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权称帝后,为何只将孙坚追封为皇帝,而孙策只是一个王爷呢?

孙权称帝后,为何只将孙坚追封为皇帝,而孙策只是一个王爷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898 更新时间:2024/2/5 18:13:30

三国中有这么一位主公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公无私的主公之一了,小霸王孙策不但武功超群,才华更是卓越,在临终之际更是将主公之位传给弟弟孙权,可孙权称帝后却只追授了孙策一个王爷这又是为何。

孙策传位孙权

在三国鼎立局势中,可能东吴的戏份包括实力在整部《三国演义》中所占据的比重是最低的,和曹老板的魏国以及刘备的蜀国相比,东吴在哪个方面看来都不甚突出。

既没有像五子良将和五虎将这样征战沙场的将军,也没有像卧龙凤雏、荀彧郭嘉这样机智谋略过人的谋士。

东吴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还是水军,可在那个以陆地战争为主的年代,东吴的水军虽然进化了军队形式,但在效果上起到的作用却没那么显著。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短短几年内东吴换了三个首领,从父亲孙坚到哥哥孙策再到弟弟孙权,东吴的命运总是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其实在孙坚死后,孙策利用一个没有用的传国玉玺从袁氏兄弟那里骗来了不少资源。

一切都在孙策井而有序的部署中一一进行,东吴的实力也渐渐有回暖之势,而孙权的快速成长不仅对东吴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对其他两个国家更是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兄弟俩一个是年富力强的东吴实际统帅,另一个是一颗冉冉升起的东吴新星,任谁都会为之担心和惧怕,就连曹操这一极度自负的人都对年少的孙权褒奖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可世事无常,谁料孙策在一次外出中遭遇了敌人的埋伏,身负重伤奄奄一息,在病床之上孙策还没等到自己的好兄弟好帮手周瑜赶回,便一命呜呼、带着自己未竟的事业怀恨离开了人世。

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孙策还保持着头脑的清醒和思路的清晰,短暂地把东吴事项进行了安排,确保暂时不会有其他特殊情况发生,托孤老臣张昭,让自己尚且年幼的弟弟孙权继任江东之主,从此之后也便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国的故事。

孙策的大局观

平心而论,东吴从孙坚交到孙策手上的时候可以说是百废待兴,相当于从零开始,但是从孙策交到孙权手上之时,却是有了基本的架构和体制,孙权只需要按照既定方针指挥手下这些人各司其职便可。

对于孙策来说他的死是突然的,他也并非是必须将王位传给弟弟孙权。诚然孙权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9岁之时独自拜访荆州刘表就显现出他卓越的才能和语言技巧。

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一点是,在古代那个极度封建的时期,无论是皇帝传位还是国君的继任大多都是父传子,如果没有子嗣才会考虑是不是要传给自己的胞弟。

对于孙策来说,他当时的儿子孙韶虽然尚为年轻,可也并不是一个懦弱之辈,将江东的王位传给孙权相当于自己一家人从地位上就自然而然降了一个档次。

可即使这样,孙策站的角度仍然是整个东吴兴衰荣辱的大局观,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孙韶虽然有一定才能,可自己身边这套东吴的班底已经没有时间,也不能陪着儿子再耗费几十年共同成长了。

眼见蜀国魏国实力与日俱增,自己不是进步就是倒退,这个时候必须要选择自己的弟弟孙权,才能尽量弥补自己死去对东吴政治和军事上的潜在影响,避免内部产生较大的动乱。

孙策在临终之时,也极尽所能的为孙权铲除异己,确保这些随同自己打下东吴江山的老班底也能心甘情愿的辅佐孙权,这才有了孙策托孤张昭,对孙权语重心长说道,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

也算是在自己的临终之际为父亲振兴东吴的意愿做出自己最后的一点贡献,在这面前孙策个人家庭的得失又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了,不得不说孙策的大局观和思想都是极具开放和不计得失的。

孙权的自私思想

在整部《三国演义》一直围绕着魏蜀吴三个国家的争斗展开详细介绍,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个人当政期间,虽各有输赢、也有高低之分,可从来没有决出生死的胜负。

所以在后期,刘备和孙权单方面称帝,各自为王,在孙权称帝后他做了一件事情让后世许多历史学家对他的行为屡次质疑,甚至有人大骂孙权是个忘恩负义之人。

这一事件便是孙权称帝后追封自己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这一举动倒是没什么问题,证明孙策还记挂着先辈不算忘本。问题出在另一个人身上,他只追授了自己的兄长孙策长沙恒王的谥号。

按道理讲,小霸王孙策作为孙坚和孙权的过渡阶段,在自己位居主公的五年间大刀阔斧,可以说孙权身边这些得力干将有一大半是孙策发展下来的老臣重将,而孙权在自己称帝后仅仅追授亲哥一个王爷的称号怎么也让人看不过去。

其实你仔细了解后自然能明白孙权的用意,在历史学者的研究中大抵也是分成两派。这第一种说法是孙权要是追授孙策为皇帝,那孙策的子嗣自然而然也有资格竞争下一任主公人选。

且不说他的后代会不会真的图谋主公之位,俗话说宁可信其有不能信其无,孙权大权在手多年心态早已发生变化,这种潜在的问题当然要及时扼杀在摇篮之中,避免酿成悲剧。

这第二种说法便是孙权是想保护孙策的家人,担心自己将孙策追封为皇帝后,在自己死后,自己家的几个儿子会因为争夺皇位而内斗,最终将斗争的魔爪伸向同样拥有继承权的孙韶等人头上,如此这番自己怎么有脸去见九泉之下的亲哥。

不过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个能靠近孙权的真实想法我们也不得而知了,而最后东吴的命运也还是没能逃脱司马家族的掌控,只是令人叹息罢了。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诸葛亮27岁出山,面对10万敌军,为何还未 开战他就安排庆功宴?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葛亮大破南兵驱兽阵,诸葛亮败兵时间,诸葛亮带兵打仗的事儿

    诸葛亮出山第一战 火烧博望坡:https://v.qq.com/x/page/s03361nwds6.html话说,曹操得知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到了卧龙诸葛亮,刚开始他还不知此人,但后来一听徐庶的介绍,顿时大惊失色,不料想世间真有如此能人异士?刚好夏侯惇主动请缨,于是曹操立刻派遣夏侯惇统领十万人马去攻

  • 东吴兵分四路讨伐魏国,看司马懿如何轻松搞定,结果又增加封邑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司马懿占领吴国,司马懿杀了多少魏国大臣,司马懿要攻打吴国吗

    原文【69】:二年夏五月,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围樊城,诸葛瑾、步骘掠柤中,帝请自讨之。议者咸言,贼远来围樊,不可卒拔。挫于坚城之下,有自破之势,宜长策以御之。帝曰:“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场骚动,众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夏天五月份,东吴派遣将领全琮攻打芍陂,朱然、

  • 司马懿深得魏文帝曹丕信任,始终是留守许昌和后方军需支援的人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司马懿为什么帮助曹丕,曹丕与司马懿谈用兵,司马懿为啥要辅佐曹丕

    原文【14】: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会孙权帅兵西过,朝议以樊、襄阳无谷,不可以御寇。时曹仁镇襄阳,请召仁还宛。帝曰:“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言竟不从。仁遂焚弃二城,权果不为寇,魏文悔之。及魏受汉禅,以帝为尚书。顷之,转督军、御史

  • 司马懿受曹叡托孤之重,与曹爽共同辅政的初期,如萧何故事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懿被曹睿重用,曹爽和曹叡关系,司马懿篡位与曹爽有关吗

    原文【62】:初,文懿篡其叔父恭位而囚之。及将反,将军纶直、贾范等苦谏,文懿皆杀之。帝乃释恭之囚,封直等之墓,显其遗嗣。令曰:“古之伐国,诛其鲸鲵而已,诸为文懿所诖误者,皆原之。中国人欲还旧乡,恣听之。”当初的时候,公孙渊篡夺他的叔父公孙恭辽东太守的位置,并且将其囚禁起来。等到公孙渊准备谋反自立的时

  • 项羽为何被评为千古无二?因他3个世界第一的记录,至今无人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上的项羽有多厉害,项羽在历史上能排第几,历史上真实的项羽实力

    在西汉王朝出现之前,如果那个时候有媒体存在,那么大家可能会一致性地将目光放在两个人的身上——刘邦和项羽。他们二人在成定局之前,项羽在军事实力上面,其实比刘邦更有优势。从汉朝史官所编纂的文史类典故当中,不难看出,在当时,毕竟史官要偏向本朝统治者,所以汉朝的有关历史记录当中,项羽的形象是被丑化了的。根据

  • 司马懿第二次被派与太子曹丕交往,或已经隐藏着培养继承人的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司马懿评价曹丕两个字,司马懿是怎么熬死曹丕的,司马懿为啥要辅佐曹丕

    原文【9】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乐号曰四友。这里的“魏国既建”,也就是曹操建立魏国的时间。其具体时间是有分歧,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在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也就是说在建安十八年曹操就被封为魏公,是魏公国的主宰

  • 曹操两次征辟司马懿辅佐自己,却在其出山后给了个闲职整日游荡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操收服司马懿,司马懿晚年对曹操的评价,司马懿和曹操的历史

    原文【4】: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南阳太守同郡杨俊名知人,见帝,未弱冠,以为非常之器。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这段是说,司马懿少年时就已经有超出常人的气节,既聪明又足智多谋。“伏膺”的意思就是倾心、仰慕

  • 汉灵帝设立西园八校尉并提拔小黄门蹇硕及袁绍曹操等人的原因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蹇硕个人资料简介,太监蹇硕,蹇硕和十常侍的关系

    这里所说袁绍的这五个“奔走之友”中,张邈是“八厨”之一,何颙(yóng)是名列《后汉书党锢列传》的重要人物,他们两个实际上都是党人出身。许攸虽然并没有过这方面明确的记载,但是按照《三国志武帝纪》中的说法,他在中平元年前后参与了“谋废灵帝,立合肥侯”的谋反事件,以此推断他在前期恐怕也会是党人中的一份子

  • 刘备曾3次被人行刺,其中1次是由曹操指使的,另外2次是谁干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备先后七次都投靠了谁,刘备被曹操击败几次,刘备在徐州被曹操击败后投奔了谁

    不过,历史上那些最有名的刺客们,却往往能在“履职”的过程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一面。当刺杀行动不是为了利而是为了义,这种刺客也就成为了英雄,比如战国时期的聂政、荆轲。所以,我们可以把刺客简单分类为两类:无情刺客和有情刺客。下面,按照这个标准,我们一起盘点一下三国时期的那些著名刺客。有趣的是,在他们中间

  • 《三国演义》七星灯真的可以延长诸葛亮的寿命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演义诸葛亮点七星灯,诸葛亮死前为何点七星灯,诸葛亮七星灯有正史依据吗

    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观众,一定都会对“星落五丈原”这一桥段记忆犹新。诸葛亮六出祁山,在五丈原设七星灯,以求增加自己的寿命。怎料魏延闯营,最终导致诸葛亮命丧五丈原。那么,七星灯究竟能不能增加诸葛亮的寿命? #三国演义#多智近妖的诸葛亮“多智近妖”是鲁迅先生对诸葛亮的评价,想必鲁迅先生之所以会给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