、做过和尚什么的都不能再提了。即便有

  • 第十八集:李白结识忘年交,金龟换酒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白和金貂换酒,李白身世完整版,李白大闹长安城片段

    “下官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我是前来贺喜的,恭喜恭喜!”“喜从何来?”“圣上下招,宣你立刻进京面见。”“啊……”,李白突然想到刚分别不久的吴筠道长,一定是吴道长的推荐起来作用,自己奔波半生,等的不就是这一天吗?张知县收起笑脸,整理衣冠,十分严肃地说:“圣旨下,李白跪听宣诏”李白谢主隆恩后,赶紧在家设宴款

  • 狄仁杰一直想恢复李唐王朝,为何武则天还很信任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切,都与武则天的提拔重用分不开的。狄仁杰在唐太宗年间就已经当官了,只是还没有崭露头角,还被小吏诬告,阎立本前来审案时,意外发现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才,欣喜地夸他为“沧海遗珠”。到了武则天时代,狄仁杰得到了信任和重用,升迁频仍,官至宰相。武则天很敬重狄仁杰,从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为“国老”。狄仁杰

  • 一个唐朝的“情圣”,凭借一首诗,让李白东施效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李白最著名的诗,李白最有深度的一首诗,李白是情圣吗

    但是要论律诗中的魁首,大家则普遍认为,非崔颢的《黄鹤楼》莫属。这首七言绝句,不光留名千古,还曾让一代诗仙李白无奈“搁笔”。后来李白回去后,很不服气,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不过和崔颢的诗一比,无异于东施效颦。这其中具体是怎么回事呢?骆驼今天就来聊一下。李白,大家都自认为比较熟,骆驼就不多说了,前两

  • 茶文化渊远流长,从唐朝开始,茶税已经成为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哪一年开始征收茶税,茶税历史,我国什么时候开始征收茶税

    为什么说喝茶是艺术呢?因为茶圣陆羽,他编写的《茶经》,不光将茶叶分出了高低,就连泡茶用的水,他也一并分了高下。唐朝饮茶之分盛行,茶叶不光能泡水喝,还能做成抹茶粉。不过,在唐朝,喝茶的成本可是越来越高,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唐德宗下令,向民间征收差税而导致的。唐德宗继位正是安史之乱被平定不久,当

  • 视频丨因为一首诗而引发的血案?探秘唐朝宋之问真的谋杀了自己的亲外甥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之问因诗杀外甥来源真假,宋之问杀外甥真实性,唐宋之问简介

    刘希夷和宋之问其实并不是外人,他们是外甥和舅舅的关系。但即使是叔侄关系也不会有如此惊人的巧合吧?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句名诗竟引发了叔侄两人的杀人惨案。一次,宋之问读到外甥刘希夷所写的《白头吟》,便爱不释手,于是动了窃己之心,苦求他将此诗转让给自己。谁知这个刘希夷在答应送诗给舅舅以后却又私自发表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