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良:前半生拿得起,后半生放得下

张良:前半生拿得起,后半生放得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510 更新时间:2024/1/17 18:44:40

执剑,不是为了无尽的战斗,而是为了终究的放下。

荆轲图穷匕见,喋血秦宫的时候,他一定想不到,有一个人会在一整支全副武装的秦军面前行刺秦王,一击不中后还能全身而退。

嬴政兵临天下,焚书坑儒的时候,他一定想象不到,有一天会有一个书生,成为了大秦帝国的掘墓者之一。

韩信感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时候,他也想不到,在这个兔死狗烹的乱世,竟然还有一个功高盖主的人能够潇洒谢幕。

这个人就是,张良

他用一代谋圣的人生写下六个字:拿得起,放得下。

前半生拿得起,后半生放得下。这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活法。

01

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张良的第一次亮相,仿佛就是一部武侠小说的开场。

张良出身于六国贵族,弱冠之年国破家亡。复国,成了他最大的志向。

此后,张良四处流浪,散尽家财,招揽义士,谋划“刺秦”。

大力士的力气够大,准头也不差,抡起铁锥就将始皇帝的座驾砸了个稀巴烂。

哪成想秦始皇生性多疑,又因为多次遇刺,早就学乖了,每次乘车都会变换不同车辆,这一次,他压根就不在那辆主车当中,因此逃过一劫。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博浪沙刺秦”事件。

当然,对于张良来说,这是一次彻彻底底的失败,但是这也成了他一生最为津津乐道的“骄傲”。

晚年的张良总结自己的一生,说自己的刺秦之举足以令“天下振动”。

明人陈仁锡更是拍案叫绝:“子房一锥,宇宙生色!”

前半生不犹豫,后半生才能不后悔。

年轻的时候的成长,总是从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开始的。即便是输了,也认了,起码不后悔。

公元前218年,当张良登上“全国通缉名单榜首”,开始亡命天涯的时候,项羽还是一个举鼎的少年,刘邦也还在乡下做他的小混混。

而那一年,张子房之名,威震天下。

02

也许每个人在成功之前,都需要经历一段漫长且孤独的时光。

张良这一躲,便躲到了人生不惑。

十年来,张良销声匿迹,但他可不是去做闲云野鹤,而是发奋苦读,厉兵秣马,身边聚集了不少能人异士。

哥不在江湖,可江湖一直有哥的传说。大概说的就是张良这样的人物。

公元前210年,嬴政驾崩,天下大乱,张良立即选择了出山。

当时群雄并起,起义军以项羽为首,以张良的智慧自然明白,想要完成韩国的复兴大业梦想,难如登天。

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站在刚刚复立的韩王身边。

纵使项羽对其百般示好,纵使他和刘邦惺惺相惜。

因为,这是当初那个韩国少年给自己立下的使命。

有人说,梦想是一个天真的词,实现梦想是一个残酷的词。

可如果一个没有梦想的前半生,生活一定充满了枯萎和乏味。

张良奉韩王为主,在起义军中出谋划策,无时无刻不在面对血与火的考验。

实现梦想的确很难,但是当一个人的心中有着更高的山峰想去攀登的时候,他就不会在意脚下的泥沼,他才能够用平静地方式去面对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苦难。

眼瞅着韩国复兴有了一丝成功的可能,谁料到项羽为了争霸天下,灭秦后立马毁约,砍掉了无数藩王的脑袋,其中一个就是韩王。

韩王一死,张良坚守了几十年的复国梦想彻底破灭,若是一般人要么心灰意冷,要么屈从于强大的势力。

但是,在某个深夜,张良悄悄走出了项羽的营帐。

这一刻项羽并不知道,他除去了一个敌人,却造就了另外一个更加强大的敌人。

03

刘邦有一句名言: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从项羽身边逃走的张良,为刘邦后来的远大前程,补全了最后一张拼图。

其实,张良和刘邦是旧相识,当年刘邦能成为入关灭秦的急先锋,就是张良出的主意。

可等到他正式投靠刘邦时,两人早就过了不惑之年。

好不容易安稳下来的张良又经历了一次逃亡,而刘邦刚刚遭遇“鸿门宴”上的惊魂未定,被项羽撵到西垂之地巴蜀。

眼看着前半生就要没了,这两个中年男人的事业却依然有些望不到头。

在这个逐鹿天下的关键时刻,人人争相逐利,而张良的选择总是出人意表。

他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他的身边,再次给自己挑了一条崎岖坎坷的人生窄道。

正如当年那个立志伐秦的少年,也正如博浪沙前一往无前的挥锥一击。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大丈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张良对自己前半生做出的最好的回答。

04

俗话说得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张良和刘邦被项羽逼到了墙角,这两个落魄的中年男人凑在一起,就只剩下一个字:“干!”

张良给刘邦出的第一个主意就是“反间计”,派人说服项羽麾下的大将九江王黥布,接着联络各地藩王势力,吹响了反击楚国的号角。

当然项羽这么一个绝代猛人,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仅凭一己之力,便硬生生地杀出一条血路,打得各路反王丢盔卸甲,哭爹喊娘。

刘邦首当其冲,老婆孩子不知道丢了多少次,连老爹都被项羽捉了去差点煮了。

但是,刘邦和张良硬是熬了过来。

公元前204年,楚汉决战,为了配合韩信北伐,刘邦和张良带着一群“老弱病残”牵制项羽,被重兵围困在荥阳,最后刘邦实在挺不住了,脑袋里就两个字“绝望”。

当时一众文臣武将也是阵脚大乱,连刻印信把土地分给六国后人,恢复战国时代的馊主意都提出来了,而且刘邦居然还接受了。

幸好张良及时赶到,阻止了刘邦这一次的贸然举动。

“兄弟们抛家舍业,为陛下抛头颅洒热血,无非就是盼望着能干一番大事业,就算丢了性命也还能够封妻荫子。

假如陛下随意分封那些要功劳没功劳,谈本事没本事,只是些无谓的‘官X代’,又有谁愿意同陛下一起去打江山呢?”

张良一开口,便吓得刘邦背脊发凉。

有人说张良这一拦,拦下了一个“天下归一”的中国。

如果没有张良在最艰难的时刻顶在了最前面,也许“汉人”这个称谓恐怕就会被历史的风沙彻底掩埋了吧。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曾经说过:“不是因为事情困难,而让我们不敢做;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变得困难。”

人生苦短,在最有能力也最能担当的年纪,别因为惧怕眼前的困难轻易放弃。

前半生要拿得起,拿得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责任。

于张良是一份历史事业,于普通人则是妻儿老小。

就像张良口中的那些“兄弟们”,人之所以耗尽半生去劳碌奔波,甚至要流血牺牲,不就是为自己的后半生或者自己的家人创造一份幸福安乐吗?

05

公元前202年,在张良的辅佐下,刘邦终于将项羽逼死在了乌江,统一了天下。

这一年,刘邦54岁,张良48岁。

老子云:“功遂,身退,天之道。”

刘邦登基的时候,张良被尊为“帝师”,封地三万户,功居百官之首。

张良没有实现年轻时复国的理想,但是他却参与缔造了一个更伟大的帝国。

按理说,张良实至名归,他拿得起也受得起。

可是这时候,张良却选择了放下。

张良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家五世相韩,韩国灭亡之后,我不吝万金家财,替韩国向强秦报仇,令天下为之振动。

如今以三寸不烂之舌为帝王之师,封万户,位列侯,已经做到了一个布衣所能够做到的极致,我已经心满意足。现在我只愿抛弃人间俗事,跟随赤松子云游天下!”

刘邦向来迷信,张良便说了一个神仙——赤松子,从此远离了纷纷扰扰的朝堂。

而身陷名利场,汉初三杰的另外两位,一位纠缠于功名利禄,一位是天生的政客:韩信背着谋反的骂名,灭了三族;萧何也因为违逆之罪,蹲过监狱。

唯张良功成身退,完美谢幕。连自己的儿子也能安然继承爵位。

长剑白衣出汉家,

笑挽清风醉流霞。

莫话人间名利事,

漫举石樽共烹茶。

那一天,张良唱着这首《天行九歌》走进了黄袍山。

直到这个时候,世人才明白,原来“执剑”,不是为了无尽的战斗,而是为了终究的放下。

司马迁给张良的结局只有四个字:“后八年卒。”

比起张良前半生的波澜壮阔,这四个字简单至极,也洒脱至极。

因为他当初拿的比谁都要重,所以最后走得可以比谁都要轻。

布里斯托在《别在世俗眼里和我谈放下》中写道:

“未曾拿起,何谈放下?别搞得像看破红尘、历尽沧桑似的。拿得起,放得下,那是拼搏出的人生;拿不起,放不下,那叫混日子。”

前半生拿不起,就会庸庸碌碌;后半生放不下,就会疲惫难堪。

06

于丹说过:

“看过千娇百媚,行遍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阻,老之将至,生命中的那些红尘过往、意气飞扬,从来就不会消散,深深镌刻在历史的深处,珍存在后人的记忆中。

一回回出发,终究一次次归来。我们用整个前半生去拿得起,也将用全部的后半生去放得下。”

人生走到下半场,终会明白,有生,必有死;有绽放,必有凋谢;有热烈,必有平淡。

前半生拿得起,拿的是一份能力和责任;后半生放得下,放的是一份智慧与从容。

这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活法。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死后,刘禅查其家产,结果出来一看,却气得把杯子都给摔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什么抄他的家,诸葛亮死后刘禅清点家产,诸葛亮死后刘禅在坟前做了什么

    诸葛亮就连临终前,都还在想着出征的蜀军如何安置。公元234年,诸葛亮踏上了第五次北伐之路,也是他生命的终点。长期为蜀汉劳心劳力,加上将士们以性命相托付,可以说每一次北伐之战,都是一次燃烧诸葛亮生命的过程。但他还是上了,坚持不懈地想要为蜀汉打下更多的地盘,就为着刘备那一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

  • 典韦救曹操而亡,许褚因曹操去世吐血,为何两员悍将如此死心塌地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许褚曹仁典韦,许褚和曹操谁死得早,曹操为何斩许褚

    主公肯定是敌方的首要攻击目标,但却如此弱鸡,这可如何是好?那就跟现在的那些土豪们一样,请保镖呗。比如说刘备就有小白龙赵云当保镖,虽然他真正的贴身保镖是魏延跟陈到;孙权也有太史慈护卫在侧。至于曹操,保镖名声更是出名。三国24名将中,排名前10的,曹魏仅有2员大将,还全都是曹操保镖,分别为第4的典韦跟第

  • 曹操好娶别人妻,典韦也因曹操爱色而死,为何还有人替曹操卖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杜夫人原本是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然而曹操却把她娶进家门,作为自己的小妾。尹夫人原本是大将军何进的儿媳妇,却也被曹操看中,纳为妾室。邹夫人是张济的妻子,张绣的婶婶,当年被曹操相中,强行纳入房中做妾。曹操强行纳邹夫人做妾一事牵扯许多,不仅把张绣逼得造反,就连自己的爱将典韦和儿子曹昂也是因此战死,以至于

  • 王莽死后,头颅被历代皇室视作“珍宝”收藏272年,有何特殊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莽的头颅被收藏在哪,王莽的头颅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王莽时期的照片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皇帝作为整个天下的统治者,可谓是富有四海,各个地区有所珍贵的物品,都会进献给皇帝。也正因此,在上百年的统治积累中,能够想象出皇室所积累的宝物,并且这些宝物各个都是举世罕见,价值连城的奇珍。在东汉以后的历史中,也确实有一件物品可谓是独一无二,然而这件物品究竟是不是珍宝,则要看各自对其

  • 李陵投降匈奴至死不肯归国,为何司马迁、霍光等人却为其喊冤?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陵被匈奴包围投降了吗,司马迁与李陵事件,霍光李陵

    汉初时因匈奴势大,中土在经历了秦末动乱后尚未恢复过来,因此总体上对匈奴采取的是妥协态度。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累积到足够的反击资本,大破匈奴,收复失地。可是关于追击匈奴,人们只知卫青、霍去病,却不知李广一家在其中出了多少血汗。李广自汉文帝时期就开始抵御匈奴,因此得到升迁;汉武帝初期,李广曾率万骑前往雁门

  • 历史上的李斯是怎样一个人?功在千秋,但统一天下与他没多少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斯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上有李斯这个人吗,李斯说秦国三次统一

    与李斯齐名的还有姜子牙、管仲、诸葛亮和张居正,以及距离现在最近的李鸿章,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宰相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左膀右臂,在国家的决策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斯究竟是怎样的人? 一、李斯的上位之路 李斯是楚国人,家乡在上蔡,上蔡就是我们现在的河南上蔡县,李斯一开始是楚国的一个小公务员,没有996,

  • 北大学者3346枚“西汉竹简”,揭开秦始皇传位之谜,推翻《史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2009年北京大学获得了一批西汉简书,3346枚竹简中记载了很多先秦事迹。其中一批名曰《赵正书》的古文献却提供了另外一种说法,记载了胡亥继位是秦始皇听从李斯等大臣建言后,明确认可立胡亥为即位人的。并非李斯、赵高篡改遗诏,也为李斯等人得以昭雪。据学者考证,《赵正书》的成书年代很有可能早于《史记》,

  • 三国里,谁的后人混得最有出息?他的后人出了两位总统,不是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中各名人的后代,三国谁的后人最发达,三国里谁的子孙最厉害

    相信很多人都想不到真正的答案,这个人的后人中出了两个总统,但他并不是刘备,而是刘备的老师卢植。我们知道刘备小的时候,家境非常的窘迫,一度不得不靠着编草鞋卖草席才能够生存,但他后来却有了一身文学武功,还与公孙瓒这样的诸侯有了交情,最终成功地创建一番基业,他人生中必然有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其

  • 两千年来,他是看破诸葛亮八阵图的第一人,却摇头叹息:建议撤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葛亮八阵图详细说明,真实的诸葛亮八阵图,诸葛亮八阵图是否真实存在

    可见,诸葛亮的智慧和计谋是领先整个三国时代的。尤其他还有一个阵法,不仅是三国时代,整个我国古代长河里,无一人敢破,这个阵法就是八阵图。八阵图最早记载于《三国志·蜀书卷五·诸葛亮传》里,里面提了句“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讲述了八阵图是诸葛亮推演兵法得出的产物,但具体怎么排兵列阵,在实战中运

  • 在监狱中长大的刘病己,怎样的机缘巧合,成为了一代明主汉宣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病已怎么当的皇帝,历史上的刘病已是个昏庸的皇帝吗,汉宣帝刘病已的传奇一生

    公元前92年,汉武帝的皇宫之内,爆发了“巫蛊之祸”,这股风暴波及到太子刘据,被逼无奈之下,起兵自保,兵败而亡。与他有关的一干人等,全部被丧命,只有尚在襁褓之中刘询活了下来,被扔进牢房,让其自生自灭。在这期间,刘询遇到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邴吉,他调查案件之时,在牢中发现奄奄一息的刘询,知道他的身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