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清军攻破,大清将领,曾国藩之弟曾国荃,也受到朝廷的嘉奖。然而,有扯出另一个千古谜团——太平天国财产哪里去了?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太平天国的财产,全部都被曾国荃给私吞了。因此各个史料之中,都记载曾国荃打下天京之后“获资数千万”之言。
是李伯元的《南亭笔记》中这样记载:
曾国荃攻破天京之后,掠夺了大量的稀世珍宝,其中包括元朝时期的四个大顶灯,还有上百颗“东珠”,还有一个翡翠西瓜,其他财宝加起来数千万之巨。
在李伯元之后,徐凌霄、徐一士的著作之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导致如今的一些历史著作,也采用这种说法。
然而大家要分清,李伯元的著作,只是小说之言,不足为据,因为年代比较接近,就被众多历史著作采用,让一般的民众深信不疑,逐渐的成为定论。
尽管如此,小编还是有很多的疑问。
第一,《南亭笔记》有很多失实之处。
李伯元是清朝末年的小说家,除了《南亭笔记》外,还写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民国时期,《南亭笔记》出版之后,就被众多学者指出,刘伯元缺乏历史知识,书中有很多错误之处。
对于曾国荃在天京“获资千万”之言,在《南亭笔记》之前,并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因此李伯元之言,很有可能是“听闻”,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第二,《南亭笔记》种记载,曾国荃破城之后,进入天王府。可是事实上,1864年7月19日,湘军与太平军正在激战,这个时候,曾国荃根本没有进城,这有很多证据证实。
第三,太平天国是否真有巨大的宝库
很多人认为,太平天国声势浩大,都城天京之内,必定是“金银如海”,尤其是控制江浙一带财富之地。
曾国藩、曾国荃也曾对此深信不疑,在破城之前,也曾详细筹划,这笔财富的处理办法“查封贼库,所得财物,多则进奉户部,少则 留充军饷,酌济难民”。
然而,后来曾国藩上奏皇帝:克复老巢而全无财货,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
曾国藩的奏章,说的是否是实话呢?
我们要从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开始。
在攻陷天京之前,大清探子张继庚,就已经混进了太平天国军队之中,他曾经多次向江南大营报告“圣库”的状况。
太平天国占领南京之后,有两批银两藏于圣库之中,大约有1800万两,几个月之后,就只剩800万两,在天京事变之前,只剩下不足100万两,因此清军破城之前,根本就没有剩下多少钱。
而且就算“圣库”最繁盛时期,都没有达到数千万之资。
曾国荃为何被认为获得“数千万资”呢。
第一,曾国荃出手大方,个性张扬
曾国荃曾经多次,耗费大量的银钱,买米赈灾,让人认为他十分的有钱。
第二,攻打天京之祸
“金银如海”随是传言,可是人们都确信无疑,至今为止,还有一些新闻报道,广东韶关有一个“曾氏银库”,就是曾国荃曾经掠夺来的财宝,有一部分藏于此。
既然天京城如此富足,而曾氏兄弟却所“全无财货”,人们自然不会相信。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即是不是曾国荃,是另一个将领拿下天京城,结果必定也是如此,成为众矢之的。
另外一些文人小说家,这种“莫须有”的传言,自然是很好的素材,久而久之,坐实了曾国荃“获资千万”的罪名。
第三,曾国荃比如曾国藩那样,严于律己
曾国荃不像曾国藩一样清廉,暗中也有一些俸禄之外的收入,也让人们对此产生了联想。
在军中,边缘收入,最主要的是“截旷”。
军队中,经常有士兵,死亡,退伍,或者淘汰,必定会有新兵补充。在新旧官兵衔接之间,会出现一个空缺,这个空去的饷银就被节省下来,这就是“截旷”。
这个钱短期来看,数量并不大,可是官兵数量众多,久而久之,也是一项不菲的收入。比如李鸿章去世之后,小金库中存有800万两白银。
文章总结:
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荃攻破天京之后,即是获得一些好处,也远远达不到“数千万”之巨。一些小说,只是源于听闻,具有众多“失实之处”,需要我们仔细的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