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朝为什么频繁迁都,不嫌烦吗?

商朝为什么频繁迁都,不嫌烦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310 更新时间:2024/1/21 9:28:18

中国历史上,频繁迁都这事,只在商朝有。

《尚书》中载,商朝人“不常厥邑”,说白了就是待不住。

照理说那时候的交通和运输条件都不是很发达,大规模搬家应该是很麻烦的。

那他们为什么热衷于此呢?

01

商朝建立之前,商部落就有“八迁”。

据《史记?殷本纪》中载:“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

第一次,从今天的山东曹县附近,迁到了山东藤县一带。

第二次,从藤县迁到砥石,今天河北泜水一带。

第三次,从砥石搬家到了商丘。

第四次,从商丘搬到了泰山一带。

第五次,从泰山又搬回了商丘…

第六次,从商丘搬去了殷,也就是今天河南安阳。

第七次,再搬回了商丘。

第八次,推翻夏,商朝建立,定都亳都。

(亳都在哪?有说是山东曹县,也有说指安徽亳州,还有说是河南偃师,没有准确的答案。)

真是有够折腾。

国都建了,这回可以安定下来了,消停消停了吧。

不…接着搬!

以《史记》中的说法为准,嚣都、相都、庇都、奄都,随后渡过黄河,到了殷都。

这还是有记载的搬家记录,没记载的小规模迁移不知道有多少。

02

这么频繁迁都,就没人有意见吗?

“荡析离居,罔有定极。”

早就烦啦!谁愿意这么折腾啊。

那为什么还不断更换首都呢?

《墨子》中载,这叫做“去奢行简”。

荀悦在《申鉴》中对此解释为,“盘庚迁殷,革奢即约”。

意思就是,在一个地方呆的久了,容易让人精神倦怠,太过于享受安乐,不利于国家发展。

为了杜绝奢靡之风,保持老祖宗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所以必须搬家。

这种观点在汉代儒家之中尤为盛行。

东汉杜笃《论都赋》中也记载过,“昔盘庚去奢行俭于亳”。

03

地理环境的影响不能忽视。

有一种说法认为,商人数次迁都,其实是为了躲避水灾。

《蔡传尚书》中载,“自祖乙都耿,圮于河水,盘庚欲迁于殷”。

那个时代搞建设,必须要注意都城与水源之间距离的。

一旦爆发战争,城中没有足够的水源保障,很快就会陷入危机。

但若与河流靠得太近,也有风险。

水涝灾害会直接影响政治和经济的环境,逼迫着商朝人不断更换首都。

也有一种观点为此做了补充。

那就是,商朝的中前期依旧处于游牧状态,正在由渔猎经济向着农业经济转型。

所以,他们必须要不断的寻找新家园。

看起来,很有道理呀。

04

理不辩不明

我们不否认,环境对于古人的影响作用是存在的。

但是,如果说水患和土地问题是造成商代频繁更换国都的主要原因,其实还是有一些漏洞。

首先,《史记》中载,“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

这是对大禹治水的描述,可是对商代的水患问题,却描述的很少。

商代已经开始使用文字记录,所以我们有理由判断,水涝并不是逼迫商代频繁更换国都的主因。

其次,土地肥力的确是个实际难题。

但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出土的商代农耕用具越来越多,这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尤其是,商代文物中已经存有关于“庚辰卜,贞翌癸末屎西单天,受有年”的表述。

这就说明,商代人已经开始懂得如何恢复土地肥力。

如果说在商代初期,耕地问题可能还真是一个迁都的原因,但在商代中后期,农业已经高度发达,受土地限制而迁都,似乎理由并不充分。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既然不是天灾,难道是人祸?

05

边境威胁所致

公元前十六世纪,一场边境的战事,就直接造成了商代的两次迁都。

《后汉书》中载,那时是一个“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的时代。

谁人手多,谁打架猛,谁就称霸一方。

夏朝就是一个各部落组建起来的联盟形式的国家,商朝初期继续沿用了夏朝的模式。

商朝周边存在着众多强大的少数民族,如“狄”、“羌”、“工方”、“淮夷”、“徐夷”等,相互之间的战争十分频繁。

商王仲丁继位之后不久,东南方的兰夷部发动叛乱。

这是不给新王面子啊!

仲丁为了方便指挥战斗,同时兼顾物资运输,更主要的是为了进军下一个目标班方,这才决定迁都隞城。

虽然战争获胜了,仲丁一死,东夷开始崛起。

周边各部纷纷叛乱,深入东夷地区的隞城,已经变得愈发危险起来。

《古本竹书纪年》中载,“河亶甲时,殷商复衰”。

形式发生了变化。

河亶甲继任为新王,出于对战局的考虑,他不得不下令再次迁都到相。

国都的位置,一方面要有利于巩固新占领区域的统治,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的避开战乱。

所以,边境战局形式的不断变化,是导致商朝频繁更换国都的一个主要原因。

06

内部压力造成的不安

本着打不过就可以躲的原则,商代的边患问题暂时缓解。

可动荡还是来了,这一闹就持续了将近百年时间,国都位置也不断发生变化。

《史记》中载,商朝“九世之乱”,王位不断的在父子、兄弟、堂兄弟、叔侄之间频繁转换,内部政局十分不稳定。

首先,祖乙从叔叔河亶甲手中接过王位,他发现自己的堂兄弟们各各对他虎视眈眈。

商朝已经是一个世袭制国家了,传位给侄子,十分不寻常。

祖乙为了回避矛盾,将国都由相迁至耿,因为那里是他的势力范围。

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场洪水将耿城冲毁,无奈之下迁都于庇。

这一折腾,就又是两次迁都。

再有,南庚时期也很特殊,他从堂兄祖丁手中接过王位,也面临着来自王族内部不同派系的威胁。

同样,南庚也是选择通过迁都来解决危机,随后定都在奄。

这种通过搬家来远离政治漩涡的做法,在后世也很常见。

可频繁更变国都的做法,极大消耗了人力和物力,造成了国力的衰败,商朝一度中落。

07

我们不搬了!

到了盘庚时期,从王到普通百姓,都彻底烦透了搬家这件事。

《史记·卷三·殷本纪》中载,盘庚诚恳的告诫众臣们:

“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

好好干事业吧,再这么下去,咱就成搬家公司了!

盘庚翻修了成汤的故宫,将成汤时期的法令再次作为治国依据,得到了众诸侯们的支持。

自从盘庚将国都定在了殷之后,直到商纣王亡国,整整二百七十三年的时间,商朝都没有再迁都过。

在这段时间里,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商朝也走向了顶峰。

不过,盘庚并不是只在一个地方办公,他也迁都过几次…

盘庚也是个狠人,以迁都为威胁,迫使手握重权的王族和众臣全心全意的听从他的指令。

你们不都是怕再搬家了吗,那就好好的工作,不然谁也别好过!

08

最后一次迁都

随着纣王不顾众人劝阻,执意迁都至朝歌,从此不问政事。

朝歌也就成为了商朝的最有一站。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武王伐纣开始了,商朝也就灭亡在朝歌。

造成商朝数次迁都的原因,有内忧外患,也有天时地利,但是如此频繁更变行政中枢的现象,仅有商朝如此。

更多文章

  • 商纣王文武全才,治国理政能力高超,却为何最终被周武王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史载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可手格猛兽;智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也就是说人皇纣王是一位能文能武,能说会道的全能型国王,治国治军能力十分突出。一次早朝有大臣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女娲娘娘的生日,国王当去祭祀女娲娘娘;商纣本来不愿意去,他认为自己贵为天子人皇,不能去祭祀其它神仙。大臣们一翻劝谏后,

  • 史上第一位“祸水”,夏朝暴君独宠于她,还为她打造“酒池肉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夏朝第一暴君,夏姬红颜祸水的故事,夏朝暴君夏桀的故事

    妺喜是皇族之女,长相貌美动人,乐器舞蹈没有不会的,又偏得善良天真,没有半点野心。桀一下子就对这个姑娘动了心,尽百般所能的去宠爱她,给她最好的,把自己所有的宠爱都给了这一个女孩,从此心中再无其他美妾艳婢。很快的,妺喜就被皇帝的独宠所娇惯,开始变得刁蛮任性,皇帝给她的太妃身份也成为了她作威作福的有力帮助

  • 鲜有人知的乾隆皇帝巡视河南:为岳飞写诗,登顶泰山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乾隆皇帝为什么拜岳飞,乾隆写给岳飞的书,乾隆是怎么爬上泰山的

    鲜有人知的是,乾隆皇帝不仅六下江南,还曾经巡视过河南。乾隆皇帝巡视河南的时间,比第一次下江南(1751年)还早。1750年8月17日,已经当了16年皇帝的乾隆皇帝,一行浩浩荡荡地离开了京师,启动了他的巡视河南之行。这一年,乾隆皇帝39岁。当然,在这之前,河南各级地方官员已经就迎驾事宜,进行了长期准备

  • 元朝时期中国的国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元朝有哪些国名,元朝时中国的名字,元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铁木真一直也是广为人知的一位大人物,他不仅在我们国内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国外他也有很高名气。这主要是因为铁木真太能打了,他的铁骑都曾经到过东欧。而如果让我评价元朝,我只能用昙花一现来形容它。是就是说,这个帝国发展的很快,可谓是来势汹汹,可是它消亡也很快,没有统治多久,朝代就灭了。因此,这个王朝就像是

  • 从明朝的选妃制度入手,来看看为什么明朝没有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嫔妃等级制度,明朝太子后宫制度,明朝皇帝选妃多久一次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大一统王朝,被称之为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且明朝还没有后宫干政的情况,可以说明朝借鉴了历朝历代的政治得失,在制度上完美的避免了各种势力对于皇权的威胁。明朝唯一明显的弊端就是太监乱政,当然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以后,也曾在制度上限制太监的权力,明

  • 他虽是跛子,更不受朱棣待见,却是大明王朝第一仁爱之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棣重用的七位大臣,朱棣身边的四大名臣,大明风华孙愚不是朱棣的部下吗

    朱棣的太子朱高炽左足残疾,行动不便,因此一直担任驻守后方的任务,靖难之役中,父亲朱棣率领十万燕军在前线奋勇直前,朱高炽则是在北京城抵御南军的进攻。朱高炽剧照后方工作在朱棣眼里是个简单的任务,而跟随他浴血奋战的儿子朱高煦却是格外勇猛,这样一来,朱棣对朱高煦是高看一眼,而对身材臃肿且行动困难的朱高炽百般

  • 朱棣雄才大略,在位期间皇后之位空缺17年,他的皇后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棣的皇后死后又立谁为后,朱棣的第二个皇后是谁,朱棣的皇后列表

    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政变取得了大唐的军政权利,朱棣则是发动靖难之役而取得帝位。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之后建文帝为了解除诸侯藩王尾大不掉的隐患,于是就施行削藩。但没想到的是,建文帝削藩不成,不仅引来了一场靖难之役,而且自己的帝位也被朱棣抢

  • 魏忠贤死后没多久,明朝就垮台了,崇祯死前大呼群臣误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魏忠贤临死前对崇祯说了一句话,魏忠贤不死明朝能活得更久吗,魏忠贤死后明朝还能延续吗

    魏忠贤作为明朝最大的宦官,在历史上的评价非常低,人们都用奸臣、阉党来形容魏忠贤,魏忠贤在位期间由于朱由校对其放任,导致魏忠贤把持了朝政,虽然魏忠贤陷害忠良,贪赃枉法,但是在一些大事上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因为魏忠贤自己也非常明白,依靠自己的出身,不过是皇帝的走狗,就算权力再大也是依附于明朝之上的,如

  • 苏轼:养一个好心态,顶得上世间一切良药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苏轼人生短句,苏轼为人处世的情怀,什么是苏轼豁达开朗的心态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宋朝哲宗年间,苏轼和旧党元老梁焘、刘挚先后被贬往岭南。当时岭南气候湿热,瘟疫流行。梁焘、刘挚到岭南之后,先后病死。只有苏轼,百病不侵,安然无恙。他性情豁达,食肠宽大,无论走到哪里都吃得下,睡得着。什么瘴气、疫病,都影响不到他。别人长吁短叹,垂头丧气。他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

  • 康熙效仿朱元璋一招,也想“治隆唐宋”,结果不看教训而贻害无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治隆唐宋碑康熙曾五次南巡,每次过金陵,都要专程至孝陵致祭,行三跪九叩礼,并御书礼赞朱元璋“治隆唐宋”!可以说,朱元璋是康熙帝的前朝偶像,康熙帝是朱元璋的隔代粉丝。2朱元璋在择储上,推行合乎儒家宗法制的嫡长子皇位继承者,这受到了满朝文武的赞赏和支持。他在立国之初,即册立皇长子即嫡长子朱标为太子,为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