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给的毒酒,只是大口吐血,为何没有伤及性命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给的毒酒,只是大口吐血,为何没有伤及性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410 更新时间:2024/1/23 10:33:30

李世民从小就长在一个贵族家庭里,父亲李渊是隋朝的大将军在,在父亲的影响下,李世民不仅精通兵书,而且还擅长骑射,懂得如何用兵,在如何带兵打仗、管理军队上极富天赋。

在隋朝时期,李世民因为解救过隋炀帝,就已经声名远播了,等到建立唐朝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他几次平定地方割据,很多次的战争都是亲力亲为,为唐朝初年稳定了统治基础,而且建立了不俗的军功,因此李世民在唐朝的也是名声大噪。

只是中国古代的传承制度一直都是立长不立贤。李世民不管建立了怎样的军功,不管有多出色,在李渊眼里也没有什么机会成为太子,因为毕竟还有一个嫡长子的哥哥李建成存在。但是李世民却并不是一个只知道一味的付出的秦王,他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不会想平凡度过自己的一生,他也知道大唐和李渊需要他,而他也不甘心一直身居秦王的位置,他想要一展宏图就要有所作为,所以他绝对要改变这个现状。

那今天我们来说说唐太宗李世民在喝了李建成给的毒酒,为什么只是大口吐血,而没有伤及性命。

至于为什么李建成给李世民毒酒,原因就是虽然李建成自己是唐朝的太子,但是他并没有像李世民那样建立了卓越的军功,也没有李世民在军中的威信大,李建成也没有实际的军权,不能像李世民一样号令三军,他其实把李世民当成了一个潜在的争储的对象,所以他极有可能想要杀了李世民。

而为什么李世民只是吐血,并没有死去,一种说法说这是李建成故意为之的。因为李建成也没有傻到请李世民去府上聚聚,在府上把李世民给杀了。所以李建成只是为了警示李世民,让李世民知道不要贪图那个皇位,这只是小试牛刀,给你李世民提个醒,你李世民以后就夹着尾巴做人吧。

另一种说法就是其实李建成是想要杀了李世民的,只是因为毒酒放的剂量不是很充足,所以李世民侥幸逃过一劫。

在古代,毒药很多都是植物制成的,成效也是因人而异,就像南明永历八年的大臣黄大振,被赐毒酒后,依然啥事没有,最后还是太监用绳子把他了结了。所以,说不定李世民就是那个幸运儿,因为毒药成效和剂量的因素,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但是以上两种说法,个人觉得不是很符合逻辑,且听以下分析。

首先,史料记载,在李世民喝了毒酒吐血的几天后,他发动了玄武门政变,原因就是因为李建成先想要杀了自己,为了自保,他必须要杀掉李建成,于是李世民必须杀掉李建成和支持李建成的李元吉,他给李建成和李元吉扣上了犯上作乱的罪名,同时逼迫李渊退位,自己成为皇帝。不得不说,这个政变时间真是巧得很微妙了,让人觉得这就是一个为了政变而找的借口。

其次,李世民的登基之路不仅杀兄弑弟,还强行让父亲退位,这是极不利于李世民的名声的。所以很多史书,像《资治通鉴》《新旧两唐书》都不敢详细如实记载李世民是如何登上皇位的,所以很多史书都美化了李世民,借着李建成邀请李世民聚会,想要谋杀李世民,所以李世民不得不发动玄武门之变,这极有可能是历史美化了李世民的形象。

而且,当时李建成已经是太子了,并且占据一个有利的条件就是嫡长子的位置,这是李世民怎么也不会得到的先天条件,李建成就算知道李世民对自己的登基之路有威胁,他也不会傻到在自己的府里动手,就算李建成达到目的杀了李世民,也会让世人诟病,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声誉,落下个弑弟的骂名,若是没有杀掉李世民,等到李世民卷土重来那一天,李建成绝对没有好果子吃。所以聪明如李建成,杀掉李世民绝对是下下策。

李建成还是太子的时候,魏征就对他说:一定要杀了李世民,否则后患无穷。而且,李元吉当时也是建议李建成杀掉李世民,但是李建成并没有听李元吉和魏征话,最终李建成还是死在了李世民的手上。这命运竟然和项羽有一些相似,因为亚父曾经也和他说要尽早除掉刘邦,结果项羽犹豫不决,最终死在了刘邦的手上。

其实不管真正历史上李建成是否对李世民下毒手,最后的结局都是李建成在玄武门政变的过程中失败了,从此李建成的名字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由此可见,李建成和李世民这对兄弟,生在了帝王之家,注定了两人不能成为真正的兄弟,总要分出个胜负。

更多文章

  • 魏征写《谏太宗十思疏》时,李世民尚在,怎么就知道他庙号是太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魏征如何劝谏唐太宗的,唐太宗魏征历史评价,李世民庙号为什么是太宗

    按照这个结论来说,魏征写《谏太宗十思疏》是不可能的。但凡是也不能说绝对,话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出现啥样的事应该都是可以理解的。就比如三国时期的魏国第二任皇帝曹睿来说,在活着的时候就定了自己的庙号,而且还是烈祖,也让人感觉不管啥时候话都不能说得太满。那么,曹睿为何会生前定庙号呢?而且是烈祖呢?曹丕篡汉

  • 南唐后主李煜,主动投降赵匡胤,为什么是一个令人尊敬的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南唐后主李煜,以诗词名震千古,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将其当时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李煜42岁之时,死于开封,为何而死,至今都是千古之谜。然而他主动投降赵匡胤的选择,确值得人们尊敬。后周显德二年,也就是956年,周世宗亲征南唐,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占据了南唐大部分土地,兵临

  • 唐玄宗为啥不顾反对,决意要斩杀上官婉儿?专家:若不杀就是他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上官婉儿是被唐玄宗所杀吗,上官婉儿的真正死亡原因,上官婉儿在唐朝的地位

    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对西咸新区空港城一处建设用地进行先行考察时,发现了一座带有五个天井的唐代墓葬,一时间引起巨大轰动。要知道,五个天井级别的墓葬规模,至少是皇家级别的存在,而这座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一下子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目标。随着考古工作的有序进行,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也逐渐浮出水面。从出土墓

  • 中国唯一以军礼下葬的公主,也是唐朝开国元勋,可惜无人知其姓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最有名的四大公主,唐朝公主墓图片,唐朝最尊贵的公主是谁

    清代王祖庚在《娘子关》一诗中写道:“娘子军容讲武台,雄关嵲屼倚山隈”。这是关于山西一个古代兵家重地娘子关的诗,顾名思义,这里肯定跟一位女子有关。就算是不熟悉历史的人,应该也知道汉唐盛世,堪称盛世典范。唐朝以及汉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鼎盛的时期,李渊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打天下的故事,在民间流传

  • 唐朝和亲公主,一般有哪几种命运,其中有一个媵婚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和亲公主,最终的命运又哪几种呢!第一种,嫁给祖孙三代,不能说悲惨,只是于中原文化有冲突而已。788年,回纥部落武义成功可汗,派遣使者进献方物,向大堂求亲。德宗和大臣商议之后,最后答应,将公主嫁之。可是忠贞可汗卒,子奉诚可汗立。奉诚可汗卒,国人立其相,是为怀相可汗,皆从故法尚公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 杨玉环宠冠后宫十余年,为何没有为唐玄宗生下一男半女?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杨玉环为什么嫁给唐玄宗,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年龄,杨玉环死后玄宗还有宠妃吗

    古代帝王的女人们,更是会把生育子嗣作为头等大事,因为孩子意味着能在后宫站稳脚跟、日后能够有所依靠,子嗣的丰厚与否甚至关系到了自身的荣宠多寡,像杨玉环这样一生没有子嗣,还能够独得皇帝恩宠真的是凤毛麟角。杨玉环的后妃之路,充满奇遇开元七年,杨玉环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本应在一个温馨的家庭中长大,无奈开元十

  • 唐朝和宋朝相比,哪一个朝代的女性更开放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和宋朝哪个适合穿越,唐朝和宋朝的女性地位,宋朝和唐代的女人哪个多

    首先我们先从穿衣上来比较一下。唐朝时期,女性最爱穿的一种衣服叫做襦裙,服装风格,从晋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一直到明朝时期才结束。明朝时期流行的袄裙与襦裙,严格意义上来说,两者区别并不大,主要是看上衣是否束进裙子里面。唐朝时期女性穿了了襦裙以后,唯一的选择一般是半臂、 大袖衫、 低 胸衣,然后再搭配一个批

  • 杨贵妃为何独爱吃荔枝?如今科学揭开谜底,难怪受李隆基宠爱16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一次意外让杨玉环发现岭南的荔枝更好吃,她更喜爱岭南荔枝,这时就有一个难题了,那就是从岭南到长安真的很远。按照地图测算,距离不少于2100公里,坐飞机都要两个小时,坐火车要30小时,那么在古代呢?事实上,即使快马加鞭,每天马可以跑200公里,那也需要大约10天半的时间。十天过去,荔枝都烂了,更别

  •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十分风流的皇帝,宠爱的妃子并非只有杨玉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关系,李隆基为什么宠杨玉环,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评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人都喜欢漂亮的女人,也在情理之中,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说法,可见,古代的男人早就为自己的花心找好了借口。为了传宗接代,古代男子被允许“三妻四妾”拥有众多女子,然而实际上,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这篇文章发的时候,就是一年一度的七夕情人节了,今天

  • 隋炀帝真的说过“除生我养我者不可,其他皆可”这句话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世人怎么评价隋炀帝,隋炀帝说的话,如何全面评价隋炀帝

    纵观历史,对隋炀帝杨广这个人物的评价其实是褒贬不一的,存在巨大争议的。这个和编写史书的人有关,尤其是隋唐这一块的历史,要谨慎对待,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大多依靠二十四史,在唐朝之前,历史都是私人编写的,但是唐朝开始,历史就都是官方编写的了。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