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杨贵妃为什么会出现在辽代壁画中,一只鹦鹉一首诗告诉你答案

杨贵妃为什么会出现在辽代壁画中,一只鹦鹉一首诗告诉你答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977 更新时间:2024/2/24 23:10:38

《杨贵妃教鹦鹉图》

如上图,这是一幅壁画,藏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这幅壁画于1994年在一座辽代贵族墓葬里被发掘出来,颜色鲜艳,人物生动,名为《杨贵妃教鹦鹉图》。

不过,我们稍微仔细看就会发现,壁画中的杨贵妃与唐朝壁画中的女子,首先在装饰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辽代壁画中的杨贵妃,头上戴着典型的辽代贵族女子的发饰,因为契丹妇女喜欢戴各种头饰,如图辽代壁画《仕女出游图》中所示,壁画中的辽代女子也戴了发饰。而唐朝壁画中的女子(如上图所示)则没有戴发饰,很显然,辽代壁画中的杨贵妃形象被异化了,带有了民族地域特点。

其次从壁画的色泽上来看,这幅辽代壁画颜色鲜艳,与唐朝壁画的柔和淡雅风格相比,差异也不小。

那么为什么就说壁画中的女性就是杨贵妃呢?而且辽国与北宋基本属于同时代的王朝,从理论上讲,也是宋文化对其影响较深,为什么在他们的墓葬里却出现了唐文化的身影呢?

壁画局部

一只鹦鹉和一首诗

我们之所以判断壁画中的女性就是杨贵妃,主要来源于两点:

其一,来自一只会说话的鹦鹉。壁画里的杨贵妃看上去十分闲适,在她的桌上上停留着一只鹦鹉,贵妃低头侧目,正在教这只鹦鹉念《心经》。

当然这是一个典故,故事出自9世纪中叶文人郑处诲的笔记文学《明皇杂录》。其中记载,在开元年间,唐玄宗得到了一只来自岭南进贡的鹦鹉,这只鹦鹉通体雪白,贵妃和玄宗便为它取名“雪衣女”,也有说叫“雪衣娘”。

更为关键的是,这只鹦鹉还特别聪明,颇通人性,有着异乎寻常的语言天赋,甚至达到了与人对话的程度。

有一天,这只鹦鹉飞到了杨贵妃的梳妆台上,对贵妃说,它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只老鹰把抓住了,于是觉得可能它命不久矣,问贵妃能不能救它。

《仕女出游图》

杨贵妃就把这事儿和玄宗说了,玄宗就让贵妃给“雪衣娘”念《心经》,意思是念了经,恐惧就会自然化解。

于是,就出现了壁画中的一幕,杨贵妃在给一只鹦鹉念《心经》。这个故事也有别的版本,大致意义相近。

所以,根据《明皇杂录》中记载的典故,可以判断壁画中的人物就是杨贵妃,这是其一。

其二,在壁画的右上角还有一首诗,但是在笔者的图片中看不清楚,目前也没有找到清晰的图片。这首诗是这样的:

雪衣丹嘴陇山禽,

每受宫闱指教深。

不向人前出凡语,

声声皆是念经音

《仕女出游图》局部

诗中的“陇山禽”所指也是鹦鹉,整首诗的意思与上述杨贵妃念经的典故也相吻合。

因此,结合两点来看,这幅在辽国墓葬里的壁画,画面所呈现的内容就是,杨贵妃给鹦鹉念心经的典故。

根据考古人员的鉴定,墓葬的墓主人是一位年龄只有十四岁的少年,这个年龄不论古今都不可能是正常死亡。根据这些信息,再细思,这幅壁画的内涵也就出来了:墓主人的父母绘制这幅壁画的用意,无非也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在听了贵妃念的《心经》之后,犹如那只鹦鹉一般,不会在未知的世界里恐惧。也就是说,这幅壁画是用来安抚早夭少年的灵魂的。

辽代张氏家族壁画

那么,辽国人的墓葬为何会受到唐文化的影响呢?根据考古人员的推定,少年的下葬时间大约在公元923年,也就是辽太祖天赞二年。

如果从时间上来看,墓葬文化不可能受到北宋文化的影响,因为北宋960年才建国。不过从辽国的建国时间来看,倒是与唐朝覆灭的时间相一致,都是公元907年。

晚唐留给五代的遗产,就是战争与混乱,但是如果从文化角度来说,这种混乱反而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契丹人就是在这个纷乱的时代进入中原的。

辽代壁画

契丹与唐朝的缘分

契丹族原是鲜卑族的一支,北朝时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自号为契丹。到唐朝时,契丹又分裂为八部,各部的首领称为“大人”,八大部落联盟还会推举一位联盟首领,称为“可汗”。

就在唐末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契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公元907年,唐灭,朱温建立后梁,耶律阿保机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

说起来,唐朝与契丹最早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时代。当时北方的突厥势力 还很强大,唐朝也弱,契丹两边都不敢得罪,只好辗转臣服于唐朝和突厥之间。

后来唐朝击败了突厥,在契丹地区设置了松漠都督府,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授契丹首领窟哥松漠都督之职,并赐姓李,这是双方开始接近的标志性事件。自此,契丹借助唐朝的威望获得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辽代古墓乐师壁画

到了武周至唐玄宗这段时期,由于契丹内部冲突不断,与周边诸政权的关系也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样与唐朝的关系也是如此,时有冲突,但唐朝始终还是占上风。

直至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因此逐渐陷入一个半世纪的动乱,契丹的外部压力骤减,之后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期。但即便中原如何动荡,契丹人始终也没有找到机会进入中原。

直到晚唐,契丹人与割据势力相互勾结,特别是耶律阿保机的横空出世,契丹人有机会逐渐深入中原地区。比如阿保机曾与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约为兄弟,约定攻打梁王朱温和卢龙节度使刘仁恭

辽道宗耶律洪基碑志 契丹文与汉文

像李克用、朱温、刘仁恭等,这些唐末的割据军阀,常年相互混战争抢地盘,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不惜利用外族势力。比如,安禄山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如,唐朝覆灭后,石敬瑭为获取援助,不惜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为北宋的江山遗留了一条天然的政治裂痕。

阿保机后来曾独自进兵刘仁恭,攻数州,掠民劫物而归,看到阿保机的战斗力如此强悍,朱温都主动拿着钱物向他示好。

阿保机不断深入中原地区劫掠,汉人文化对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他可以用汉语与汉人沟通,认汉字写汉字,最主要的一点是,他将汉人也劫掠到了契丹,更加深了汉族思想文化对契丹的影响。

传说中阿保机的图片

比如,他们在政治上容纳了与蕃制平行的汉制,在文化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就是创制了契丹文。

契丹文和汉文都是辽国通用的文字,汉文的通行程度并不亚于契丹文。辽国官方一般兼用汉文和契丹文两种文字。在现有发掘的辽代墓志中,墓主人的哀册就有用汉、契丹两种文字对照写刻的,甚至连契丹文学家的诗文集,大多也是用汉文写的。比如,在1922年,辽代的庆陵就出土了汉、契丹两种文字对照的帝后哀册。

此外,汉人的儒家思想、医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对契丹有着深刻的影响。当然契丹对大唐文化的吸收,远不能与五代、北宋相比,因为它们各自所依附的社会文化基础不同,因此,在辽国统治的两个世纪中,在文化上并没有形成一座文化高峰。

由此我们也发现,契丹与唐朝之间的各方面交流一直没有停歇过,特别是耶律阿保机的出现更深化了这种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由此看来,在一个辽国少年的墓葬里,绘制有《杨贵妃教鹦鹉图》这样的壁画并不意外,甚至出现汉人的诗,也都是有历史背景作铺垫的,与此同时,契丹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用色比较鲜艳一些。

综上所述,种种迹象都表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都对契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何况,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被后世文学爱好者写成了多种体裁传播,最为著名的作品,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因此,《杨贵妃教鹦鹉图》出现在契丹人的墓葬里,所体现的正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证明,不足为怪。

更多文章

  • 刘裕为什么要将司马懿的后人全都消灭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刘裕杀完司马懿的后代吗,司马懿后代被刘裕全灭了吗,司马懿后代被刘裕杀得快绝种了

    东汉时大奸臣曹操趁着天下大乱,挟天子以令诸侯,玩姓刘的于股掌。其子曹丕更是变本加厉、得寸进尺,逼着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曹家,曹丕如愿坐上皇帝宝座 。可是天道轮回,后来曹魏大臣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把曹家的皇帝当木偶去控制。到了后来,司马炎也如法炮制演出了一幕好戏,逼小皇帝曹奂禅让,夺去了曹家的

  • 司马炎明明有26个儿子,为何却偏把皇位传给一个不优秀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司马炎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司马炎死后谁继承了他的位置,司马炎子嗣多少

    司马衷一、两岁时, 大家发现他简直就是个弱智,是一个什么都弄不清楚近乎白痴的低能儿。因长子已于两岁时夭折,按封建皇族礼法只能立他为太子。但司马衷实在让老爹晋武帝瞧不上眼。武帝司马炎见他痴愚异常,恐怕难继大统,所以想在其他儿子中选个聪明能干的当自己的继承人。司马衷11岁时了,无论说话还是读书均愚不可及

  • 司马睿称帝后,为何与王导共有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王导和司马睿说江南有两个人,王导和司马睿,司马睿与王导谈论晋朝的建立

    建兴四年(316年),长安陷落,愍帝被俘。次年,从长安逃出来的平东将军宋哲到达建康(即建业,为避愍帝讳而改),宣布愍帝命名司马睿''摄万机''的诏令,司马睿称晋王,年号建武,东晋实际上建族立起来了。又次年,愍帝死讯传出,在百官的劝进下,司马睿称帝,是为元帝,改元大兴(318年),定都建康。但司马睿对

  • 三国混战时,为何异族不趁机入侵,而是等西晋统一后才五胡乱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时期为何没有异族入侵,西晋对五胡态度,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大乱原因

    其实汉末异族不是不想入侵,而是没有那个能力,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把匈奴打残了,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修整,但是实力也不足为惧,而且在汉末,异族无论是人口还是武器装备都相对落后,而且无论是匈奴还是鲜卑,内部也是分裂,混战,没有统一,而其他的羌人、羯人也比较分散。其次,虽然汉末诸侯一直征战不休,但是在对待对

  • 司马炎好不容易当上皇帝,为何把太子之位交给了最白痴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司马炎以后是谁当皇帝,司马炎最后的太子,司马炎什么时候当皇帝

    首先,我们要了解到古代封建帝王立太子时都会考虑到的因素,那便是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司马衷是司马炎皇后杨艳所生,是正儿八经的嫡出。他上面虽还有一个哥哥,可此子早夭没有做太子的福气。加上司马衷之母杨皇后深受皇帝宠爱,司马炎虽有二十多个儿子可要立他人之子为储君也是万万不能行的。于是太子之位便落到了年仅

  • 旅游达人李白,在外漂泊37年,都干了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白的旅游记录,李白旅游必去的地方,李白都去过哪些地方旅行

    图:徐霞客水墨画青少年时期,李白就一边读书,一边旅游。当时,他常去的山有戴天山、大华山、窦围山和紫云山等。15岁时,李白跑到梓州,拜赵蕤(注:唐朝著名的纵横家)为师。17岁,李白跑到北川县,大禹的出生地,留下了“禹穴”二字。20岁以后,李白又先后去了成都、眉山、重庆和峨眉山等地。25岁时,李白“仗剑

  • 商朝为什么频繁迁都,不嫌烦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商朝从哪迁到哪儿,商朝怎么被证实的,商朝为什么要迁移

    中国历史上,频繁迁都这事,只在商朝有。《尚书》中载,商朝人“不常厥邑”,说白了就是待不住。照理说那时候的交通和运输条件都不是很发达,大规模搬家应该是很麻烦的。那他们为什么热衷于此呢?01商朝建立之前,商部落就有“八迁”。据《史记?殷本纪》中载:“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第一次,从今天的山东曹县附近

  • 商纣王文武全才,治国理政能力高超,却为何最终被周武王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史载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可手格猛兽;智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也就是说人皇纣王是一位能文能武,能说会道的全能型国王,治国治军能力十分突出。一次早朝有大臣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女娲娘娘的生日,国王当去祭祀女娲娘娘;商纣本来不愿意去,他认为自己贵为天子人皇,不能去祭祀其它神仙。大臣们一翻劝谏后,

  • 史上第一位“祸水”,夏朝暴君独宠于她,还为她打造“酒池肉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夏朝第一暴君,夏姬红颜祸水的故事,夏朝暴君夏桀的故事

    妺喜是皇族之女,长相貌美动人,乐器舞蹈没有不会的,又偏得善良天真,没有半点野心。桀一下子就对这个姑娘动了心,尽百般所能的去宠爱她,给她最好的,把自己所有的宠爱都给了这一个女孩,从此心中再无其他美妾艳婢。很快的,妺喜就被皇帝的独宠所娇惯,开始变得刁蛮任性,皇帝给她的太妃身份也成为了她作威作福的有力帮助

  • 鲜有人知的乾隆皇帝巡视河南:为岳飞写诗,登顶泰山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乾隆皇帝为什么拜岳飞,乾隆写给岳飞的书,乾隆是怎么爬上泰山的

    鲜有人知的是,乾隆皇帝不仅六下江南,还曾经巡视过河南。乾隆皇帝巡视河南的时间,比第一次下江南(1751年)还早。1750年8月17日,已经当了16年皇帝的乾隆皇帝,一行浩浩荡荡地离开了京师,启动了他的巡视河南之行。这一年,乾隆皇帝39岁。当然,在这之前,河南各级地方官员已经就迎驾事宜,进行了长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