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太宗为何不杀魏征?魏征为何敢犯颜直谏?君臣果真同心同德吗?

唐太宗为何不杀魏征?魏征为何敢犯颜直谏?君臣果真同心同德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053 更新时间:2024/1/20 23:00:47

在我们的印象中,唐太宗与魏征的和睦关系,大概堪比三国时期刘备诸葛亮一样完美,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准确的说,魏征作为昔日太子李建成的属官,面对新君唐太宗,敢于直言进谏,并获得唐太宗的赏识后,辅佐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盛世,堪称是一代名相。

但是,笔者今天提出了标题上的三个问题,欢迎读者读后共同探究一下这三个答案。

一、唐太宗为何不杀魏征?

当玄武门之变爆发后,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被射杀后,唐太宗赦免了太子一党的大部分人,当初积极劝说李建成对李世民先下手的魏征也在赦免之列。

唐太宗继位后,还专门把魏征带到面前质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征,并让魏征当了个詹事主簿,这个职位也仅仅是一个七品官职,之后才又逐渐提拔的魏征。

其实唐太宗这样做并非是宽宏大量,关键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唐太宗怕追究太子余党,打击面太广,不利于自己刚刚登基称帝的政局稳定;

2、魏征虽然是太子属官,但同样也是李渊的臣子,唐太宗多少也得给自己父皇留点面子;

3、唐太宗让这些原太子属官继续任职,但又不给其执掌实权,这样做既无危害,又有利于分化太子旧部,还能为自己留下个好名声,可谓是一举三得。

二、魏征为何敢犯颜直谏?

魏征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谏官,屡次对唐太宗犯颜直谏,最后还都安然无恙,让这一对君臣在历史上互相都留下了美名,那么,魏征为何敢于这样做呢?

其实,魏征之所以敢于面对唐太宗进行直谏,恰恰是魏征转守为攻,以求自保的韬晦之计。

魏征知道,自己之前一直是唐太宗的政敌,他在新政权中势力孤单,很容易遭受其他大臣的谗言和不测。

后来,魏征看到唐太宗有做明君的想法,故而越是在人多的场合,魏征就越敢给唐太宗提意见,力图以犯颜直谏而名垂青史。

魏征也确实向唐太宗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比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慎终如始”等等。

在贞观十三年(639年),魏征还向唐太宗提出了批评,说他不像贞观初年那样能坚持勤俭朴素,那样体恤百姓,那样虚心听取意见了。而唐太宗听后也明确地表示接受魏征的批评。

三、历史上这一对有名的君臣果真同心同德吗?

唐太宗虽然成全了魏征“犯颜直谏”的美名,也为自己留下了“从谏如流”的好名声,可是,唐太宗一旦有机会,还是要给魏征一点颜色看看。

由于魏征的刚正,有人诬陷魏征“阿党亲戚”,唐太宗马上就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查处,结果自然是子虚乌有。

但是,温彦博却做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

唐太宗得到这个结论,不仅不为魏征主持公道,反而支持了温彦博的做法,这不得不说,在唐太宗的心里,对魏征多少还是有点小心思的。

当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虽然当着众臣的面进行了一番感慨,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可是,在魏征死后不久,因他生前推荐的两个人犯了事,唐太宗竟然迁怒于魏征,不仅派人毁掉了自己为魏征写的碑文,还取消了衡山公主(后来又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

看完这些,这一对君臣,在世时真的是同心同德吗?

最后,来看看清代文学批评家袁枚(1716-1798年)对唐太宗与魏征作出的一番评论:

“才智之士,非贤臣也。...太宗有故纵魏征之心,博纳谏之名。魏征有挟制太宗之意,彰能谏之直。...知其说之可以行,即不行亦无害,则谏。知其说之必不行,而又犯上所忌,则不谏。其谏太宗之心,即其谏建成之心矣。女之四嫁,而以克家称者也,谥之曰贞,愧矣!”

本文参考自:《中国历史探秘》、《中国历史常识》

更多文章

  • 李治欲在朝堂之上与舅舅争权,一人对其暗摇手指,高宗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高宗李治之死,李治的大臣列表,旧唐书对李治的评价

    一次,在朝堂议事的时候,江夏王李道宗,也是李治的堂叔,建议到西突厥用兵,由于新君登基至今,未有人敢言用兵,江夏王首次提出用兵之事。由于李道宗是当时的名将,李治觉得他的提议非常有道理,可是没想到,当时朝堂之上,就有不同的意见,几位将军应声附和,而以长孙无忌、诸遂良为首的文官们则激烈反对,李治其实也想借

  • “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世民为什么不等到李渊死后再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多久登基,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为何不杀李世民,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渊退位

    在很多人印象中,“玄武门之变”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武德太子之争引发的,李世民当上太子则意味着他在武德太子之争取得了最后胜利,既然如此,李世民为什么不等到李渊死后再登基呢?太子之争是皇权的不同递延争夺皇权继承的斗争,皇子的真正对手是其他皇子。但武德太子之争却是以李渊、李建成为代表的皇权与以李世民为代表的

  • 唐朝故事一则:蛇蝎美人是怎样炼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十大经典故事,唐朝四大蛇蝎妖妇,唐朝第一美人的故事

    郭正一,唐朝宰相,祖籍定州鼓城县(今属河北晋州,一说为彭城)生于北周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少年时文采出众,贞观年间考中进士,初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永隆年间历任秘书少监、检校中书侍郎。《旧唐书》记载:唐高宗永淳年间(公元682年—683年),郭正一升任中书侍郎,因通晓历朝掌故,“文辞诏敕多出其

  • 玄武门事变后,为什么李世民第一件事就是杀太子府的厨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有多凶险,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做了什么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的罪行

    现在有许多史书记载说其实是李世民一手策划和推动了太原起兵,这一方面说明了李世民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确实立下过无人可及的功勋,不然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李世民从始至终的野心,这样的人怎么会将自己辛辛苦苦谋求来的江山拱手送给父亲和哥哥呢?所以与之相匹配的,也有史籍记载李渊曾经许诺李世民

  • 杨玉环胖又不生孩子,年纪也不小,为何唐玄宗依然那么喜欢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谈一谈杨玉环和唐玄宗,杨玉环为什么让唐玄宗那么迷恋,杨玉环跟唐玄宗有孩子吗

    美之一字,涵盖了杨玉环的一生,也让人潜意识忽视其缺点。杨玉环有三大缺点不得不提。其一是身材较胖。唐朝确实是以胖为美,而杨玉环体态丰腴听起来似乎是恰到好处,其实不然。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曾提及杨玉环的小字乃是玉环,后人也多以此呼之。其实“玉环”一名出现较晚,儿时,杨玉环被称为“玉奴”,册封前,则被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做一件丧尽天良的事,让李渊悲痛欲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怎么样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的罪行,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为何不杀李世民

    李世民曾经说过“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也曾经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以看出这样一位皇帝,非常懂得民贵君轻,对于百姓心有仁慈之心。在他的诤臣魏征死后,还常常哀悼不已的叹气:“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鉴,可以明是非。魏征去矣,朕无人可为鉴。”魏征上谏的内容如何姑且不表,但

  • 刘邦和李渊短短几年统一全国,曹操用尽一生,为何只三分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大势定长策,时势出英雄!大势不定,纵有逆天之能,也无法逆天行事!刘邦处在的大环境是秦末汉初,天下动荡纷争五百余年了,人心思定,国家需统。李渊处在的大环境是南北朝对立三百余年刚刚结束,人心思定,国家需统。刘邦、李渊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就统一了天下,正是因为大势决定了分久必合。刘邦入秦约法三章,秋毫无犯,项

  • 李渊的原配,其实并不是大唐的第一位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渊原配皇后,李渊的三个皇后是谁,李渊的皇后和妃嫔

    事实上,在这座壮观的陵墓中,埋葬的不单单是李渊,还有他的原配妻子。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虽然李渊才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怎奈他的儿子李世民实在是优秀,李渊在其身边不免黯然失色。是以他的知名度远远比不上李世民。古代讲究嫡庶,帝王的原配夫人往往在丈夫发达后都能成为皇后,母仪天下。那么,李渊的

  • 李世民并不是她的父亲,却把她送去藏族和亲,用身体结盟两百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世民简历及女儿,李世民送李丽质和亲是哪个小说,小说李世民战败送长乐公主去和亲

    众所周知,文成公主和李世民不是父女关系,最多只是个远方亲戚罢了,她在进宫之前叫什么名字,以及她的父母,还有家庭并没有受到历史的重视。但,她的容貌不是沉鱼落雁,才能却把宫中其他公主甩了好大一截子,包括女工,读书识字,最重要的是她还可以自食其力,比如种田,棉花等。李世民当政期间,随着军队实力以及综合国力

  • 李世民若能有两位大将,或许他能更早登上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世民打天下最出名的三个猛将,李世民有什么强大的大将,李世民手下大将谁厉害

    历史是人类创造的,生动的历史更离不开鲜活的历史人物。中国的朝代发展更替存在着一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特殊现象。在战乱纷飞的三国时代,有提刀立马的关羽赵云,在英雄辈出的隋唐朝代,更有年画门神中时常看到尉迟恭和秦叔宝两位大将,这些大将自古都是历代贤君所追贤若渴的人物,比如汉高祖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