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主,康熙猝死之际,拿下皇位。为巩固统治,利用雷霆手段,消除九子夺嫡中的积怨,利用四年的时间,对兄弟们大动干戈,清除朋党。在这个过程之中,雍正的儿子也受到牵连,尤其是弘时。
《清皇室四谱》中,有这样介绍:雍正五年八月初六,皇三子弘时,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
这里就出现一个疑问,年少放纵,形势不谨,就这样的一个罪名,对于皇室宗亲来说,何至于“削宗籍”?
也有人认为,弘时不是被诛杀,而是被雍正赐令自尽,原因没有说明,一带而过。
那么小编不仅疑问,弘时真的是被雍正赐死的吗?
说起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这个年少放纵、行事不谨的弘时说起。
弘时,本是雍正的第四子,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可是都夭折,也就是说,按照顺位来说,弘时应该是雍正的皇长子,大阿哥。
《清世宗实录》中,对于弘时几乎没有任何记载,只有在乾隆即将登基之时,颁布圣谕:
从前三阿哥弘时,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兄弟。三阿哥以故多年,念兄弟之谊,重新将其收入族谱之中。
可以看出,弘时反的错误,已经严重到了可以消除宗籍的程度。
雍正对弘时一直都器重,从1723年,秘密立储上就可以看出来。
雍正曾经对大臣们说“诸子年幼,建储一事,必须谨慎。”
然而,年仅13岁的弘历,早就被暗定为储君。
雍正有四个儿子,弘时19岁,弘历13岁,还有弘昼,福惠。
雍正说“诸子年幼”,就有问题了,19岁的弘时,早已经成年,怎么可以说年幼?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雍正立储,早把弘时排除在外。
雍正、弘时父子两人,矛盾到底出现在哪里呢?
弘时的一贯作风,即是好恶分明,遇事坚持己见,直爽坦率,不善于掩饰,这样的性格,在雍正的严重,自然不会是一个唯命是从,循规蹈矩的孝子。
父子关系彻底破裂,还要说到,雍正争夺储君之时。
弘时生于康熙四十三年,死于雍正五年,这段时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比如,康熙两度废太子,诸位皇子拉帮结派,九子夺嫡等等。
康熙猝死,雍正上位,手段有极其的残忍,弘时耳闻目的,面对这一切,自然会有自己的看法和倾向,由于缺乏胜负,心直口快,又不受宠。
因此对于雍正的所作所为,很可能是不以为然,甚至有所表露,导致父子隔阂越来越深。
雍正暗中立储之时,虽然隐秘,可是在一些行动上,大臣们还是有一定的猜测。
比如,康熙去世周年,举行清点,雍正没去,反而派年仅十三岁的弘历,前往恭祭。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安排,这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为升天皇帝举行的祭祀,也是暗示大臣们,大清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君之位已有所属,祈求先帝庇护。
雍正的这一举措,谁最敏感,谁最沮丧?
自然是已经20岁的弘时,一年之后,弘时的疑惑,再一次被证实:
雍正二年,弘历再一次拜祭景陵,弘时对储位的愿望,彻底破裂,嫉妒、愤恨之情,让其对雍正采取对立的政策。
而这个时候,雍正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正在紧锣密鼓的,清除允祀、允唐的残余势力。这个时期,弘时万念俱灰,对雍正愤恨不已。
弘时做出了一个影响终身的举动,他竟然公开的站到雍正的对立面,加八皇叔允祀一边,雍正对于这样的情况,自然不能容忍。
万事成功之后,雍正并没有放过,大逆不道的弘时!
第一步,雍正下令,让弘时成为允祀的儿子,宣告父子之情已绝。
第二步,允祀被搬倒之后,弘时也被去除黄带,从宗谱中除名。
然而,弘时毕竟是雍正的亲子,只是被长期监禁,由叔父允构“约束养赠”。
从一切的证据中可以看出,雍正并没有下令处死弘时。
文章总结:
雍正虽然没有杀子,但是亲儿子,竟然站在政敌的一边,也是奇耻大辱,尤其是发生在帝王之家,更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于是,有意的隐藏弘时获罪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