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4】: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南阳太守同郡杨俊名知人,见帝,未弱冠,以为非常之器。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这段是说,司马懿少年时就已经有超出常人的气节,既聪明又足智多谋。“伏膺”的意思就是倾心、仰慕。是说司马懿年少时就非常的热爱儒学。在汉末大乱的时候,他常常感慨天下的形势,忧心于天下。
与司马懿同是河内人的南阳太守杨俊,素有善于知人识人的名气。他第一次见到司马懿的时候,司马懿还“未弱冠”,就是不到二十岁。杨俊认为司马懿乃是“非常之器”。据《三国志杨俊传》记载“司马宣王年十六七,与俊相遇,俊曰:‘此非常之人也。’”,就是说他们相见的时候,司马懿也就十六七岁的年纪,杨俊当时就赞叹说道:“这可不是个普通的常人。”
时任尚书的清河人崔琰,与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相友善,经常对司马朗说道:“你的弟弟聪明而又有诚信,刚毅果断而又英明出众,不是你能够比得了的。”
崔琰
原文【5】: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汉献帝建安六年,也就是公元201年,司马懿得到河内郡郡衙的举荐担任上计掾。上计掾是佐理州郡上计事务的官吏。所谓上计事务,就是向上级报告地方治理状况的文书。
后来曹操被拜为司空的时候,听说了司马懿,于是就决定征辟司马懿出来做官。
曹操被拜为司空是在建安元年。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於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也就是在迁都许县的时候,拜曹操为大将军。后来朝廷拜袁绍为太尉,可是袁绍认为太尉在大将军之下,不肯接受,于是曹操就将大将军的职位让给了袁绍,而曹操则担任了司空。曹操一共担任了几年的司空史书中没有具体的提到,估计是到建安十三年曹操罢除三公设立丞相为止。正是在这这一期间曹操征辟了司马懿。
曹操征辟司马懿的命令到达河内之后,司马懿却很不给面子,不愿意接受曹操的征辟。于是就谎称自己得了风痹之病,不能起居下床,而拒绝应征。所谓“风痹”就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而导致的肌肉骨关节酸疼,估计就是一种类似于风湿的病症。
不过,曹操并不相信司马懿的这种说辞。他可能也是感觉到司马懿是在故意推脱自己。于是就派刺客秘密的去刺探详情。刺客回来后说,司马懿果然是在卧床不起的状态。于是这次征辟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曹操为丞相的时候,也就是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的时候,再次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文学掾”就是主管学校和教育的官员。不过这一次,曹操给传达征辟命令的使者下达了一个额外的命令“若复盘桓,便收之。”就是说这一次要是司马懿还是还不肯来,那就将他给我抓来。想来,这一次曹操是清楚的知道司马懿没病没灾身体倍儿棒!对于上一次司马懿拒绝曹操征辟一事,也是有所深刻的领悟,才下了这样的命令。
司马懿这才由于惧怕,而应征。
原文【6】: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
这是司马懿跟随曹操之后的一段履历。曹操先是让司马懿顶着文学掾的职位与太子曹丕“游处”了一段时间。所谓“游处”直白点说就是整日在一起闲逛。不过,这种闲逛,要是和平庸的人一起,就是实实在在的闲逛,可要是和有才能的人一起,就是一种学习。曹丕就是在与司马懿的这种交往中不断成长起来的。这其实也是曹操给曹丕找了一个老师。
司马懿与曹丕闲逛了一阵后,就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又转拜为议郎、丞相东曹属,最后为主薄。
曹操之所以让司马懿担任主薄,主要是为了让他随军出征。也就是也就是征讨张鲁的战事。
张鲁
原文【7】: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
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三月,曹操亲率大军十万西征汉中张鲁,至十一月,张鲁携家属向曹操投降。十二月,曹操留夏侯渊镇守汉中,率军还师邺城。
按照《晋书》中的这段记载,当时司马懿极力反对还师,他认为应该趁此机会,攻打刚刚得到益州的刘备。他对曹操说道:“刘备以欺骗的手段得到了益州俘虏了刘璋,可是在蜀人还未能真心归附的时候就去攻打江陵,这样的机会可是不能失去的。现在我们在汉中显耀武力,益州已经震动惊慌,如果进兵讨伐,势必土崩瓦解。这样大好的形势,很容易建立功业。就连圣人都不会违背这样的天时,也不能丧失这样的时机。”
这里说的“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指的是刘备与孙权之间争夺荆州的战事。刘备得到益州之后,孙权向其讨要荆州,未果后就派兵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知道后非常生气,就亲自率兵五万攻打公安。后来听说曹操攻占了汉中,于是就与孙权讲和签订合约将荆州分割。
当时,曹操对于司马懿的话却不以为然,也没有听从司马懿的话。他对司马懿说道:“人就是因为不知足,才会有既得到陇右,还想要蜀地的想法。”陇右就是汉中,蜀地就是益州。这段故事就是成语“得陇望蜀”的来源。曹操这话是在讽刺司马懿不知道满足。
不过,曹操虽然留下了“得陇不望蜀”的美名,却失去了除掉刘备最后的机会。建安二十三年,即公元218年,刘备兵伐汉中,经过近一年多的时间,终于斩杀了夏侯渊,击退了曹操的援军,在汉中站稳脚跟,成为了威震天下的汉中王!
原文【8】:既而从讨孙权,破之。军还,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魏武帝曰:“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答曰:“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从汉中还师之后,司马懿又跟随曹操征讨孙权,并“破之”取得胜利。这场征讨孙权的战争,指的应该是建安二十一年冬十月到二十二年三月的那一场战事。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冬十月,治兵,遂征孙权,十一月至谯。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屯江西郝谿。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
实际上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曹操还军,孙权退走,算是两军罢战的结果。曹操没得到什么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毕竟是曹操先去打孙权的。但是孙权这个人,能屈能伸,这一点非常厉害,也是他成功的关键。曹操撤军之后,孙权给曹操上了一篇乞降的表文,表文核心是两层意思,就是“上表称臣”和“陈说天命”。
所谓“陈说天命”,说白了就是认为天命应在曹操的身上,就是劝曹操代汉称帝。虽然后世一般解读这件事的时候大多认为孙权是动机不良,是孙权自己想要称帝,却想要让曹操来起这个带头作用。但是可以肯定他的这种想法还是非常真挚的。
曹操看了孙权的表文,当众说道:“孙权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炉子上用炭烤呀!”显然曹操是看穿了孙权的想法,这段话是具有这层意思的。不过,在这里非常奇怪的是司马懿的话。
司马懿说道:“汉朝的国运已经垂危到了最后时刻,但是殿下您(指曹操)十分天下已经拥有了九分,却依然服侍着汉朝。孙权向您称臣,乃是应了上天的旨意。上古时期的虞、夏、殷、周四朝之所以不谦让推辞的取代前朝,就是因为他们畏惧天意,知道这种命运。”
司马懿这段话很明显是在迎合孙权,是在暗示支持曹操进一步称帝。所以,有可能曹操将孙权的这封表文拿出来给大家看,是另有目的。就是说,曹操是在试探大家对他近一步称帝的支持程度。而司马懿则选择了积极的支持,这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好了,今天的晋书就先读到这里。下一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