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神机妙算的人物,民间更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却算不出如此下场

神机妙算的人物,民间更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却算不出如此下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389 更新时间:2024/2/5 18:13:02

刘伯温的名字叫刘基,一个神秘到骨子里的男人,一个让朱元璋直呼“朕之张良”的神人,阴阳八卦、数经易理就没有他不会的,最起码民间版本是这样。明朝历史背景的影视剧数量不像清宫剧那么多,大多数影视剧都是以描述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主,而在塑造朱元璋影视形象的电视剧里,刘伯温是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那么刘伯温到底有什么神秘和传奇的地方呢?首先他像历代名儒那样博览群书,各种儒学经典倒背如流,俨然一个高深莫测的夫子。其次他还号称通晓天文,夜观星象就能看出点端倪,总之在玄学的世界里,刘先生是个响当当的大师。再然后刘伯温自称精通兵法,注意是提倡“兵者,诡道也”的兵法,变幻莫测的战局就像一盘捉摸不透的棋局,刘伯温说自己就是下棋的人,而不是里面只会听命的棋子。

当然,我们不能只听信刘伯温的一面之词,就算你再怎么口吐莲花,没有实力证明,别人就当你是个神神叨叨的神棍。

刘伯温深知这一点,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二十三岁,青田刘基高中进士。注意是进士,不是童试的秀才,也不是乡试的举人,而是一个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场里,凭着真才实学拱出来的进士。可能看到这里,你会觉得刘伯温的确有两把刷子,然而有才学并不代表有能力啊,好比纸上谈兵的赵括,你再怎么号称熟读兵书,最后还不是被秦兵打得四处逃窜,四十万降卒惨遭活埋。

这个不着急,我们继续往下说,刘伯温在高中进士后,朝廷给了他一个江西高安县丞的官职,刘伯温在为官期间是怎么做的,他没有畏惧权贵子弟,而是严厉打击徇私枉法的冤案,从只读圣贤书的儒生摇身一变,成了大公无私的青天大老爷。

可是元朝不是个公平公正的王朝,他们对自己内部的人员十分袒护,他们将百姓分为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四大人种,蒙古贵族圈地触犯元朝法律,只能由蒙古人管理,轮不到下等人。很明显,浙江籍的刘伯温是下等人,而且是最下等的南人,学富五车又如何,他在官场上受到的排挤不计其数。

刘伯温为官数十载,依旧是个不入流的小官,总是去担任位不高权不重的官职。明珠被当做玻璃球,千里马被当做牲口用,你说伯温的心里能好受?漂泊二十年的刘伯温索性辞官不做,开始了隐居生涯,说是隐居其实是在暗中观察,静观其变,看看江南地区的枭雄们能有几个成气候。

刘伯温隐居的地方是老家青田,这里是军阀方国珍盘踞的重点地区,然而刘伯温始终认为方国珍就是个海盗,没有雄心壮志不说,还整天祸害老百姓。乐得逍遥的刘伯温在自己的茅草屋里著书,一部自述远大志向的《郁离子》就是这个时期诞生的。

或许是早年为官的影响,刘伯温将元朝看做正统王朝,刘福通韩山童、陈友谅、徐寿辉、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都是些难能成事的草野流寇,早晚消亡殆尽的那种。

从刘伯温的《郁离子》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暗含深意的社会改革主张,总是借用某些典故来劝诫元朝统治者,种族歧视政策的弊大于利,宠信佞臣小人的祸患,无所事事、高坐大堂的庸臣,驭民残暴的后果。反正刘伯温该说话的都说了,眼见元朝统治者依旧我行我素,刘伯温的思想才慢慢从“保卫大元”变成“反抗暴元”。

1358年,四十八岁的刘伯温接到了朱元璋言辞诚恳的信,而同为名儒的宋濂、陶安也三天两头地写信来劝。凡是有点本事的人,都不想浪费自己的能力,加上数不清的名流来劝他出山,五十岁的刘伯温终于拿定了主意。

1360年的三月,刘伯温告别了隐居的青田,来到了龙盘虎踞的应天府,见到了野心勃勃的朱元璋。早在数年之前,朱元璋就听说了刘伯温的名气,只是一直没能有机会当面相见,一听到刘伯温到应天,朱元璋连饭都没顾上吃,直接跑去了刘伯温居住的礼贤馆。这一边,刘伯温听说大帅要来,立即起身相迎,两人酣畅淋漓地谈了好一会,刘伯温也为他献出了筹划已久的时务十八策,条条一针见血,让朱元璋看到了自己表达不出来、郁结在心里的话。

相见恨晚的两人从此就黏在了一起,朱元璋在和宿敌陈友谅决战的时候都会带上先生刘伯温,有好一段时间都冷落了李善长。此时的朱元璋正面临着生死抉择,他身处腹背受敌的境地,北面有野心勃勃的陈友谅,南面有虎视眈眈的张士诚,一步错步步错,朱元璋不敢轻易向其中一方开战。

最后还是刘伯温有理有据地分析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性格,陈友谅的野心不是一般地大,如果我们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定会和张士诚约好,共同夹击。反观张士诚,一个首尾两端、狐疑不定的盐贩子,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盘,甚至不惜接受元朝的招抚。

集中力量除掉陈友谅,张士诚也就不足为惧了,朱元璋听完分析后拍手称好,接受了刘伯温的建议。刘伯温为朱元璋消除主要竞争对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朱元璋每每对人提起刘伯温,都要称赞他是自己的张良。此后的十年间,北攻陈友谅、南取张士诚,东剿方国珍,北伐中原,朱元璋大致都是按照刘伯温最开始的战略部署完成的。

刘伯温的智慧还体现在他的政治方面,明朝建立后,淮西文臣将领立下汗马功劳。虽然以刘伯温、宋濂、叶琛、章溢为主的浙东名士帮助朱元璋图谋帝业,但无论在政治还是在军事方面,淮西集团的官员都要远大于浙东集团。精通帝王权术的朱元璋深知驭臣之道,他利用淮西和浙东官员的党争来加强自己的权力,乐得两头做好人。

在文武百官看来,淮西功臣以李善长为首,浙东集团则是以刘伯温为首,李善长总管国家大事,刘伯温则是监察纠正官员。有点类似于秦朝的丞相和御史大夫,李善长恼怒自己背后有一双眼睛,他自然不敢怪罪朱元璋,于是将所有的怒气都撒在刘伯温的身上。

朱元璋的耳朵里因此听到了不少刘伯温恃才傲物、藐视圣上的谗言,这些话要么是李善长亲自说,要么是淮西党的官员说。然而在朱元璋和刘伯温讨论谁可以担任丞相的时候,刘伯温认为非李善长不可,李相功高望重,能够调和开国功将的矛盾,除此之外再找不出第二人。

朱元璋惊讶无比,他说李善长可是说了你不少坏话,你为何又替他开脱,看来你才是左丞相的最佳人选。哪知刘伯温听到这话,急忙磕头认罪,称李善长是柱国大臣,又有治国安民的能力,自己则没有这种气魄和能力。

然而李善长并没有领情,还是经常弹劾刘伯温,器量之小可见一斑,刘伯温因此遭到淮西勋贵的嫉恨,最终落得中毒身亡的下场。

花开说:关于刘伯温的才华不用过多言语,辅佐朱元璋之功也是不可磨灭,但是个体命运与历史进程而言,所谓的才华卓绝,也不过只是帝王权谋的玩物而已。

参考资料:《明史》等

更多文章

  • 赵云逃出长坂坡,一是曹操爱才,二是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赵云血战长坂坡故事,赵云长坂坡之战其实是曹操爱才,赵云在长坂坡是七进七出

    当然,这个长坂坡之战,是文学上的长坂坡之战。事实上,在历史上,长坂坡之战虽然也有发生,但并不存在赵云七进七出的事情,至于杀死杀伤多少曹军将领也是无从稽考的事情,不过,救回刘备的夫人以及孩子刘禅倒是真的——这才是历史上的长坂坡。不论是文学形象上还是真实历史上,曹操都是以求贤若渴的形象而存在的——即便是

  • 他是曹营的新丁,刚上战场就连斩蜀汉两名大将,张飞马超仓皇而逃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马超大战曹营,马超单枪匹马入曹营,马超在历史上有帮助过刘备吗

    三国中经常能够看到很多大大小小精彩的战役,而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将,他们在每场战争中的表现都是大家非常关注的,像是曹操的部下、曹家军就是重点关注的对象,而刘备这边也因为有关张赵等人的存在,也是大家非常在意的,而对于这些干将,他们到底谁更厉害呢?在下辨之战中,由于这场战役非常的重要,所以刘备采取两队人

  • 三国枭雄多如牛毛,陈宫为何死心塌地的跟着吕布,而不选择其他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导语:三国前期各位诸侯都想要趁乱争夺地盘,当时有不少谋士也都选择了要效忠的人,其中曹操的实力最大,他麾下的谋士武将自然也不少。其次便是吕布,别看他屡次叛主,由于其武功高超,愿意追随他的人还不少。吕布手下有一谋士名叫陈宫,此人的才能虽然比不上诸葛亮,但是也是少见的能人,为什么他会死心塌地跟着吕布,而不

  • 两个韩信的死真的是因为谋反吗?不,只是刘邦算清了这三笔账!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韩信实际上有没有谋反的想法,韩信是否真的有谋反意图呢,韩信最后为什么会谋反

    如果把这句话用来形容刘邦和韩王韩信、淮阴侯韩信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会发现真的十分贴切。从一开始,刘邦和两个韩信之间的关系是一起讨伐秦朝的战友,后来还经历了历时四年的楚汉之战。按理说,这三人的关系应该亲密无间,可为何最后不欢而散呢?真的是两个韩信都要谋反吗?还是其中另有隐情呢?其实,抛去谋反的名义,我们

  • 诸葛亮年少时的生活竟也是如此坎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的坎坷经历简介,诸葛亮的成长史,诸葛亮的童年和他一生的经历

    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只有真龙天子的降生才伴有一系列祥瑞之象。诸葛亮不是真龙天子,“卧龙”,不过是后来人们送他的一个雅号。然而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诸葛亮的降生却是一件大事。诸葛亮的父亲名叫诸葛珪,在泰山郡任郡丞。据说,他们的祖上原先并不住在阳都县,而是住在诸县(治今山东诸城西南)。他们的祖先是秦末农民起义

  • 姜子牙,为何没能救比干?还是因为卖空心菜的人是妖精?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慌乱之中,比干为了避免灾难,拿着“姜子牙”留下的工具包,将救命咒化为灰烬,喝下去保住内脏,本来可以保命逃走的。但是当他出城时,他遇到了一个女人。女人只说了一句话,比干当场被杀。毕干被挖走后明明活下来了,怎么看到卖菜的老太就当场死了纣王嗜酒,写诗羞辱女娲商本河的纣王是中原文化的传播者,但他的残暴也是无

  • 嘉庆《宁国府志》唐朝职官讹误举隅(上)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宁国府志pdf,嘉庆十三年宁国府志,嘉庆府志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125期“职官志”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因为地方官关乎各级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乃至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地方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民生。因此历代修志,“职官志”力求其详,褒善贬恶,以存史鉴。但由于时远事湮,史料有限,故各地地方志中的“职官志”错讹不少。今以嘉庆《宁国府志》(以下简称

  • 文圣是孔子,武圣是关羽,诗圣是杜甫,中国历史上“剑圣”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上的文圣和武圣都是谁,杜甫为什么称为诗圣,武圣和文圣分别是谁

    古人云:“才德全尽谓之圣人。”也就是那些知行完备、品德至善、智慧超群之人,但随着诸子百家的争鸣滥觞,某一行业的最贤能者亦被相关领域认定为圣人,这就形成了如今的十圣:文圣孔子,武圣关羽,史圣司马迁,医圣张仲景,书圣王羲之,酒圣杜康,茶圣陆羽,诗圣杜甫,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可是,中国长期处于冷兵器时代

  • 李世民上位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致使秦琼一病十几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世民为什么不重用秦琼,李世民秦琼完整版,历史上真正的秦琼和李世民

    但李世民并不是一个庸才,在他还没有成为皇帝之前,他跟随着李渊征战就已经证明了他的实力,可以说,李家的江山几乎全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他功不可没。可是,李渊并不只有李世民一个孩子,李建成等人也是李渊的亲生子。最初之时李世民没将几位兄弟放在心中,手足又怎可能互相残害呢,可人无伤虎意,虎有伤人心。李建成却对他

  • 李世民喝下太子的毒酒,为何口吐鲜血而未死亡?魏征道出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世民如何处理魏征,魏征与李世民的趣事,李世民对魏征的真实态度

    大家都知道玄武门之变,但是,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建成曾经邀请李世民去府上喝酒,李世民自知有诈,但是还不能不去,毕竟当时兄弟相残已经是一个必然发生的局面了,而李建成则是想要借用这个机会,直接毒死李世民,而且在《旧唐书》之中记载,李世民从太子府上回来之后,口吐鲜血,但是,李世民如果真的喝下了毒酒,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