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殷商崛起之葛伯仇饷分析

殷商崛起之葛伯仇饷分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79 更新时间:2023/12/18 7:42:24

一日,孟子的高足弟子万章心急火燎地去拜会老师,因为他所属的宋国周围,日益强大的齐楚两国已经虎视眈眈。孟子用葛伯仇饷的故事宽慰他,一句“齐楚虽大,何畏焉?”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君王仁政的重要性,同时,将千年前一次历史之战铺平在眼前。

一、伯益之子

相传伯益协助大禹治水多年,左准绳,右规矩,定山川,图博物,察民俗,并且类物善恶,曾编著《山海经》十八篇。孟子称赞其:“治则进,乱则退。”

大禹本想效仿舜禅让于他,但当时大禹已有私心,明传位于伯益,暗地培养其子。他此时已经发现大禹之子启在一旁虎视眈眈。一番思考,伯益主动退隐助启上位,自己则担任执政官辅佐朝政。启念他治水之功,封其长子大廉为诸侯,即夏朝方伯,封地位于葛,而大廉则为葛伯。

同葛伯爵位相同,夏封成汤于商。然而,成汤有夏朝“得专政伐”的大权,只要权力在手,他的征伐可以不经夏王批准出兵,商国便日益强大了起来。

二、葛伯仇饷

葛国的处境十分尴尬,就地理位置而言,位于商丘葛地(今河南宁陵县),即前往夏朝必经之路,而周边便是后来灭夏的商国。商国部族日渐强大起来,逐渐有了吞并天下的野心。而夏作为当时最强悍的部族,有着几乎无懈可击的附属国。此时,汤听闻葛伯执政无心祭祀,这个位于商国临近且十分弱小的国家,已经被汤悄悄盯上了。《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这场战争的开始,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援助。

《孟子·腾文公》便详细记载了葛伯仇饷的前因后果。葛伯为人继承伯益之风,无心政权,温和寡淡。他如何对待百姓尚且不知,但其眼光短浅,没有从政才能这一点,从葛国面积变化便可看出。早期的葛国北到定陶,南到太康,西到开封,东到芒砀。而此时却屈居东商一代,着实令人为之捉急。

汤派使者前往葛国责问,为什么不进行祭祀?葛伯回答:没有祭祀用的牛羊,商汤便运了牛羊过去。葛伯却把牛羊吃光了,仍然不去祭祀。商汤又派使者去问,葛伯仍然回答:没有祭祀用的五谷杂粮。而商汤此时却派部下前往耕地,派遣老幼给种地的部下送去饭食。葛伯则带领他的军民去抢夺这些饭食,两相争夺的结果,便是一场祭祀便以老弱百姓之血开始。很快,商汤便以为童老报仇的名义,正式发动了进攻。

商朝实力强大,其战争缘由又是百姓心之所向,所以很快便攻陷了葛国,开始了它建立王朝的第一步。更甚者,周边国家百姓听闻商汤为人贤明,都期望其攻打自己的国家,成为自己的君王。经历大小十一场战争,商国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三、无声泣诉

《龚自珍卷》记载:“夫葛何罪?罪在近。”其实,对一个国家而言,杀一人不得言仇。商汤眼里看到的,从来不只是那一个童子或者老弱的仇恨,而是这个挡在他路上的葛国。毕竟,葛国不过一个夏的耳目,是他在谈笑间便能够轻易灰飞烟灭的一个小国度。

当我们了解了中国近代鸦片战争,便更能感受到葛伯的处境。1840年,清朝统治者发现,英国鸦片倾销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失,于是派遣林则徐前往虎门销烟。这一行径刺激了英国殖民统治者,而这场战争的结局我们早已料到。清朝使得林则徐的身死,却挽救不回越来越多的殖民侵略。

两两相比,派遣人丁进入他国,肆无忌惮地动用土地助其耕作,与其说帮助,更像是一种侮辱。更不必谈那个国家是以农为本的社会,是孔子笔下追求大同的小国寡民世界。而在不间断的警告与反抗之后,葛伯不得不承认自己弱小的现实,他变成商汤向夏国投石问路的一个石子,当时看来是偶然,而后人去分析,这更偏向于一种必然。

商汤在百姓心中,历来都是真善的角色形象,“葛伯仇饷”多为夸耀其仁政和心系百姓的美德。汤执政时主“以宽治民”,百姓能够生活地其乐融融,自然不会过于关心是谁统治者他们,何况葛伯的统治本来便不怎么样。

民间有诗句:“云师如葛伯,仇饷佚天罚。”其中“云师”便是指黄帝官位,这里指葛伯的黄帝后裔血统。而天罚则代指商汤的惩戒,本为黄帝后裔却如此对待别人的帮助,这便是葛伯仇饷千年来仍被如此津津有味念叨着的原因。

其中缘由,也只有当时的商汤足够清楚。但这不妨碍商汤的角色塑造,只有具备足够的政治目力与嗅觉,才能在诸侯争霸之中角逐出境,称霸天下。之后的诸侯国再未出现一次仇饷事件,估计商汤本人也厌倦了这种蹩脚的借口,历史从来由胜者书写,天下已经在手,失败者的泣诉也只有风愿意倾听了。

其实,战争与血腥,政治和欺瞒自来都是互通有无,彼此牵扯的。古人云:“怀璧其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长达千年的历史积淀,当初阴暗的历史真相带给我们的更多是思考和领悟,毛主席说:“落后就要挨打。”葛伯的好与坏和实力相比,已经不再具有历史的发言权,中国在血雨腥风的一个世纪中能够长存,因为已经成长的足够强大,能够抵御外敌的入侵。

参考资料:

《孟子·滕文公下》《夏末葛国考》《龚自珍卷》等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的GDP排名怎么样?放在今天相当于那些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国时期七雄实力排名,战国七雄谁最富裕,战国七雄综合国力对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期间,世界主流发达国家开始把GDP当做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主要工具。而GDP说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一年内商品劳务的货币表现。如果把GDP和人均GDP标准放在战国时期,大约会是怎样的情况呢?其实,总量和人均两个水平上,应该是基本一致的。[var1]战

  • 帮助秦国变法本应享受荣华富贵,商鞅做了什么,落得车裂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var1]要知道商鞅本不是秦国人,而是卫人。当初在卫国的时候,商鞅也曾经试图说服卫王开始变法,但是顽固的卫王并没有采取商鞅的计策。从卫国出来的商鞅几经考虑和分析,最后选择前往民风更为开放的秦国。秦国当时的势力虽然不是最顶级,但是秦国礼贤下士的名声却一直不错。到了秦国受到宽带的商鞅很快变受到秦孝公的

  • 赵括死后,赵军实力未减,为何冒着被杀的风险主动投降秦军?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赵括战死赵军惨败的原因,赵括为什么杀赵军,赵括和赵军关系

    [var1]赵括满怀信心来到上党前线,接替了赵军主将的职位,他一到任,就开始调整部署。《史记》载:“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悉更约束,易置军吏。”言下之意,赵括加强了军纪,改变了廉颇的一些军令,撤换了一批作战不力的将领。赵括的做法,大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气概, 毕竟作为倾向于主动出击

  • 圣人孔子说了一句话脏话,流传了2500年,却成为现代人的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孔子去世之后,弟子将孔子的言论和思想全部记录下来,并且整理成儒家经典《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更是被后世尊为儒教始祖,而孔子的其中一句言论更是流传了2500年。这句话还有一个来源于一个典故,孔子有一个弟子,名为宰予,当初刚刚入门时,宰予的学时一般,而且他跟其余的老师

  • 长平之战,赵王让李牧与廉颇换防,赵国能够反败为胜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牧与廉颇谁厉害,长平之战赵国如何能赢,长平之战秦国怎么包围的赵国

    [var1] 秦赵换将也充满了戏剧性,秦国这边将年轻的王龁换成了“人屠”白起,白起不单单是号称“人屠”,他还是秦国的战神,生涯未尝一败。赵国将以守闻名的廉颇换成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的一大特点就是年轻,冲劲十足,理论知识也比较丰富。缺少一个平台来展现自己的实力。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长平一战以赵

  • 长平之战的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输掉战争吗?说:军中出现了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长平之战赵括深度分析,长平之战赵括干了什么,长平之战赵括有多厉害

    [var1]在我们形成的固有印象中,赵括作为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空有其名,只会纸上谈兵,是一个窝囊废。按照《史记》的记载,当赵王任命赵括为将替代廉颇时,他不无担忧地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言下之意,赵括就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将二代”,空有理论没有实战经验,

  • 西施是被勾践杀了吗?司马迁说:与此人一起归隐了,他还是大富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勾践为何离开西施,勾践灭吴后西施结局,西施勾践最后下场

    [var1]当时的吴国和越国,都处于长江流域,而随着吴国国力的强盛,他们有了争霸天下的雄心,但想要争霸天下,从地缘上看,就必须先要降服在自己背后的越国,以免出征中原时遭遇腹背受敌的困境。因此从周敬王十年起,也即公元前510开始,吴国在进攻楚国前,先出手攻打越国,由此拉开了吴国和越国之间长达二十余年的

  • 为阻止秦国扩张,间谍怂恿大兴土木,为何秦明知是计,仍坚持完工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大兴土木利弊,秦国50万大军为何不救秦,秦始皇有没有为了享乐而大兴土木

    而间谍可不仅仅只在近代有,早在战国时期诸国混战开始就已经出现了,郑国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人,当时他潜入秦国,想要运用计谋保护自己的国家,但到最后却被发现,然而他为此所做的事情却保留了下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var1]疲秦计为何被提出和实施在战国时代末期,当时的秦国已经经过了长久的积累,国力水平不

  • 长平之战让赵国濒于崩溃,为何仅仅三年之后,便能反过来打败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国45万大军葬身长平,赵国长平大败秦军,长平之战难道赵国注定输了吗

    [var1]战国时期,中国的总人口不过三千多万,赵国只是较大的七个诸侯国之一,以地广人稀著称,人口数量据考证只有不到四百万,如此看来,光是长平一战,赵国就损失了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而且还是最为宝贵的青壮年人口。这样的损失,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说是天塌下来也不为过。然而奇怪的是,长平

  • 唐朝坐轿可能会被人嘲笑,从皇帝到平民,唐朝人为何爱骑马?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允许老百姓用马车运输吗,唐朝贵族出行的马车,唐朝平民可以骑马吗

    南北朝的时候,因为民族融合,很多少数民族的东西传入了中原地区,而且马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就出现了越来越多杂交改良后的马匹。到唐朝的时候,突厥马这种厉害又好看的马成了贵族出门的首选。再后来就是马镫的发明,这让人们骑马更舒适了,使得大家就都爱上了骑马。唐朝人为啥爱骑马呢,原因如下:一是当时皇帝的提倡,唐太