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可怜,后代帝位被夺无人主持正义,然赵光义更符合官心

赵匡胤可怜,后代帝位被夺无人主持正义,然赵光义更符合官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381 更新时间:2024/1/26 3:32:24

那为什么?37岁的叔叔赵光义做了皇帝?这个问题,我通过四个角度谈谈。当然,赵光义对于两个侄儿也确实够狠的,一个三年后自杀、一个五年后病亡,两个侄儿都是在壮年!但问题是,谁让你生在帝王家呢?最是无情帝王家嘛。

因为赵光义的实力和威望,他当皇帝,臣子们的既得利益才能被保护的最完整。

赵匡胤打天下的时候,比其小12岁的赵光义也开始协助其二哥。可以说,对于赵匡胤的心腹们来说,赵光义是熟人,他的脾气秉性,赵匡胤的心腹们都很了解。同理,赵光义也很了解他们。

所以,这一方面可以减少“杯酒释兵权”后,赵匡胤将比较明显的有可能威胁赵姓天下的武装势力,削权后新起的“次等心腹”的威胁;又使得这些“次等心腹”的既得利益得到最大化保留。

毕竟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赵光义的心腹,其实也同时是赵匡胤曾经的心腹。但赵德昭、赵德芳的心腹可未必是他们了。毕竟年龄、经历都在那里,赵德昭、赵德芳没有经历开创天下的历程。所以,他们当皇帝会更喜欢用新人,老臣的地位不容易保住。

经历过五代十国的文臣武将们,有几个是“忠臣”?

北宋时,包括欧阳修等人对于冯道曾进行过严厉批评,说他不忠。后世也有许多人如此说,但是翻看“五代十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朝中活的时间长的人其实都不是“忠臣”。

冯道历仕四朝十帝,寿享72周岁。和他年龄差不多的臣子们哪个不是这样?就算你四五十岁,也得历经两三个朝廷了。因此,几十年的历史和现实导致在北宋初的文臣武将,谁也谈不上谁是“忠臣”。北宋开国文臣们,哪位不是三个以上朝代的老臣?哪里有什么忠君,都是为自己利益服务的犬儒。

每个人忠于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像冯道这种人还算非常好的官员呢,不贪腐、不乱政,纯粹的行政官员。为当时的百姓、社会反倒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真正掌握军权的人是赵匡胤兄弟而不是其他人,文人更加受重视。

赵光义那时是晋王,位列宰相之上,又是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可以说,完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同时,也给了他一定的“代兄”掌权的权利。在赵匡胤并没有“太子”的情况下,赵光义的地位某种程度上就是“储君”。

对于赵匡胤的心腹来说,某种程度都和赵光义的关系也很好。他们都姓赵,谁当皇帝都是臣,赵光义当皇帝,所有老臣都会照样被重用。赵德昭当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文人们都是墙头草。历经五代的文人们其实比武将们还墙头草。老百姓有句名言“人死如灯灭”,除了特别拧的人,与赵光义有矛盾的人会反对赵光义做皇帝,没人会反对赵光义登基。

赵匡胤一死,宋朝最有权力的人是赵光义,是叔叔。

赵德昭虽然已经25岁,但是从三年后,赵光义一句话就能逼死赵德昭看,此人气性太大,作为政治人物不合格。作为皇子的他,过于看重皇家的尊严。

北宋初期,儒家统治观正在打造过程中,无论是皇位继承制还是忠君思想都没有完成。人们的思想比较现实

既然,赵光义又有实权又有比赵德昭、赵德芳更好的政治和军事头脑,更重要的是他还想当皇帝。为了自己、为了北宋的未来,宋朝文武都欣然接受了这一命运。再加上赵光义又有母亲的威严,从这个角度上说,即使有人想反对也没有借口。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经过晚唐、五代十国的乱世,儒家道德观在唐朝的地位并非唯一,到了北宋时其地位更加薄弱了。所以,所谓的皇帝的儿子就必然是皇帝的思想并不存在。同时,那一时期正是乱世。如果皇子们在没有经历锻炼下,亡国乱政的事情在五代已经出现过例如后汉隐帝刘承祐,对于老臣进行的某种屠杀、逼迫,直接造成郭威黄袍加身事件。

所以,为了皇帝家族的兴盛,皇室内部“有能力者居之”还是比较有市场的。比如辽国也是兄终弟及,宋朝那时也是。

可见在当时的社会,谁有权力,谁对政权最有影响力,在皇族中就自然成为最可能的皇帝,是十世纪的人的主流思想。

综上所述,因为上述四个原因,无论赵光义继承皇帝是通过正常手段,还是通过刺杀篡位都不重要,那个时代的人心所向才是最重要的。

更多文章

  • 古人怎么避暑?战国有冰箱,唐朝有空调房,宋朝喝冷饮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夏天宋朝的人是怎么避暑的,古人避暑,古人夏季怎么避暑的

    90后还好,毕竟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风扇了,80后或者再往前的70、60年代,许多家庭连电风扇都没有,他们的避暑方式,和古人几无二致,无非就是扇扇子、开窗户,条件好点的有冰块……也玩不出什么花样儿的。孟浩然在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中写道:古代男子束发,而在夏日的夜晚,就会把头发披散下来,然后打

  • 朱元璋靠郭子兴建立了大明基业,他怎么对待郭子兴一家?灭绝郭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上朱元璋与郭子兴,朱元璋离开郭子兴后如何发展,朱元璋为什么要投奔郭子兴

    朱元璋有勇有谋,郭子兴十分信任他,将其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也正是有郭子兴这样的贵人帮扶,朱元璋才在群雄逐鹿的元末时期,得以崭露头角。可以这样说,没有郭子兴的提携,就没有朱元璋的大明朝。濠州城内,有郭子兴、孙德崖、彭大、赵均四大势力。彭大素有智谋,深得郭子兴敬重。孙德崖、赵均等人与郭子兴素有恩怨。赵均

  • 朱棣靖难之役攻打济南时,铁铉用一块木牌,让朱棣功败垂成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棣靖难之战打了几年,铁铉损招逼退朱棣大军,朱棣靖难输得最惨的一仗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1939年8月,朱棣率军南下,一开始士气正盛,短短几个就打到了济南。当时,朱允炆为了抵抗朱棣南下,还安排了大将李景隆前去阻截,但李景隆却屡战屡败,最后只好躲进济南城坚守不出。济南城是朱棣南下的

  • 朱元璋从混混做到皇帝,人人对他敬重佩服,可他有个心病无人敢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成功的三个秘诀,朱元璋一生最大的功绩,朱元璋一生干过哪些大事

    好在人阔了不愁没人捧臭脚,于是多少代的祖宗都被编出来了,还给朱元璋找了个有名的远祖朱熹,此人官做得不小,还有学问。难怪明朝科举要考朱熹编的四书,而且答案要以他的注释为准,都是“一笔写不出两个朱字”闹的。说自己的祖宗阔过,对自己曾经穷的事就得避讳一点,放过牛、要过饭、做过和尚什么的都不能再提了。即便有

  • 第十八集:李白结识忘年交,金龟换酒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白和金貂换酒,李白身世完整版,李白大闹长安城片段

    “下官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我是前来贺喜的,恭喜恭喜!”“喜从何来?”“圣上下招,宣你立刻进京面见。”“啊……”,李白突然想到刚分别不久的吴筠道长,一定是吴道长的推荐起来作用,自己奔波半生,等的不就是这一天吗?张知县收起笑脸,整理衣冠,十分严肃地说:“圣旨下,李白跪听宣诏”李白谢主隆恩后,赶紧在家设宴款

  • 狄仁杰一直想恢复李唐王朝,为何武则天还很信任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切,都与武则天的提拔重用分不开的。狄仁杰在唐太宗年间就已经当官了,只是还没有崭露头角,还被小吏诬告,阎立本前来审案时,意外发现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才,欣喜地夸他为“沧海遗珠”。到了武则天时代,狄仁杰得到了信任和重用,升迁频仍,官至宰相。武则天很敬重狄仁杰,从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为“国老”。狄仁杰

  • 一个唐朝的“情圣”,凭借一首诗,让李白东施效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李白最著名的诗,李白最有深度的一首诗,李白是情圣吗

    但是要论律诗中的魁首,大家则普遍认为,非崔颢的《黄鹤楼》莫属。这首七言绝句,不光留名千古,还曾让一代诗仙李白无奈“搁笔”。后来李白回去后,很不服气,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不过和崔颢的诗一比,无异于东施效颦。这其中具体是怎么回事呢?骆驼今天就来聊一下。李白,大家都自认为比较熟,骆驼就不多说了,前两

  • 茶文化渊远流长,从唐朝开始,茶税已经成为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哪一年开始征收茶税,茶税历史,我国什么时候开始征收茶税

    为什么说喝茶是艺术呢?因为茶圣陆羽,他编写的《茶经》,不光将茶叶分出了高低,就连泡茶用的水,他也一并分了高下。唐朝饮茶之分盛行,茶叶不光能泡水喝,还能做成抹茶粉。不过,在唐朝,喝茶的成本可是越来越高,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唐德宗下令,向民间征收差税而导致的。唐德宗继位正是安史之乱被平定不久,当

  • 视频丨因为一首诗而引发的血案?探秘唐朝宋之问真的谋杀了自己的亲外甥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之问因诗杀外甥来源真假,宋之问杀外甥真实性,唐宋之问简介

    刘希夷和宋之问其实并不是外人,他们是外甥和舅舅的关系。但即使是叔侄关系也不会有如此惊人的巧合吧?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句名诗竟引发了叔侄两人的杀人惨案。一次,宋之问读到外甥刘希夷所写的《白头吟》,便爱不释手,于是动了窃己之心,苦求他将此诗转让给自己。谁知这个刘希夷在答应送诗给舅舅以后却又私自发表了出来

  • 唐朝如何对待不服的藩镇?动用“饥荒”当武器,不惜让白骨遍地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的藩镇割据有多严重,唐朝藩镇割据的原因及影响,唐朝藩镇割据要怎么解决

    由于连续的战争,消耗了官方和民间的粮食储备,假如正好遇上粮食歉收,则饥荒极有可能爆发。如安史之乱后,连续数年发生饥荒,这和吐蕃军队的频繁、大规模入侵有关;德宗兴元、贞元前后,关中地区又有几次连续的大规模饥荒,这与径原兵变、奉天保卫战、收复长安之战、讨伐河中朔方军和吐蕃入侵等战争有关。安史之乱期间,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